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高考状元社会心态 |
分类: 关注高考 |

对于“高考状元”的炒作多有诟病,却都在推波助澜。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针对一些媒体和网站对“高考状元”进行炒作的行为发表意见,希望停止此类宣传。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形势和高考体制下,任何文件只能是“一厢情愿”,对“高考状元”的热捧依然“高烧不退”。
科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考生通过科举能够改变一生的命运,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是今天难以想象的。在以高考分数论英雄的今天,状元文化的影响还根深蒂固。正如世界杯等体育比赛,对冠军奖杯的追逐是很正常的。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中,人们不再满足于上大学,而是要上名牌大学,高考分数就是通往名牌大学的金钥匙。在众多同龄人的角逐中,跑在最前面的人,被异化成一个代表着成功的符号。而跟这种成功有关联的人、学校乃至政府,也都有了炫耀的资本。
纵观高考状元炒作,可谓各取所需。首先是中学依靠“高考状元”提高了知名度,可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尽管“高考状元”的产生有很多因素,但中学绝不会放过这一绝好的宣传机会,一切都会归功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不同的成绩累加结果出现两个状元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其次是高校借助状元提高了竞争的砝码。名牌大学期待将“名花”收入囊中情有可原,而一些普通高校也加入了炒作之中,不免令人质疑其目的何在。今年广东高校继续开出重奖招揽状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更是开出了12万元的全省最高价。据了解,开出高额状元奖的学校,多年来却未招揽到一个状元。这些大学坦言,明知设重奖也不会招到状元,目的在于通过炒作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第三是媒体热衷于以炒作提高收视率、点击率、阅读率。有的媒体一边大肆抨击状元炒作,一边自己还在炒作。其实这也不能一味指责媒体,媒体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可以理解,全社会都在关注高考,媒体怎么会袖手旁观?第四的政府的推波助澜。高中是当地教育的窗口,高考成绩是教育质量的体现,也是政府政绩的体现。很多地方政府都设立了高考特别奖,对状元本人、学校及老师给予重奖。
对待高考状元的态度,可以检验出社会的成熟程度。在高考中拔得头筹的确不易,但高考状元不是人生状元,更不是未来的事业状元。在喧嚣的社会背景下,状元似乎成了炒作的道具,这对状元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考生需要的是安宁,不因夺得状元而飘然若仙,不因名落孙山而自暴自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