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尸要价”是对社会良知的考量

标签:
社会良知挟尸要价考量新闻工作者中国杂谈 |
分类: 社会热点 |
“挟尸要价”是对社会良知的考量
获得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的《挟尸要价》真假引争议,今天(23日)上午,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从人民摄影“金镜头”评委会获悉,针对《挟尸要价》图片所涉及的新闻事实的调查结论已出,认为《挟尸要价》的新闻是真实的,不存在造假问题。(红网长沙 8月23日讯)
备受社会关注的《挟尸要价》真假争议终于有了结果。尽管如此,争议是否会止于调查组的结论,恐怕不会那么简单。因为其中掺杂了很多社会因素,并不是每个人都希望真相大白于天下。
事实胜于雄辩,但一张照片背后的事实真相竟变得如此朦胧。其实,人们关注的焦点远不是一幅照片的真伪,而是在为社会道德而奋争,或者说是对日益沦落的社会良知的救赎。
首先,应该为这次“金镜头”评奖叫好。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把揭露事件阴暗面的一幅照片推到台前,是需要不凡勇气的,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担当。《挟尸要价》一图最早是2009年11月3日在《华商报》刊发,次日《新京报》等全国多家媒体转载,画面上的白衣老者一时为千夫所指。当时拍摄者张轶在荆州一家媒体工作,迫于巨大的压力和人身安全考虑,终于选择了离开,到省外一家媒体就职。这幅照片获奖,是对新闻事件另一个角度的诠释,也是对新闻工作者坚守良知的褒奖。
毋庸置疑,《挟尸要价》又一次刺痛了社会的神经。大学生英勇救人的壮举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而其背后“挟尸要价”的龌龊不齿,又使心中的美好浓浓地涂上了一层阴影。相信那天的现实场景深深地铭刻在长江大学学子的心中,他们参与或目睹了救人的壮举,更领略了社会底层心灵的肮脏。他们多么不忍再看到同伴的尸体被当做讨价还价的道具在水中拖来拖去,多么不忍回忆善良的心灵被冷若冰霜的捞尸者凌辱。可是,残酷的现实还要面对,或许没想到,这幅照片会引来一场真伪之争。捞尸者对生命的冷酷也使社会公众的心又一次震颤,至于照片定格的那一瞬间,“白衣老者”究竟说了什么并无关紧要,人们关心的是“挟尸要价”的客观事实。
面对一幅新闻照片,社会表现出不同的解读方式。长江大学宣传部部长李玉泉的质疑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唾弃与指责铺天盖地。“挟尸要价”早已是被当地政府承认的事实,此举也被警方认定为“构成了敲诈勒索”,在这个前提下,作为大学宣传部负责人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抛出一些毫无说服力乃至扭曲事实真相的辩白?其背后的目的是什么?他独特的身份使人很难相信这只是个人观点的表述,难道其背后还存在不便袒露的压力或事实?若果真如此,他只能是社会道德碰撞的一个牺牲品。
有关“挟尸要价”真假的争论,也为社会事件的处理提供了很好的样本。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弘扬英勇救人的主旋律无可厚非,“寻找英雄背后不该发生的事件”,也是媒体的铁肩道义。对政府和社会来说,更值得反思,正是因为当时事实真相的掩盖或缺失,使很多细节变得扑朔迷离。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事实真相终是无法遮掩的。
在一篇评论中说的好:如果真有道德博物馆,这张图片应该高悬大堂,拷问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良知。社会现实中出现的一次次道德沦丧,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遭受玷污,也许我们不忍正视现实,但这种痛迟早会经历的,揭一揭伤疤未必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