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孩子们的暑假?
 (2010-07-19 17:11:33)
	
			
					(2010-07-19 17:11:33)		| 标签: 培训机构家长应试教育文化讲座教育 | 分类: 社会热点 | 

 
刚放暑假,学生们顾不上休息,冒着炎热酷暑赶往培训机构报名,家长更是不遗余力,甚至全程陪同。其实早在暑假前,很多学生就报名了,家长制定的暑假计划早已“成竹在胸”。经过一学期的喧闹,校园归于宁静,那些培训机构变得异常火爆。培训内容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面向即将升入初中、高中学生的预科班、针对薄弱学科的补课班、培养音体美专长的特长班、大学生传授学习经验的研学班,还有奥数班、口语班、作文班、夏令营、“一对一”家教……有的学生参加好几个班,只好在各教学点疲于奔波。
究竟孩子的暑假该如何过,该不该参加这些培训?在应试教育的胁迫下,不管你愿不愿意,多数学生和家长都被卷入浮躁的培训市场。很多家长抱着这样的目的,孩子不去学习也是在家玩电脑看电视,学了总比不学好。笔者认为,暑假学生补课并非“洪水猛兽”,不能一概否定,对于那些平时偏科严重、基础不扎实的学科,利用暑假补一补,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有益的。但对那些预科班不敢苟同,总觉有拔苗助长的嫌疑,学段之间的衔接是有科学规律的,没必要过度渲染。对于培养学生特长,应立足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少一些功利色彩,多一些性情陶冶。总之,参加何种培训,应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而定,如果一味跟风,看别人学心里就着急,不顾及孩子的感受,难免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也未必能赢在起跑线上。
在考试分数决定命运的当下,学习的目标变成了中考高考,抢占制高点的心态尤为迫切。在教育现实的逼迫和培训机构的蛊惑下,这种“抢跑”成为一种不得己的选择。究竟孩子们是否心甘情愿、效果如何都变得无关紧要,也没人去关心、探究。只是跌跌撞撞地跟进,唯恐落在别人后面。当“抢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分数竞争愈演愈烈,结果是学生被考生人替代,成为考试机器,生活被考试支配,不再丰富多彩。
暑假培训市场火爆的背后,是应试教育魔棒下的急功近利思想喧嚣尘上,更有各种培训机构的夸大宣传,一大批中小学教师也参与其中。这些行为无疑是以盈利为目的,是否违背教育规律、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不是他们的“职责”所系。家长、学生、培训机构被利益需求纠缠在一起,仿佛陷于漩涡之中难于自拔。
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明文规定,各类学校不准违规组织学生上课,严禁教师有偿补课、私自在校外兼职兼课。但这些规定管不了家长,也管不了各种培训机构,因为暑期培训本身就是未经登记许可的非法办学。这些多如牛毛的培训机构谁来监管?孩子们的权益谁来保障?无人知晓!
让孩子们有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暑假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的暑假生活,可以引导孩子多读一些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终身受益。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外出旅游。社会有关部门应组织一些面向学生的科技展览、电影周、音乐节、文化讲座等主题活动,使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丰富多彩。
暑假成为学生的“第三学期”,家长“累此不疲”,学生叫苦不迭,唯有培训机构赚的杯满钵溢。“把暑假还给孩子”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
 
 此文刊发于河北新闻网实名博客首页
此文刊发于河北新闻网实名博客首页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