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该发出怎样的声音?

标签:
领导干部学子灾情两种李培根杂谈 |
分类: 社会热点 |
近日,有两位领导干部备受关注。之所以被关注,是因为他们分别发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或者说代表了两种官场心态。
一位领导是被学生昵称为“根叔”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他在毕业典礼上以短短两千多字的演讲感动了学子,象长辈一样,用学生熟悉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拉家常、忆过去、望未来。李培根是校长也是官员,但他摒弃了“官气”和味同嚼蜡的官话、套话,才被学子昵称为“根叔”。
另一位领导是江西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平其俊。在21日央视《24小时》节目,他接受央视主持人邱启明的连线采访期间,两次被主持人打断。因为他在灾情严重、直播报道的关键时刻,不厌其烦地罗列一串领导干部的名字以及他们的批示,而忽视了公众所关注的灾情。典型的官场语言在灾情面前被“叫停”,社会为之叫好!
两位领导截然相仿的讲话风格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各种媒体以大篇幅做了报道或评论。在实际中,官员的各种讲话都形成了固定格式的文风,要想超越也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如果李培根校长照搬以前的模式,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大概也不会有人去指责他,但正因为他敢于向世俗挑战、乐于表达自己的心声,才有资格享受“根叔”的殊荣。平其俊在接受采访前肯定做了精心的准备,他应该知道央视的社会影响。但他没有跳出惯有的思维,而“领导至上”的思维与面临灾难的群众自然格格不入。难能可贵的是,主持人邱启明在直播的“紧要关头”,毫不留情地打断了“惯性”,这于新闻报道本身也是一种难得的突破,毕竟这并不是每一个主持人或记者能够做到了,因此公众也毫不吝啬地把掌声送给了邱启明。
凡是讲话必有受众者。讲话者理应把听众放在首位,讲听众关心的、期待的话题。李培根的听众是学子,他的演讲围绕学子熟悉的话题以平实真诚的语言讲出来,学子自然喜欢听。平其俊接受采访,全国的电视观众关心的灾区群众的冷暖,而他心里想的是如何突出领导,南辕北辙的回答遭遇打断,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领导干部不但要“说的好”,更要“做的好”,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面官员更会遭到百姓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