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广州市《中国青年报》信访条例密切联系群众渠道杂谈 |
分类: 社会热点 |
上周,中国青年报通过清研咨询和民意中国网,对530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60.7%的人认为领导应该长期定期接访,56.3%的人期待党政一把手公开接访活动推广到全国其他城市。(10月26日《中国青年报》)
领导公开接访是了解民意诉求、为民服务的重要方式。10月18日,广州市的领导大接访,使一些久拖未决、关系市民切身利益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这种大力纾解民困的善政举措,受到中央、省市权威媒体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
其实,领导接访也算不上创新。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信访条例》,对信访渠道、受理、督办、法律责任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建立了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从制度层面上说,已经为群众表达诉求疏通了渠道。然而,现实成效并不尽如人意,诸多问题成了“皮球”被踢来踢去,信访人被视为“刁民”,为民服务的信访机构跟信访人成了“冤家”。殴打信访人的案件时有发生,更有甚者,因为越级上访,行为、心态正常的公民被强行“送”进了精神病院。意见箱成了锈蚀的摆设、举报电话成了空号、网络信箱无回复或打官腔……诸多现象折射了倾听民意渠道受阻、官僚主义横行的不良风气。我们总在致力于建立民意疏通渠道,而公众却诉诸无门,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构建一套普通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机构有其运行规范和职责范围,直接面对老百姓的应该是众多基层部门,上级部门负有督察职责。唯有高层领导能解决问题,势必会形成恶性循环,更纵容了基层部门的“懒政”思维。因此,领导接访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应该建立问责机制,正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庆龙所说:“参加接访活动的老百姓,以前有没有反映过问题?如果以前反映过问题,得到过信息反馈吗?为什么没有解决?”只有问责,才能有效遏制基层官员的不作为。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如果领导发自内心想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愁找不到合理的渠道和方式。群众可以“上访”,领导为何不能“下访”?在网络信息发达的当今,倾听媒体声音也是关注民生的重要渠道,应少一些“删帖”、“禁口”,多一些真诚倾听与互动。
推广党政一把手接访活动在现实条件下有其积极意义,也是对制度漏洞的有效补充。党政一把手公开接访值得推广,关键还是建立规范的领导与百姓之间的信息互动机制,以及对失职官员的问责机制,使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平时。解决问题的方式多着眼于制度和规范,一味把希望寄托于“一把手”,亦如“矿长带班下井”,难免会遇到尴尬。
新闻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10-26/26114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