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凶杀案与“八连跳”的背后有何相似?
 (2010-05-15 18:26:44)
	
			
					(2010-05-15 18:26:44)		| 标签: 凶杀案社会认知自我认知暴徒体面劳动杂谈 | 分类: 社会热点 | 
频繁发生的校园凶杀案令人瞠目、震惊、愤怒。
富士康的“八连跳”令人心酸、沉重,对现实的忧虑。
我们不排除人与人之间有个体的差异,而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些惨痛事件背后的社会成因。在“治标”的同时“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根治,悲剧还难免如多米诺骨牌般重现。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根本属性。而那些暴徒却将人的善良丧失殆尽,将刀锋挥向手无缚鸡之力、素昧平生、无冤无仇的孩子们,何等的暴虐!校园凶杀案件是相似的,凶手多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滥杀无辜的动机就是报复社会。
如果看了《南方周末》发表的《富士康“八连跳”自杀之谜》一文,就会对新一代打工群体有个基本了解,就会看到社会给予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怎么的生存空间。他们自杀的动机源自自身价值的崩溃,对人生前途的绝望。
这两类事件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当事者对生命的绝望与放弃。跳楼者选择了自我心灵摧残后的悄悄逝去;校园暴徒对滥杀无辜的后果自然清楚,只不过在结束自己生命前,选择了残忍的发泄。
这些事件发生后产生的社会影响之大有目共睹,相关部门也在采取果断措施以期预防悲剧的重演,而专家学者多从社会角度发出了“治本”的呐喊。
教育部门与公安部门联手为校园打造安全屏障,但这些措施仅仅是将暴徒拒之门外,在足够警力的保护下,校园会赢得暂时的宁静,但人们不免疑问,这样的部署能坚持多久?这些穷凶极恶的暴徒对学校无奈了,可社会依旧处于威胁之中。
富士康将多名我国最好的心理学专家请到厂区,寻求强有力的心理学支持。请了五台山最有名的高僧大德,到园区为死者祈福。在员工中以200元的奖励,买“异常信息”。可惜这些举措都未能阻挡跳楼者的脚步。而员工们对同事跳楼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淡定与不屑,甚至是戏谑,心灵的阴冷多么令人可怕!
当然,标本兼治是必要的。在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寻找时间背后的社会原因。
人的价值判定有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两个层面。自我认知是安身立命之本,受宗教、文化传统、家族传承等多种因素影响。从自我认知角度说,人的追求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要有文化传统和理念的支撑。而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现实使人的价值追求严重扭曲,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仅剩财富和权力成了人们追逐的目标。当对财富和权力的孜孜追求不能如愿时,人生的目标就会迷失,甚至产生绝望。社会认知是来自家庭、社会的评价,或者说社会尊严。良好的社会认知能缓解因个人认知产生的焦虑。而人与人关系的冷漠,隔绝了心灵的相互沟通与抚慰。最基层劳动者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低下,使劳动的尊严得不到维护,甚至“劳动者羞耻”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同时,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已成为恶性暴力事件的土壤。
校园暴力、员工跳楼不再是偶发的个案,不仅仅是个体焦虑无助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才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没有社会价值观、劳动价值观的重建,没有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的改革,“实现体面劳动”、“活的有尊严”就无从谈起。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