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把新桃换旧符
(2010-02-06 17:33:28)
标签:
春联乡亲们红纸老屋村子小村庄杂谈 |
分类: 情感世界 |
今天是农历的小年,年味愈加浓厚了。空中不时传来二踢脚的爆响。走在小城的大街上,春节红随时随处会扑面而来。喜庆的中国结、红灯笼及各种挂饰遍布大超市、小门店、街头小摊。卖春联的就更多了,占了整整一条街。看到春联,思绪会漂回遥远的故乡,脑海里浮现出父亲写春联的场景。
父亲在偏僻的冀南小村庄也算得上“秀才”了。他早年跟随爷爷在天津上学,是文革前的高中毕业生,毕业后被爷爷“遣送”回老家接受锻炼。父亲喜欢舞文弄墨,爱好广泛。虽算不上书法家,但一手好字在村子里也是数一数二的,春节时大半个村子的春联都是他的手笔。父亲是村里红白理事会的“资深成员”,有婚丧嫁娶、订婚换帖之类的事,写联、记账、写帖子是他的熟活儿。父亲还喜欢“码字”,常有“豆腐块儿”见诸报端。小时候,看到父亲的名字印在报纸上,好崇拜、好自豪!
正月里,走在故乡小村庄的街道或巷子,我总是很留意各家各户的春联,因为这些春联大多为父亲所写。春联依门口大小各异。村子里流行盖又高又大的门口,贴在四五米高大铁门上的春联自然不能小了,再配上两个大斗方做点缀,大灯笼一挂,节日的喜庆便在门口荡漾。前些年还没有瓷砖,人们往往喜欢在大门口上方用水泥沙子做上“满院生辉”、“紫气东来”、“幸福之家”等吉祥字样,乡亲们也多是请父亲书写再做上去,最后涂上颜色,颇为醒目。
小年过后,父亲的老屋会热闹几天。父亲将写春联的笔墨摆在外屋的八仙桌上,屋子里飘荡着缕缕墨香。旁边有一两本春联集锦之类的书,好随时为乡亲们选取“门当户对”的春联。父亲会泡上一壶浓茶,坐在太师椅上静候写春联的乡亲们。伴着“大哥”、“大伯”的喊声,乡亲们带着红纸踏进老屋。先点上一支烟,说几句家长里短,杀了多少斤的猪做了多少豆腐等等,有时娘边做家务也随声附和。一边说着话,父亲开始裁纸,一般是乡亲们自带红纸,没带的父亲就搭上。各家的门口大小父亲了如指掌,很快大大小小的几幅春联纸就裁好了。然后,琢磨春联的内容,尽量与那家的家境相符,有时父亲也即兴吟出更贴切的春联。边说边开玩笑,父亲提笔蘸墨,几幅春联一挥而就。在等待墨迹干爽的时候,喝着茶水还接着唠嗑。常常是这个还未干,又一个乡亲来了。小的时候,我没少打下手,帮着扶纸、晾春联,也许从那时起,知识与文化的种子悄悄在心中萌发。
这些年,印刷的春联越来越多,但很多乡亲还是喜欢请父亲写春联。千篇一律的印刷春联好看是好看,总觉得少了一些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