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当学会换位思考

(2010-09-17 14:45:28)
标签:

表扬

公平

换位

育儿

分类: 杂谈

刚在百度上搜索,无意中发现我的前一篇博文《当孩子遭遇不公后》(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d942640100krmz.html)被转载到了一个社区网站上(http://bbs.hlgnet.com/info/u10_20443542/),还引来一阵热议。看来“孩子受了委屈怎么办”确是不少家长关注的一个话题。

我仔细阅读了网友朋友的帖子,有好些想法和观点还真是我不曾想到的。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的评论!另外,我挑了几条,因为觉得有一定普遍性,所以想再聊聊我的看法,希望能带给大家(其实也包括我本人在内)更多的思考。教育孩子,小事总会产生大影响!

以下纯属我个人一己所见,如与网友朋友的观点相悖,或有冒犯,敬请谅解!

网友观点1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我想这可能是很多人都会持有的一种想法,因为很多时候,事情看似的确如此,因此有

些家长甚至会鼓励孩子用点手段“积极争取”以便不吃亏。

我周围就有这样一个小孩,遇到点不顺心的事——哭,想要的东西大人不给买——哭,犯了错刚挨几句骂——哭。有一次我竟然亲眼看到他因为芝麻大的一点小事哭到呕吐。这个孩子为什么这么爱哭?因为他每次一哭大人就会屈服,会哄他,还时常拿好吃的哄他。于是这个孩子得到的永远都是温柔的惩罚和被动的奖励,结果脾气犟得要命,小朋友不喜欢他,老师不喜欢他,其他家长不喜欢他,只有他自己的爸爸妈妈无奈地喜欢他。

可怜这个孩子!就这样掉进一个温柔的陷阱里,把自己孤立了,有了奶吃丢了快乐!假如大人再这么由着他,那可真是“小亏不肯吃,终要吃大亏”。试想,除了打心眼里真爱他的爸爸妈妈,除了暂时碍于面子或者私利的旁人,谁会一味宠着一个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人?

所以,我个人觉得,把目光放在眼前,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把目光放得长远,会哭的孩子恐怕没奶吃。

网友观点2我倒是觉得时不时让孩子受点委屈挺好的,我有时会特意冤枉下儿子,看他怎么化解。

锻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尝不是件好事!然而值得留意的是,除了关注孩子独立化解问题的过程,也不能忽视最终的结果。假如家长的好心最后真委屈了孩子,不太值得。因为能力可以慢慢培养,心里一旦产生阴影,很难驱散。

另外,比起家长故意冤枉孩子,是不是等孩子遇到了真正的麻烦时,家长先别急着出手而是拭目以待,从而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效果更好些呢?不要忘了,委屈有很多种,比起从和自己关系相对远一些的外人那里受到的委屈,孩子从自己最信赖、最爱的爸爸妈妈那里受到的委屈,其杀伤力可是要高出很多倍的。所以家长还请慎重制造委屈!

网友观点3我会告诉孩子,老师表扬那个孩子,是因为他比前一天进步了。如果你也进步了,老师也会表扬你的。

这无疑是善意的谎言,尽管是善意的,但终究还是谎言或者是和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如果孩子进步了仍然被老师忽视怎么办?如果有些老师就是好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有点麻烦的孩子或者很活跃的孩子身上,而总是忽略那些比较安静的、老实的孩子,怎么办?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可孩子的心都是敏感而脆弱的。与其把一颗弱小的心灵托付给别人,不如家长自己来用心呵护。

网友观点4老师不表扬有什么要紧的!

对于一个孩子,小到刚上幼儿园,大到高中生甚至是大学生,老师的表扬在他心目中都至关重要。至于为什么,我们可以找到无数个理由,或者干脆一个理由都没有,总之无数事实证明,它就是很重要。所以我们不能在孩子面前硬生生地否定老师的表扬在他情感中的分量,那样无疑是无视孩子内心的感受。

因此,问题的关键永远不是要不要老师的表扬,而是万一老师没有及时给孩子应得的表扬,应该怎么应对。

网友观点5告诉孩子,老师也是人,也会犯错误、有疏漏。我们宽容地对待别人,自己就会很快乐。

这是我唯一不能确定正确与否的一个观点。宽容的确是美德,具有这种美德的人最洒脱、最快乐。不过我在想,如果孩子的玩具被别人不小心弄坏了,我们理当教他学会原谅。但是,要求一个天真烂漫、不谙世事的孩子去宽容一个成年人由于功利和漠视所导致的职业道德上的差错,这个要求会不会太高?难度会不会太大?最重要的是孩子会不会理解?在理解不了的基础上的所谓的宽容,真能带给孩子快乐吗?

另外,只有在对方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后,我们的原谅才能称其为宽容吧?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问题执迷不悟、毫无知觉,那么我们“高尚地”原谅他是不是就是对错误的纵容呢?

网友观点6告诉孩子:“正因为你比她懂事,所以你也可以协助老师一起来安慰这个小朋友,帮助她喜欢上学前班生活。

这位家长的回答很智慧!因为这个回答,

第一,肯定了孩子!肯定了孩子行为表现的同时,没有去否定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也没有试图去改变他的感受,并且没有让孩子被动地等待老师的表扬,因此孩子就不会对外在的表扬产生过多依赖。

第二,它无形中告诉了孩子,得到老师的表扬不是获取快乐的唯一途径!还有很多事情都能让自己快乐,比如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之后所产生的那份成就感以及强者风范,可能会比老师的一句表扬更让人觉得愉快。

如果有家长的不断体谅、鼓励和正确指引,相信孩子一定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以上就是我看到大家的发言后所想到的。

有很多人说,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不能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和孩子对话。然而,蹲下身子就够了吗?蹲下身子只是物理位置发生了变化而已。如果大人仅仅是从一个成人的视角出发去想像自己应该如何做才是对孩子好,那么蹲下去想像和站起来想像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作为一个专门从事儿童教育研究的人,我恰恰没有仅仅蹲下去,而是常常和孩子彻底做了换位,让时光倒流到童年,把自己还原成孩子,用我二、三十年前的小心思而不是如今身为一个教育者的思想,去揣摩当下孩子的小心思,于是,我总能轻而易举地知道,每遇到一件事,孩子需要我们怎么说、怎么做,而不是我们自己认为我们应该怎么说、怎么做。正因为如此,我才会有很多经验之谈,做孩子的经验!

我把我的这个经验推荐给大家,你也不妨试试看。

我想,无论我们是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无论我们现在是家长、老师、专家,都不要忘了,曾几何时,我们都是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