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二,浪边拾贝 |
对《个性新说》的回应
我终于看到了我需要的结果,我最近要写的和要发的东西全是一些以主流文化与主流观念较劲的东西,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要扰动主流文化给我们思维的限制,让大家觉察到我们的心智其实一直深陷文化给我们制造的陷阱(惯性思维与直线式逻辑)。
其实,对文化的探索和解构在西方社会已经开始了很多年,在文学、艺术、哲学、影视这方面的探讨特别多。我经常在临床遇见许多因为自己性格比较内向而痛苦万分的人,我在思考是什么样的想法让他们如此痛苦呢?是什么样的观念让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呢?为什么这个社会那么多的人际规则更符合偏外向的人呢?为什么内向的孩子要凭空受到那么多的打击和挫败呢?是什么在评价一个人性格的好坏呢?
民族文化促进会的秘书长
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让所有性格的人都有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径,哪怕是被社会认为是病态的性格,理想的社会也不会用病态去标定某一类弱势人群。每种个性的人都是平等且重要的,社会资源和规则也主动给每个人提供他所需要的特定的生存和文化环境。
我一直追崇社会的多样化、文化多元主义和文化并存主义,不能跟文化定好坏、轻重、主次,我故意贬低外向的人是为了引发大家的思考。如果按照我的新解,显然内向的力量要比外向的力量更有用。原因是内心是自我肯定与满足,外向是对环境的依赖和索取。理想和谐的社会要求每个人都可以独善其身,快乐幸福的完成生命。如果我们不在一些自信、自卑、内向外向、幸福感、满足与挫败上重新定义,又怎么可能引来多元文化观念并存的局面呢?
在我的第三本书中我有一个整章的篇幅去解构文化,包括把疾病看成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可能引发的争论会更多。不过,我还是感谢朋友的意见,并对文章做了必要的修改,批评我的人其实是想维持我相对完美的形象,在此谢谢!
回答一些个别问题:我的确是偏内向的,没有太多朋友,不喜欢接触太多的人,对社会潮流也不太感兴趣。我害怕孤独同时又很满足这样的孤独,我自己觉得自己是内心孤独寂寞,乏味和没有什么情趣的人了。我跟心理学界也没有太多的瓜葛,只是默默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别人认同与不认同我也不太关心。当然,这样的语言与我现在的解释显然有些矛盾,不同的是在我的博客,所有评语都是来访的客人,回答是一种友好互动。
对艺术的评价,要评价某个作品首先要分析你使用什么样的评价工具,如果认为只有你的评价工具是对的,那么你不可能作出什么好评价。正如我们用一个不准的尺子去量长度,你能准确吗?作者不可能对自己的作品作客观的评价,这些评价只是一种解释。好的作品应该本身具有生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它没有结论,无价值判断,也没有一个固化的结构,没有强势的观点,没有明显的导向,它是宽容的、人性的、多元主义的、充满人性关怀、怜悯、同情,易于让读者产生明显的共情和联想,这些联想与共情会因时代不同,因人不同,因环境不同而不同,由此获得整理自己的情绪、感受、生活经历、认知、以及觉悟与升华。在这样的前提下,我的这篇《个性新说》不算好作品,因为它可能贬抑了外向的个性,尽管我不得不这样来引发对性格观念的思考,在此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