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庸之道

(2022-04-27 07:30:51)
分类: 文化

《论语下酒》150


中庸之道

 《论语下酒》150中庸之道

 

唐朝诗人聂夷中是这样劝酒的:

“白日无定影,清江无定波。人无百年寿,百年复如何。

堂上陈美酒,堂下列笙歌。与君入醉乡,醉乡乐天和。

岁岁松柏茂,日日丘陵多。君看终南山,万古青峨峨。

灞上送行客,听唱行客歌。适来桥下水,已作渭川波。

人间荣乐少,四海别离多。但恐别离泪,自成苦水河。

劝尔一杯酒,所赠无余多。

不知道聂夷中劝酒时手边有没有《论语》,今天这里就有《论语》,品着酒去读吧——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很直白,也很好解释: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尽管《论语》中直接提及“中庸”的只有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儒者强调:“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也就是说,凡事的“过”和“不及”这二边都不是“中”。“庸,平常也”,“常”就是长久的、永恒的。一天、两天能做到“无过无不及”,那不稀奇,稀奇的是一辈子都能做到“无过无不及”。做到这样,这叫中庸,这才是真的思想境界,《论语下酒》150中庸之道而不是偶尔才遇到的境界。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少有此德久矣。”程子的解释非常经典,不偏就叫“中”;不偏二边,才能叫“无过无不及”。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所谓“中”,就是既不左倾又不右倾,不偏左不偏右。所谓“庸”就是平庸、平常、恒常不变。因而,所谓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恒常不变”的“天下之正道”。

中庸也被理解为“中道”。所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所谓“中行”就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值得一提的是,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那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中庸之道基本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就是指这一层理论值涵义。

第二层意思: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那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思:“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在《中庸》中,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就是说,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称之为中。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就是和。中的状态即内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保持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基础)。而始终保持和的状态,不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则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天人合一”包括了“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情感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既然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也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圣人是智者和仁者的代表。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内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外内之道,即“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

谈中庸,必须要谈中庸之道。道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中国圣人的目标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把中庸之道运用于修己治人,具体地说就是所谓“三达德”、“五达道”、“九经三重”等。

所谓“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三达德”是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的。《中庸》第二十章阐明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所谓“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五种人际关系。“五达道”就是天下通行的五种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诚如《礼运》所言:“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所谓“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这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慎独自修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

忠恕宽容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告诫曾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论语下酒》150中庸之道别的学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中庸之道除了上述三条主要原则之外,尚有信友、亲亲、诚身、明善等原则,暂且打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551b2390102z71p.html 

201710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