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N年一遇”,您困惑吗?
(2010-07-29 13:41:29)
标签:
洪水洪灾气象观测重现期三峡大坝云南杂谈 |
分类: 社会热点 |
今年以来,大江南北灾难频发,“50年一遇”、“百年一遇”的声音不绝于耳,以至令人反感、令人质疑、令人困惑不解。
先看看有关的新闻报道,限于篇幅,对新闻出处及时间不一一注明。
刚进2010年北方就迎来“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雪;西南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大旱;五十年一遇大洪水考验江西抢险救灾能力;江西信江抚河50年一遇特大洪水;河南省栾川县普降百年一遇特大暴雨;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使陕西310省道紫阳段全线塌方;今年入汛以来,格尔木河出现超2000年一遇的洪水;陕西省汉江支流出现千年一遇洪水……
关于三峡大坝的防洪能力,权威媒体报道称: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三峡大坝今年起可防千年一遇洪水;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三峡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大坝上。从“万年一遇”到“能力有限”,差距如此之大!
关于今年年初的所谓“百年一遇”的西南大旱,来自媒体的正式报道有:2005年,云南“遭遇近50年来最大干旱”;2006年,云南遭遇“20年来最为严重干旱”;2009年,云南遭遇50年一遇严重旱情;2010年,“百年一遇”的旱情……
再看看四川达州下属渠县历年的洪灾新闻:2004年遭遇的“9·3”特大洪灾属百年一遇;2007年,洪灾水位又比2004年高出0.85米,“创下150年来的最高纪录”;今年水位又比2007年“百年一遇”的洪灾高出2.45米……在短短几年里,我们遭遇并超越了这么多“百年一遇”!
……
这样的报道太多太多了!有网友质疑,“我才活了20多年,怎么就遇到了这么多超百年一遇的事情?”还有网友这样说:“进水了就是50年一遇,垮坝了就是100年一遇,全淹了就是500年一遇!”这种依据结局的调侃,倒也是让人一目了然。
“N年一遇”到底是专业术语还是民间的感性表述?有困难找“百度”,百度的解释很理性。以“百年一遇”为例,所谓“百年一遇”是一个关于频率的概念,为了通俗起见,往往用“重现期”来替代“频率”,它表示在许多次试验中某一事件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的平均数。水文现象的重现期具有统计平均概念,不能机械地把它看成多少年一定出现一次。如“百年一遇”的雨量并不是指某地雨量大于等于这个雨量正好一百年出现一次,事实上也许一百年中这样的值出现好多次,也许一次也不会出现.只有在大量的过程中或对长时期而论是正确的。听起来蛮抽象的,简而言之就是“N年一遇”指洪水的流量、水位或洪量等在较长历史时期内平均每N年重复出现一次。
可以看出,“N年一遇”应该归于科学术语,是基于大量实测数据的结论。我们不妨再追问,上述的种种表述是否均是建立在科学数据上的表述?似乎不尽然。
我国的气象观测记录起步很晚,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全面建起统一规范的气象观测网络。全国常规气象观测记录不可能超过百年,那么自然灾害的“百年一遇”是怎么来的?如果某地连续多年出现“N年一遇”的同种灾害,要么是当地气候发生改变,或者是环境遭到破坏,让原本罕见的灾害频繁发生,要么就是在滥用此类术语。
我国关于精确的洪水水位、降水量记录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所谓“N年一遇”的说法,是在近几十年的记录的基础上,再进行统计学上的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等得出的。也可以说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所以应该慎用。
对于科学术语的表述,专家有必要说得更清楚一些、更直观一些,因为,媒体的受众毕竟都是些普通群众,多数人是水利工程的业外人士。但种种迹象表明,有些“N年一遇”并非出自专业人士之口,更像是记者随手写下的“文学术语”。相关人员在描述“N年一遇”之前,理应核实数据来源和计算过程,而不是一拍脑袋信口开河、满嘴跑火车,大有“惟恐不大”的味道。
喜欢出风头、造噱头,不仅体现在自然灾害上,回眸多发的矿难,也不难发现类似的报道:死亡人数创历史之最,创本地区之最、创本年之最,甚至连救援也要弄出个“天下奇迹”。
“N年一遇”固然吸引大众眼球,把责任统统推给了老天爷,还为以后的抗灾业绩埋下了伏笔。专家和媒体都应该清楚自己的社会责任,在灾难来临前,把灾难预警及应对措施及时传达给群众,让群众灾难面前不惊慌,把损失降至最低,而不是做“事后诸葛亮”或者“谣言惑众”。
“N年一遇”当慎用,否则难免有“N年一遇年年遇”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