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教育环境要“从娃娃抓起”
(2010-11-29 16:27:46)
标签:
少儿福建泉州教育环境中国科协中国青年报教育 |
分类: 社会热点 |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论坛上,中国科协常委张开逊研究员说:“如果把科学和技术比作一棵苹果树,那么这颗树就是科学,长出的红苹果就是技术。人们是因为爱吃苹果才去浇灌这棵树。而树要长得好,还需要施肥、浇水,这肥料就是教育。文化则是这棵大树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阳光和温度,虽然看不见,但它无所不在。”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化密不可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我国的整体教育环境欠佳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体制上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说,自己小时候在福建泉州长大,可以尽情地玩耍。而他小外孙的童年则“一点也不轻松”,“还没上小学就开始学英语、学奥数”,“我们要改变教育环境,不是从大学开始改变,而是要从小孩就开始改变。”欧阳院士小外孙的童年就是当前教育环境的真实写照,而改变教育环境要“从娃娃抓起”的呼吁更值得教育界和全社会的深思。
童年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小学是激发学习兴趣、心理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自从上学开始,孩子们就被贴上了分数标签,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差异较大的状况下,分数决定了能否进入名校,能否比同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除去分数外,名校还将奥数、特长等因素作为录取砝码。尽管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小升初不准择校,但家长们哪会甘心情愿地等待就近入学、电脑排位?于是,在学校教育之外,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双休日、寒暑假被名目繁多的培训班、占坑班瓜分。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现象正在向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延伸。“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每一个家长的初衷,但这些培训是否能为孩子的人生“助跑”,恐怕是一个“未知数”。
巨大的升学压力,还催生了“教育经济战”。 据中国青年报的另一则消息,儿子刚刚升入北京市海淀区一所重点高中的张女士算了笔账:“从小学到初中毕业,不算择校费,光是各种校外辅导就为儿子花了至少15万元。”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让我们感到欣慰,而学校教育之外的巨大投入还能让我们笑得出来吗?有的家庭在“教育经济战”中幸运地走了过来,更多的家庭跌跌撞撞,而那些贫困家庭只能暗自叹息!
据报道,今年寒假前,北京市将叫停所有“占坑班”。而那些目光紧盯着家长“钱袋子”的培训班,还能红火多久?家长和孩子们何时才能从“漩涡”中挣脱出来?唯有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才能让孩子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健康快乐地成长,才能让“苹果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