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房地产投融资俱乐部第7期微信沙龙分享摘要

(2013-09-22 22:27:28)
标签:

杂谈

分享时间:2013年9月22日21:00-22:15
分享地点:中国房地产投融资俱乐部高端微信群
分享主题:《近年募资工作中对地产基金的学习和思考》
分享嘉宾:朱皓  诺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江苏区副总经理

一、专题分享
今晚准备了三个部分:一是对这些年参与募集的地产基金做个回顾和梳理,对不同类型、结构、特点等大致做个比较;二是简单谈谈地产基金对于地产企业或项目融资的价值,以及不同的发展战略和融资策略对交易结构设计的选择;三是对关系到地产基金未来的一点儿猜想和建议。请各位指正!

第一部分
我第一次参与地产基金募资是2009年4月,之前,只是偶尔在媒体上大致了解过所谓地产开发的“美国模式”、“香港模式”,在报道中看到过外资地产基金在国内一、二线城市的一些投资动作。

这个基金,由一个民营集团背景的国内地产商发起,是最早的有限合伙形式的人民币基金之一,期限4 1年,可以重复投资,LP认缴出资1000万起,人数不超过49人,管理团队是有多年外资地产基金从业背景,基金发行时有若干意向性的储备项目,项目资源的获取上主要依托发起人。

那一时期,许多内资地产基金都带着类似的起步初期的理想主义色彩,是把地产基金作为自身未来发展战略出发的,在基金设计上借鉴了成熟市场的外资基金模式,比较规范,最具一般意义上的私募股权基金的特点。上面那个例子,从基本要素上可见一斑,在投资决策、协议条款以及基金发行等方面也是如此。

早期地产基金的成功还集聚了一批优质的LP,那时的募资还是很小众化的,参与出资的LP质量很高,比较有理念,对新生事物很热情,看投资逻辑、看团队、注重大框架,敢于信任,能决策,能承担风险,对中长期限投资和收益率的不确定性能够理解,乐于尝试。

2010年之后,随着地产基金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更多新的参与者进入这一领域,广泛的融资需求为地产基金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多样性。

首先,业态上从住宅到商业、办公、综合体、酒店、工业、旅游、养老等等,体现的是不同基金发起人的背景,主要以开发商为主,有的仅仅是作为一种融资替代方式,有的是从企业战略出发的主动选择。这些背景的基金,在投资上基本以自有、竞拍或所收购项目的开发阶段为主。而以专业私募股权投资管理团队为背景发起的基金,则更多倾向于特殊机会的少数股权投资,对不同交易对手、不同业态、不同阶段都可能涉及,考验的是投资眼光。另外,FOF形式的母基金也开始出现,从财富管理角度看,我个人比较推崇。

其次,交易结构上,在早期纯股权投资性质的基金以外,股 债、纯债、组合投资等性质的基金大量出现。

目前看来,非特定项目的股权投资基金,更多体现的是管理团队、投资逻辑、专业性,更接近于基金的本质。但这类基金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期限较长,发行难度大,对GP团队要求很高,对LP成熟度也是较大挑战。

而股 债、纯债等性质的基金,更多体现的特定项目融资的财务行为,确定性强,进退灵活,容易发行,这两年发展很快。特别是股 债模式,对于处在扩张阶段、高周转模式为主的房企来说,采用的比较多,这种结构产品设计空间大,能够很好地整合开发商、基金、不同投资者等各方面需求。华远、阳光城、卧龙地产等公司与歌斐资产的合作,主要是这种模式,具体信息可见上市公司公告。

再次,产品通道、资金进入和退出方式等也随着不断创新而更加丰富。许多基金特别是项目融资类的基金,采取了发行平行基金、设计优先劣后结构、嵌套信托计划或基金子公司资管计划、组建联合GP等方式,以满足基金规模、投资起点、投资人数、投资者风险偏好、收益要求以及税收、费用等发行方面的需求。退出方面,除依靠销售退出外,REITs、保险资金收购、转让给其他类型基金等各种方式也陆续被提出。

第二部分
由于地产金融化的特征和趋势,地产基金作为一种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无论是从企业战略上,还是从具体项目融资上,地产企业都有必要充分重视。地产基金的发展本身就反映了市场的变化:

一是社会融资结构发生变化,金融市场化程度加深。过去,我们的社会融资结构一直以银行信贷为主,直接金融占比很小。

这几年,随着金融市场体系和法规的逐步完善、金融产品和交易工具的创新、资金供给者的多样化,这一格局正在悄然改变。

而金融市场化也使得规模房企的融资渠道越发多元,成本优势更加明显,需求也相对更复杂,传统的银行信贷已经不能适应市场上一些新的要求。

二是地产行业竞争格局发生明显改变,主要体现在市场集中度和盈利模式上。

大型房企销售金额、面积持续增长,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各类榜单的上榜门槛大幅增加,行业竞争加剧,第一梯队稳步扩容,各梯队间差距拉大。龙头企业和少数融资畅通的中型企业拿地积极,总价、单价地王频出。

近期市场上这一现象尤为明显,有些原本还颇有实力的房企在这一轮抢地热潮中颗粒无收,土地储备告急。

基于房价和地价上涨的盈利模式逐步受到挑战,企业盈利模式逐步转变到产品价值、运营效率等方面。从人口和城市化红利带来的普遍繁荣到今天日趋激烈的竞争阶段,不能适应盈利模式转变的企业将难以为继,行业整合明显在加速。

诺亚不是等到暴雨来临才开始建造方舟,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对于把地产金融为发展战略选项的企业来说,值得借鉴美国铁狮门的模式。铁狮门也是由地产开发起步,逐步成为开发、投资、运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地产公司,1997年进入地产基金管理领域,至今管理百亿美金。

国内对铁狮门关注较多的是冯仑,在万通控股的基金战略上可以看到铁狮门的影子。有条件的,可以考虑整体或部分向“轻资产”的发展模式转型。

铁狮门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苏州等地均有项目。

在路径选择上,可以考虑先在项目上引入专业基金作为少数股权投资人,更进一步可以考虑从交易结构上在基金管理层面组建合资GP,融合双方优势,在合作中实际了解基金运作,理解投资者需求,并培养管理团队。然后,逐步建立自己的基金事业。

对于房地产项目融资来说,龙头房企或者是处于扩张阶段的中等规模企业,有必要把地产基金作为一种主要融资方式,与企业业务上的战略整合起来考虑,把稳定的资金解决方案嵌入进去。而不是需要用钱的时候,才去到处想办法。当然,这不排除仅仅为单个项目融资也是可行的。

从各行业发展来看,融资难既有社会原因,也是由于许多企业在融资上谋划不足造成的。
相比银行信贷等借贷资本,地产基金在融资解决方案设计、管理上的专业性和灵活性明显,能够适应复杂的需求,值得地产企业长期合作。

在交易结构上,根据不同交易对手和项目特点及需求,可以从集团层面设计,也可以从项目公司层面设计;可以针对项目开发,也可以针对持有类经营性物业;既可以在拿地前融资,也可以在之后不同阶段介入;既可以考虑股权融资,也可以考虑股 债或者债权融资,还可以设计类优先股模式。

这些模式,在我所看到的基金中常常用到。
类优先股模式,主要是一些香港上市房企在用。出于降低有息负债率的考虑。

从集团层面设计债权基金,可以就集团统一授信,根据资金需求灵活募集和使用,可用于缴纳土地款、竞买保证金等。

从项目层面,股 债模式比较适合各方面需求。对开发企业而言,可以以少量资本金通过资本杠杆放大倍数,保持控股地位,上市公司可以合并报表,而且财务成本较低。这样在有限资本金条件下,可以快速发展,提升市场份额,并提升自身的净资本回报率。

股 债,是很好的共赢方案!10个亿的资金峰值,开发商可以投资3亿,占60%股权。基金投资7亿,其中2亿占40股权,5亿作为股东借款。好公司好项目,借款成本可以到10以下,甚至可以比肩银行贷款利率。股权是真股,项目分红退出。

股和债的比例、权益、期限、进入和退出条件、以及债权部分的利率等可以根据双方对项目的评估调整,当债为零的时候,就是一个纯股权融资方式。

开发类项目,还可以通过资产收益权转让及回购等方式融资。持有类项目,可以将物业产权和收益权分离,出售收益权给基金回笼资金,不增加负债。另外,有些持有类物业的价值与运营品质关系重大的,有必要在基金设计时将运营公司与物业绑定。酒店、养老、仓储物流等有必要考虑绑定运营公司。

之前发行过此类基金。最近在看一个农贸市场为核心的小型连锁商业及综合体。

综上,地产基金的设计可以从GP、LP、融资方、项目公司等各参与主体方面去创新,也可以从交易条件、基金结构、流动性、风险收益、分配顺序等要素方面来调整,在项目融资上可能考虑的方案还是比较多的。

不能一一列举。原想画张图的,有点儿难,看起来也不容易。

比如GP层面,可以正常选择,也可以联合GP,还可以双GP。LP层面,可以优先、劣后,还可以混合。优先还可以有不同分配顺序 、条件;劣后也可以。混合,可以设计不同配比。等等,每个部分都有创新空间,看市场需求。金融产品,也要遵循适销对路的基本原则。

第三部分
下面就是个人对地产形势的猜想了。请大家批评!

中长期来看,人口红利将逐步退潮,未来房地产市场总需求将逐渐减少;而过去十年,房地产发展相比城镇化进程偏快。猜想未来几年,房地产市场还将继续稳步增长并进入阶段性顶部,2020年以后需求开始下降。投资过热、缺乏人口和产业支撑的城市,发展空间已被透支,中小地产商面临较大压力。

人口迁移、产业升级是根!

长期看,住宅一直是主流。不同于主流住宅市场的其他产品线,将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商业环境、区位、资源、政策等的差异性而产生明显的差异化,不同主题或者概念的细分领域将产生不同的发展机会。

从空间建设的角度看,地产行业值得想象。

规模化发展的龙头企业优势更加突出,市场集中度仍将不断攀升,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间会受到挤压。

而随着总需求的逐步下降,龙头房企也将面临转型,或者向销售加持有的重资产方向转型,或者向运营加管理的轻资产(金融地产)方向转型。

中小房企或者从三、四线城市细分领域寻找机会,或者由主动开发向地产金融投资领域转型,通过参与地产金融产品,分享龙头房企的项目收益。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FOF,可以通过汇聚资源,优选开发商和项目,组合投资,充分分散风险,分享行业整合和优势开发商群体的品牌和运营溢价。

其实,除非有建筑物的情节或者对地产事业的执着。我看,做龙头房企优质项目的股东挺好。赚钱不少,还可以分享龙头房企在各方面积累的溢价。从财务投资角度,完全可以这么干。而且风险小,没有经营管理压力等。对于地产基金而言,这些又会带来LP的专业化和机构化,从而促进GP团队的优胜劣汰和地产基金行业的整体发展。

二、互动交流
朱仝:请问我们现在要做一个旅游度假项目,在拿地之前是否就要进行组合式的融资设计呢?
朱皓:我觉得这类项目比住宅等更有必要。如可以拆分,建议分别考虑。

郝国庆:募资环节,假设是面对散户募资,即100万起点的那种,一般的销售费用是多少,假设期限两年,项目资质一般,开发商资质二级。
朱皓:年化12%吧,要看融资方、项目、销售机构的议价能力。其实小地产商做地产基金投资人,还是非常好的!相比别人,他们属于专业投资者,是优质LP。

【分享嘉宾简介】朱皓,1999年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金融学专业;同年进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先后在江苏省分行营业部、计划信贷处、人事处从事会计、信贷、人力资源等工作,2006年任南京市浦口支行副行长,主要分管信贷工作;2008年加入诺亚财富,任南京分公司总经理至今,今年起兼任江苏区副总经理、投行中心总经理。2010年就读南京大学EMB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