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难解“千古难题”

标签:
教育高考民工千古工程师北京 |
分类: 关注高考 |
一个湖北仙桃的农民由于生活所迫,来到北京打工,由于他不会技术,不得不在一个施工工地当起了民工。一天,性格憨厚的他和工地的工程师拉起了家常。工程师骄傲的向民工炫耀自己辉煌的经历,说自己高考考的很好,才有今天的结果。民工便问工程师参加的哪一年的高考,工程师说是1987年。民工说:“我那一年也考了,可是没有考上。”后来他们就各自把那年的高考成绩说了出来。民工突然发现,自己的考试成绩竟然比工程师高出了50分。可是由于民工在湖北,所以他落榜了,而在北京的工程师却上了大学。就这样,他们的命运改变了,经过时间的推移,一个成了民工,一个成了工程师……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被人们称为民工与工程师命运的“千古难题”。
各地高考录取分数差距悬殊的问题,早就引起教育界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一直争论不休。实际上,这是存在于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间的一个两难选择。同为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现代高考所面临的问题,与科举时代所遇到的地域间取中数额不均问题如出一辙。可以说,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是一个“千古难题”。
近年来,自主命题的省份越来越多,录取分数上的不均衡似乎被掩盖了。但录取比例的差距还会客观存在。据悉,北京2010年高考录取率将达到84.6%,创历史新高。这是其它省市无法企及的。区域公平只是高考公平的一个方面,社会对高考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可又很难找到比高考更公平的选拔机制。
在深受“学而优则仕”儒家传统观念影响的科举时代,应举是读书人进入仕途的惟一阶梯,是普通百姓改变平民身份乃至家族命运的惟一途径。时至今日,高考仍然是中学毕业生必须面对的一个人生分水岭。同在一个教室上课的学生,会被“高考”引入不同的发展轨道,正像“农民工与工程师”的故事。在现实社会,学历仍然是一块敲门砖,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金字招牌。
学历不是万能的,没有学历的成功人士也不乏其人。但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有些功成名就的老板、大款,总是对学历“短板”念念不忘。有的是发自内心地想弥补知识的缺陷,有的只是想徒有虚名。于是,投入不菲地搞假学历,参加各种速成班,原本初中甚至小学毕业的,最后也成了研究生学历。各级官员对高学历的追逐更是趋之若鹜,官员群体成为了高学历群体,其中亦真亦假,真假难辨。大学可以改变命运,金钱与权力可以改变学历,这正是大学与学历的魅力所在。
为了上大学,改变个人及家庭的命运,莘莘学子只得牺牲自我投入应试教育之中,父母在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忐忑度日。为了取得高分数,自然会有人背水一战、铤而走险。今年高考刚刚落幕,就传出甘肃靖远已发现有7名考生使用高科技工具作弊。“诚信缺失”已成为高考无法根除的痼疾。
高考,就是一个神话,能使人享受金榜题名的荣耀与兴奋,还能使人饱尝名落孙山的痛楚与落寞。只有经历过,才深谙其中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