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高考考生非常手段全社会 |
分类: 社会热点 |
今天中午有一个聚会,有两位朋友因孩子要参加高考未到。有一位女士,孩子在外地参加高考,手机不离手,不一会儿,孩子的电话来了,寒暄嘱咐几句,心才安稳许多。对于考生家长的心情,大家都很理解,于是,高考也成了席间的主要话题,频频为高考的孩子们祝福。想一想,当年自己孩子高考时,心情不也是如此吗?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紧张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考生。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高考了,紧张的岂止是考生和家长!老师紧张,盼望弟子能在高考中有出色发挥,既是情感使然,高考成绩也是评价教学成绩的重要砝码;学校紧张,高考升学率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志,关系学校的社会形象,也是吸引生源的重要法宝;教育局紧张,高考是一年中教育最大的事了,容不得半点疏漏;政府部门紧张,除了GDP,高考成绩也体现了政府部门和官员的政绩,更要命的是,高考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行为,俨然已成为一个严肃的政治行为,哪个官员敢懈怠?
每年的高考,大抵都是全社会最为紧张的时刻,称之为“全社会的大考”一点也不为过。这种心态固然表明社会各个层面对高考的重视程度,但也不得不看到,它难免也会向考生传导一种紧张与焦虑的情绪。临考前,都希望学生和家长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而我们的社会总是“平和”不起来,频频在既有的高考紧张情绪上再予加压。
山西临县在高考期间关闭县城所有网吧的行为,这种“合情合理但不合法”的政府行为受到社会的强烈指责。对于江苏盐城的卫生部门看来,高考的非同小可,已是一件必须以非常手段来应对的事情。盐城市卫生部门全面部署食品卫生安全保障工作,严禁考生食用自备的各种食品,严防“病从口入”。这种貌似“善意”的行为同样受到质疑,这一禁令背后是否有啥猫腻?
在高考特殊时期,类似的非常规行为还有很多。为清除所有可能影响高考的因素,交通、环境、卫生、公安等公共服务系统也全部进入“临战”状态,全力以赴地为高考保驾护航。譬如环境噪声,几乎每个地方都会强令一些建筑工地停工;对考点前的道路实行交通管制,所有行人车辆只得乖乖绕行。北京教委发出了公开信,呼吁社会为考生“让路”,人们不免疑惑,教委怎么也介入了交通管理;公安部门严加排查社会隐患,北京警方首次动用特警为考生巡逻,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给考生营造安静的考试环境,有关部门对考点周边电子游戏厅、网吧、歌舞娱乐厅、书报亭、音像店等经营场所进行拉网式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总之,在高考期间,几乎所有部门都可以找到堂而皇之的理由,实施一些“非常态”的管理措施,这些举措在“高考”的遮掩下,往往也能得到社会的理解。但是,当这种“非常态”愈演愈烈的时候,人们也不免提出很多质疑,毕竟有些举措是“合情合理但不合法”的。统一食宿也好,关闭网吧也罢,其实都表明一些地方政府不正常的“高考心态”。在很多部门和官员看来,“为了高考”成了最大的政治需要。甚至政府行为是否合法合理,都已经无关紧要了。当一种行为变得神圣不可侵犯,哪怕“殃及鱼池”也在所不惜,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一种“灾难”。
高考对于考生与家长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全社会来说,如何在为高考提供必要的组织何保障之外,不过度地将高考神圣化、政治化或非正常化,也是对政府行为的考量。过度强调以非常手段来保护高考,必然为高考和考生增加不必要的焦虑,在倡导考生以平和心态迎接高考的同时,对社会而言,高考应该成为一种日常而平和的生活情感。
高考临近,高考祈福笔、高考祈愿符、高考祈福法会等花样繁多的“高考祈福”也在各地频繁上演,反映了家长内心的焦虑。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家长的任何焦虑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没有丝毫的焦虑倒是不正常的。但社会及政府部门如何对待高考,就值得思量。对高考的过度渲染,甚至以牺牲公众利益为前提,以违背法律为代价,也是对社会公平的亵渎。
高考是一次选拔、一次竞争,不仅仅是对考试知识水平的测试,更是素质和能力的考验。同时,也是对社会心态和社会秩序的考验,营造平和的高考氛围是全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