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驳斥高考分数线性别歧视理由,真正的平等是双赢

(2012-07-19 23:29:27)
标签:

高考

分数线

性别歧视

驳斥

上外

杂谈

校园

分类: 文字手札

 

(文/kayi大头佳)
这几天看到不少慷慨激昂的关于高考招生性别歧视问题的评论,觉得很开心,的确是需要更多更多的人注意这件事,参与到讨论中来,才有可能改变当前的局面。这里首推王秋实律师的《一切歧视的理由都是堂皇的借口》,以人大等院校为对象,驳斥了他们对男女考生划定不同分数线的理由站不住脚,且说明了这一行为是违法的。此外也有许多女同学现身说法,慷慨陈词,痛陈深受其害或者高呼要求平等。

但是,翻一翻微博上的转发和评论,意外地发现有相当多的人(包括官方微博和大学教授)持反对意见,为不同分数线作辩护;或者作壁上观,表示与己无关,或者有更值得关注的事(这其中也有女性)。针对这一部分人,我想补充几点浅见。

1,不成理由的歧视理由。

关于“分数线不同的理由”,王秋实律师已经就“调整男女比例”“男女知识面不同”“就业问题”“有的专业还光招女生呢”“很多男生感觉到来自女性的强大压力”五点进行了一一驳斥。其实最有力的一点就是这是否是双重标准。不论调整比例还是知识面/分工不同,是否只限制和打压了女生。如若是这样,那就是不公平的双重标准。有的评论说“文科女生太多了,需要平衡一下男女比例,自然提升女生分数线”;有的又说“理工科本来女生就较为薄弱,提升分数线也不奇怪”这里的矛盾一看便知。可以算作人生大事的高考,不以成绩和实力说话,而要在考生性别上作文章,本来就是怪事。诸如军警体等有身体素质与生理要求的特殊类院校姑且不论,有一些“自认为”也背景特殊到可以对性别做出要求的院校十分引人注目。众所周知,上外这次的分数线差异达到令人膛目结舌的65分,之前就有外语类院校的男同学与我进行辩论,认为这是考虑到将来就职出路特别是外交部和外派出国的问题,女生不愿意去,没有办法。在东方早报揭露分数线差异的微博里,我们看到上外就业指导中心官博的评论:

http://s3/middle/40db16dcgc53063875902&690

看起来很有道理,且用心良苦是不是?但麻烦细想一下:1,单位招聘偏重男生,性别歧视,大学就应当“为明天的歧视做好准备”,从招生阶段开始普及歧视吗?2,偏重男生原来是为了女生着想怕她们受苦,但首先,这不能代表女生自己的意思,单位和学校也没有权利替女生决定她们是否怕苦,更没有权利自作主张替人决定未来。3,再退一步,语言类学生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出路,学校并不能强迫学生选择。如果你硬性规定本年度需要这么多对口人才,大可以像军体院校一样另走渠道,事先向报考者陈情甚至签订就业或定向协议,那么报考者不论男女都已明白利弊,你又怎能拒绝“我知道很苦,但是我愿意”的优秀女生?还打着“为你好”的旗号?

刚才转发了一篇微博,说医学院也有着同样的问题。各院校各单位统一认定“女生不能吃苦”,然后被认为女生先天具有优势的文科类院校会觉得“女生太多”,很多时候的理由甚至是莫须有的“女生没有魄力和领导力”(我本科入学第一天时,三个班级统一指定了成绩并不靠前的男生当班长,就是这个理由),优先男生;理工科则会先天怀疑和否定女生的能力。先预设好前提,再以此为自己行为的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百年之前,女生尚不被允许进入学堂;几十年前,女学生依然是少数,成绩也不见出色;在讲究性别平等的现代,我们从小不分男女接受一样的教育,而优秀的女生从小被师长说“小学好不算好,到中学了就不如男生了”;中学时依旧,只好改口成到大学;到大学依然女生领先,只能改口说工作。工作时自然会应验,因为社会上性别歧视问题众所周知。但大学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你们不去想着改变这一局面,不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影响力想办法减轻毕业生面临的性别歧视问题,反而助纣为虐,干脆与人方便,贯彻歧视从招生录取做起了!用王律师的话说,“你们还承载着一个社会公平,正义与道德楷模的责任,试问你们把自己的这种责任抛到哪里去了?”

2,教育制度不适合男生?

在所有教育阶段女生均全面超越男生的现状下,一些人又只好改口说“中国的教育制度不适合男生”。接受教育的历史只有男生的零头的女生应当作何感想?男生不宜久坐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好像外国的学习是玩出来的一样;所有做出卓越贡献的男性都是怎样付出的?更有甚者,一位上外的教授这样说:
http://s13/middle/40db16dcgc530651150bc&690

槽点多到无从下口。1,也就是说女生成绩领先全凭这两门课的恩赐。可惜,长袖善舞玩弄权术的政治家多是男性就否定了这一说法。(当然,这也与人们长久以来意识中的不平等有关,女性在政坛上崭露头角的机会要少很多,但这至少说明男性并非不擅此道)这位教授甚至不知道理科考试中没有政治一项。身为教授却有着如此根深蒂固的偏见,试问那些理工科成绩更为出色的女生和文科成绩优秀的男生又作何解释?2,按照他的偏见,我们也可以说理科的课限制了女生发展的机会,如果数学取消,那女生必将大获全胜。但有人这样提出吗?这又回到了前面所说的双重标准问题。3,博士阶段男超女很普遍,这也与社会上性别分工的刻版印象相关。女博士被讽刺为第三种人,到了博士的年纪,婚姻家庭压力女性要比男性大得多,这才是真实原因。更何况前述的“小学好不算好以后再看吧”居然要一直延伸到博士阶段才能见真章,读到博士的人依然是少数吧,这是为男性憋着多大的一口气啊。

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和教授都如此,学校能堂而皇之性别歧视也就不足为怪了。

3,有更值得关注的事儿/与我无关

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辩驳。当我说歧视就是不公,应当消灭歧视的时候,总会有人说“高考地域歧视了那么多年都没解决,这算啥?”“歧视多了去了,同性恋,残疾人,blablabla…你能怎么办?”可惜,这是一种不成功的偷换概念。首先你不能因为B错误的存在就表示A错误合理或者无足轻重,就事论事才是科学的讨论态度。并且我也可以说,我认为性别歧视的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毕竟女性占有人类的一半,连这么庞大的群体都在被歧视,你还想能先解决更为弱势并且没有话语权的群体的问题?

对于那些漠不关心的女生,我只能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解释。身为女性,我们一定或明或暗地遭到过性别歧视的压力,包括长辈更喜欢男孩,在学校老师有意无意更重视男生,遇到机会时被不如自己的男生凭借性别优势先获得,遭到比男性大得多的工作婚姻和家庭压力……也许你离高考比较遥远,所以你选择作壁上观,但有一天一定会关乎到你的切身利益,你不应该选择沉默和无视。

而对于觉得无所谓的男生,我想说,其实呼吁两性平等,不光是对女性的尊重,也不等于要牺牲你的权利降低你的地位。真正的性别平等不存在比较和超越,是一种双赢。

4,真正的性别平等是一种双赢

事实上我并不认同男女先天优势劣势,比如女生天性柔弱,先天有语言优势而理科类薄弱的说法。刻版印象一旦形成的确很难更改,包括女性自己也深受其害,但具有攻击性和领导气质的女生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擅长理科的女生也越来越多,在被认为是男性天下的领域也是女生获胜,这一点早就不攻自破。人与人本身就千差万别,怎能简单粗暴地以性别两分判断?人家血型和星座分得份数还比较多咧。此外总有一些人说,男生如何聪明,女生学习好是靠努力的(也是前面一路断言女生没有后劲的基准),这样没有道理和逻辑的话居然有许多人支持,我想其实上过学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同学的人都明白这是放屁。首先,各地的高考状元女生数量也超越男生就可以证明,要混到状元这个位置,不是你光下苦功就可以达到的,如果那么简单,为什么你不比别人更用功去成为状元?蛮用功只能事半功倍,“知道怎么用功”才是爱因斯坦那1%的灵感,而不是一些自以为是实际上却毫无用处的小聪明。何况,状元绝对要比大多数人聪明。

可怕的是,很多女生也接受了女强男弱,或者女性天生理科不行的看法。波伏娃那句著名的话还记得么?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形成的。这情形和美国黑奴有些类似:一开始,他们把黑人贬低到擦皮鞋男孩的位置,然后再说,你们看吧,黑人除了擦皮鞋什么都不会!现如今,谁再提出这样的观点一定会被骂种族歧视遭到批斗,而对女性天赋和能力的否定却依然被普遍接受。当然,他们换了一些看起来冠冕堂皇和“为你好”的理由,但骨子里的歧视是相同的。而一开始就被灌输“你比男孩子弱”“女孩子理科不行”的女生,自小就产生了畏惧感,做起来自然就不行。长大了以后,则换成了“女孩子需要安定”,“女孩子不能太要强否则没人要”“26岁以后就是剩女,是男方市场”这样的话。

我并不是说,所有女人都应当去拼搏争当女强人,要奋勇去超越男生,也不会像一些有些偏激的评论一样去抨击男性。人与人生就不同,这世上有适合驰骋战场的女人,也有适合相夫教子的女人。但是同样,这也适用于男性。强调什么你超我来我超你,男孩危机,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不平衡,或者说自卑的表现。要做到平等,招生与就业(除硬性要求的特殊单位)都应不计性别,以成绩说话,以实力说话,能者居其位,各司其职,才能推动社会健康的发展。

其实,真正的性别平等是对男女双方的救赎。女人不必被迫低眉顺眼,男人也不必被迫强硬死撑,不会因为自己的性别就被套上刻版的匣子,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做你自己能做的事,而无需顾虑太多,没有人会要求你应该怎么样。这不是最理想的状态吗?尽管任重道远,但是我们应当承认现有的问题并采取行动,才有可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达到理想状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夜半嘶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