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肢解”经典只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

(2011-01-02 18:25:19)
标签:

港澳台

《三字经》

《弟子规》

国学经典

《神童诗》

杂谈

分类: 社会热点

因为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山东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严禁该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这一消息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记者近日探访发现,此前湖北省已有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然后重新编排后再发给学生学习。(1月2日《楚天都市报》)

http://news.qq.com/a/20110102/000331.htm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经数千年积淀的民族精神。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学习国学经典是必经之路。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以《弟子规》、《三字经》为代表的传统启蒙学教材,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练,被广为传诵,方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历史局限性,随着社会发展,一些内容会被称作“糟粕”。于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学习经典的基本原则。而如何“取”和“去”,如何分辨“精华”和“糟粕”,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思考,并做出取舍。人为地把完整的国学经典“肢解”,只是教育者站在传统之外的一厢情愿,有违文化传承的规律。如果每个朝代都按照自身的价值观对经典进行“重组改装”,或许经典也就不复存在。

钱文忠教授“在当下社会,完全按照《三字经》培养的孩子,90%会不适应社会”的说法,得到绝大多数网友的认同。这的确令人纠结。但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当教育目标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时,是改变教育目标还是改变社会?是否社会流行什么、需要什么,教育者就应该灌输什么?毋庸讳言,权力至上、拜金主义横行已成为社会的潜规则;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时时在冲击着社会良知的底线。显然,这些“实用哲学”并不能成为教育的内容。相反,应该反思的是社会,是社会“病”了。

客观地分析,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归咎于国学经典中的“糟粕”显然有失公允。港澳台一贯重视国学,《三字经》等更是家喻户晓,其社会文明也并未受到冲击,反而显得传统与现代理念的结合更完美、更融合。

无论是国学经典,还是文学名著,都体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难道我们也把“四大名著”进行精华与糟粕的“肢解”?对传统经典作品的切割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和误导,只会使学生失去探究和分析鉴别的能力。

学习经典,不能仅仅限于背诵,或只是看到与社会现实的“不相容”,而应该放在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摒弃一切功利色彩。唯有全文阅读代代相传的典籍,才能捕捉到历史的脉搏。只有经过学习、鉴别与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具有现实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