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昔日情怀 走进记忆】爷们儿们的聚餐

(2010-07-25 09:51:56)
标签:

爷们儿

姥娘

叔侄

小米粥

饼子

情感

分类: 信手涂鸦

【昔日情怀 <wbr>走进记忆】爷们儿们的聚餐春韵图(图片来自网络)

一日三餐再平常不过了,可怎么个吃法儿,各地风俗迥异。

家庭用餐一般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长老有序,其乐融融。儿时生活的村庄,也许是因为家里人口多的缘故,老爷们儿吃饭一般是不在饭桌上的,把本不宽裕的饭桌留给女人和孩子们,只好端上饭碗街上找地方去。

于是,只要气候适宜,大门前、胡同口、街道旁都成了吃饭的场所。待天气转凉,或在家或去邻居家串门吃饭。在自家吃也不跟女人孩子们掺和,而是独自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或是随意找个地方。去邻居家,则一边唠嗑一边吃,饭菜也没啥新花样,邻居不免客套一番:“尝尝俺家的菜!”随口答:“不了,一样!”如果有稍新鲜的菜,邻居一定会往碗里给拨上些。然后各吃各的,家长里短的随意唠。

赶上夏天,可就热闹啦!爷们儿们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一个阴凉处,天南海北地侃大山,吃饭倒成了次要的。

姥娘家的门口是北方常见的那种高大门楼,两扇大门高有丈余,房顶上足有十几条檩。因是南北朝向,夏天穿堂风缓缓而过,凉意习习,让汗流浃背的人们顿感惬意。因此,这里也就成了老爷们儿们中午聚餐的绝佳场所。

时值夏日午时,骄阳似火。爷们儿们端着饭菜陆续赶到。一般是两个碗,一碗小米粥,一碗咸菜或炒菜上面顶着几个饼子。后来日子好些了,吃西红柿打卤、焖饼的就多了。爷们儿们用的碗可不是现在的细瓷小碗儿,一水儿的粗瓷大海碗,总不能吃完一碗还回家盛吧!多麻烦。

家乡有个习俗,一日三餐离不开小米粥,直到现在父母还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我到外地上学工作以后,很长时间才适应不喝米粥的三餐。

炒菜多是夏季的大路菜,西红柿、豆角、茄子、西葫……都是生产队菜园子分的,品种差不多。各生产队的条件也有差异,蔬菜、油料、麦子多少不一。油少的就舍不得总炒菜,有自己家腌的咸菜、豆豉酱呢,这才是一年四季的当家菜。

有一位长者,按乡亲辈分我应该叫姥爷,似乎也没有正式的名字,记工本上只是按谐音写的:洛(音同老)木。家有三子,大儿子长相不好,大门楼头,小儿子是瞎子,都没找上媳妇儿。只有二儿子在公社厂子上班,后来成家立业。可怜的是老伴儿早早就辞世了,他含辛茹苦把三个儿子拉扯大。一家男人,口粮难免紧张,三餐也总是凑合。他吃的菜总是辣椒,干粮是玉米面或高粱面的饼子。有一次我问姥娘,那姥爷怎么那么爱吃辣椒啊?姥娘说,他不吃辣椒饭能咽得下去啊!后来,他得了贫血,六十多岁就去世了。前几天跟儿时伙伴网上聊天,还问起他的瞎儿子,生活很是惨淡。

言归正传。大家在门洞两侧或席地而坐,或找个砖头垫上,或带个大蒲扇兼坐垫。两个碗前边一放,一边吃着,话匣子也就开了。东家长西家短,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总有聊不完的话题。那时的生产队长也算“实权派”,还是有些派头儿的,站位高看得远,总会有不同的见解,也不免让人心服口服。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或低声附和,或高唱反调,互不相让。年龄大辈分大的,端着点架子,怎么也得给后生们做个样子。但叔侄之间仍会口水不断,受揶揄的往往是做叔的,叔侄之间开玩笑很正常。有时闹的面红耳赤,让同族长辈骂上几句,都打蔫安静下来,乖乖吃饭。

那年代的人们也很少有出门的,来自外界的信息也就很少,多数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乡村琐事。若是赶上城里有亲戚的,走一趟回来,这“报告”可就要着实做上几天了。讲的津津乐道,夹带着些许自豪,听的滋滋有味,梦想着有一天也去城里逛一遭儿。

饭吃完了,都不着急回家。从兜里摸出片儿纸,或是撕成小纸条儿的报纸,或是娃儿们写完字的作业纸,再取出烟荷包,卷上一只烟点着,云山雾罩,聊兴未消。待聊累了、乏了、困了,靠在后面墙上,转瞬间打鼾声从鼻孔传出,有的似睡非睡,一有感兴趣的话题,立马又精神起来。

聊够了歇够了,拍拍屁股上的土,才端着空碗回家,这顿午餐算结束了。

我那时还小,但经常旁听乡亲们的“午餐会”。直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很温馨、有趣儿,热闹的场面似在眼前,乡亲们的说笑声还在耳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