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路在何方
(2009-06-17 18:58:34)
标签:
就业职业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国际金融晰 |
分类: 职教论坛 |
教育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就业率达到95.77%。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而各类中等、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却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职业教育就业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景象。
尽管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称职业教育)享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也在就业率上展示了骄人的成绩,但在“可喜”的数字下,职业教育发展并非形势一片大好。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长期被忽视,其地位类似于“鸡肋”。
中考在即,职业学校又面临着生源大战,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招生远没有普通高中受青睐。重点普通高中更是“高门槛”,低于分数线的需用“钞票”弥补。而职业学校招生需要政策调控,需要走村入户宣传动员。很多职业学校在中考后都要拿出极大精力招生,甚至指标落实到人,完不成招生指标的还会影响到评模选优。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成了无奈之举。
职业教育的对象多数来自农民家庭和城市弱势家庭的子女。城市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相对优越,但城市家庭的子女对职业学校兴趣不大。而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又受资金投入的制约,不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训条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近年,很多城市职业学校开始把触角延伸到农村,有的与农村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有的直接到农村招生。2007年开始实施了国家助学金政策,每生每年可获得1500元的资助,资助两年。今年还可能实行涉农专业免费。但这些惠民政策并未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确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促就业已成为共识。但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诸多的压力。
职业教育占了整个教育的半边天,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投入数量上却是“一头多一头少”,在行政架构的设置上也是“一头大一头小”,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尚未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一线工人社会地位低、政治待遇低、福利待遇低的现状难以改变,鄙视劳动者的观念根深蒂固。
职业教育的体制问题也长期存在。教育主管部门与劳动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没有理顺,各管一摊,自成体系。教育部门与行业协会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也没有理顺。在前几年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几乎所有的行业协会都退出了职业院校的管理,但却没有同时建立起一种让行业实际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体制,因而强行割裂了职业教育与各行各业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另外,国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在《职业教育法》中,应明确规定学校和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学生及教师在实习实践期间权益的保护、对接受实习实践的企业所给予的税收优惠或补贴等。
职业教育的投入机制没有保障。现行职业教育法涉及保障的条款有10多条,但具体可操作的不多,很多投入根本没有落实到位。有的地区本级财政只能解决人头经费,无力改善办学条件。因此,在职业教育法中,应细化职业教育的投资渠道,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同时建立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
职业教育要提供可以让人继续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如果职业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忽视学生的发展能力,那么它将很难走入良性循环。很多职业学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了,但由于各种因素在岗时间不长就离开工作岗位了,面临重新就业。有的学生不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快也面临淘汰的危险。
另外,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总量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课程设置与实际岗位脱节,教材滞后,校本教材又受教师素质、经历的影响,难以编写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教材。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上还需要听取企业技术骨干意见,或者是请他们到学校兼课。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很多职业学校是由普通中学改造而来,大部分教师也都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或普通中小学。这些先天“不足”造成了我国职业学校“文化与理念”的贫瘠、苍白。近年来,人们对我国职业学校发展进行反思时,总会说:“学校定位不清”、“办学目标不明”、“课程是普高的压缩饼干”、“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等等。所有微词,集中到一点就是职业教育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未能完成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使命。
在职业教育这片沃土上耕耘了二十余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盼望着职业教育能够真正成为教育的半壁江山,发挥自身优势,满足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