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

(2006-04-22 11:40:43)
分类: 行业市场
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

一、市场和市场类型

所谓市场,就是指从事某一种商品的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任何一种商品都有一个市场,有多少种商品,就有多少个市场。与市场这一概念紧密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行业。行业是指为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产品的所有生产厂商的总体。
根据市场竞争程度可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和完全垄断。下列表格中,从四个方面说明几种市场的区别:

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

二、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市场上有许多销售者和购买者。第二,同类商品同质无差别。第三,各种生产资源,如资本、劳动等可在市场中不受阻碍地自由流动。第四,市场信息可在市场中不受阻碍地自由流动,厂商与消费者都对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了如指掌。总的来说,完全竞争市场的最大特点是市场价格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任何个人的行为都不能影响商品价格,而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符合这些条件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只有一些市场近似地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农产品市场通常被看成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如大米、小麦、棉花等市场。大部分产品的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四个条件相去甚远。

 

三、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生产决策

厂商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1. 短期和长期,经济学上短期是指这样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企业的一部分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另一部分生产要素是可变的,通常,企业的厂房、机器设备变化缓慢,而企业的职工人数、原材料和燃料能源却很容易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把短期理解成厂房、机器设备的数量没有变化,企业的职工人数、原材料和燃料能源发生变化的一段时期。长期是指这样一个时期,在此时期企业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以变化的即这段时期中企业有足够的时间,根据环境的变化对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作出相应的调整。

2. 总收益和总成本。总收益是指厂商的销售收入,以P代表价格,Q代表销售量,则总收益TR=P×Q.。总成本是指企业生产一定产量的产品在所有生产要素上的支付总和。通常用TC表示。根据上面短期的定义,在短期内,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加上可变成本。假如用FC、VC分别表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则:TC=FC+VC。
平均收益和平均成本。平均收益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的销售收入,即商品价格。用AR代表平均收益则AR=TR÷Q.=P。平均成本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分摊的成本。在短期内它等于每单位产品的平均固定成本加上平均可变成本。假如用AC、AFC、AVC分别表示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则:AC=AFC+AVC。
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入。边际成本是指增加单位产量时,所需要追加的成本,假如用MR表示边际收益,则MR=总收益的变化量÷销售量的变化量。用MC表示边际成本,则MC=总成本的变化量÷销售量(产量)的变化量。
假如用П表示厂商的利润,则П=TR-TC。那么利润最大化就可以用П=TR-TC的最大化来表示。
那么,什时候总收益和总成本之差最大呢?答案是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因为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意味着增加单位产量可使总利润增加,故厂商将继续增加生产;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意味着增加单位产量反而使总利润下降,故厂商将减少生产;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增加的收益和增加的成本相互抵消,此时厂商的利润达到最大化,处于最佳状态,故厂商将稳定生产。
对于一个完全竞争者来说,面临着水平的需求曲线,它意味着完全竞争者能够按市场价格出售他想出售的全部产品,或者说,在一个面对众多的消费者的情况下,在这个厂商眼里,市场上对他的产品的需求量是无限大的。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边际收益、平均收益都与商品价格相等,不仅单一厂商是商品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且单一个厂商的销售量并不影响商品的价格,即厂商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入是单位商品的价格。因此,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成本等于商品的价格。即只要边际成本低于商品的市场价格,厂商增加生产就能增加利润,反之就会减少利润,两者相等时总利润达到最大。
短期生产的特点是生产时只能变动部分生产要素,厂商规模不会改变,即生产中的不变要素投入量是无法改变的,厂商只能用既定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所以,完全竞争厂商只能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最大利润。由于商品的市场价格也是既定的,厂商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而,在短期内,每一个厂商由于各自的生产规模不同,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进行生产,П仍然会有三种情况:大于0;等于0;小于0。请注意: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不意味着厂商肯定获得总收益大于总成本的正利润,在П为负的情况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是指力求亏得最小,П为0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利润,而是获得正常利润,它包含在厂商成本之中它是企业家进行管理的报酬,是企业家才能这种要素的价格。现在的问题是有亏损的情况下,厂商是不是还会生产?让我们看下面的图5-1:
当市场价格较高为P1时,从P1出发的水平线D1就是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厂商最好选择的产量水平是Q1即边

http://202.121.80.14/continuedu/college/gsgl/NETclass/jjxgl/nrdd_5.1.gif

图5-1 厂商的利润最大化

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点E1决定的产量水平,此时厂商的平均收益为E1 Q1平均成本F1 Q1,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厂商在单位产品上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为E1 F1,利润总量为E1 F1×OQ1,相当于矩形H1P1 E1 F1面积。
当市场价格为P2,从P2出发的水平线D2就是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它恰好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相切于后者的最低点E2,边际成本曲线SMC也经过该点,同样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厂商最好选择的产量水平是即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点E2决定的产量水平Q2,此时厂商的平均收益为E2 Q2平均成本也为E2 Q2,厂商的利润为零即既无利润,又无亏损(但实现了正常利润),这点通常被称为收支相抵点。
假如市场价格为P3,相应地,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3,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厂商最好选择的产量水平是Q3即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点E3决定的产量水平,此时厂商的平均收益为E3Q3平均成本F3Q3,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厂商此时是亏损的,在单位产品上的亏损额为E3F3,总亏损量为E3F3×OQ3。此时尽管亏损,但厂商明智的做法应该是继续生产,因为平均可变成本是G3Q3它小于平均收益E3Q3,只有继续生产,厂商才能在用全部收益弥补全部可变成本之后,还能弥补在短期内总是存在的不变成本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生产比不生产强。
当市场价格为P4,相应的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4,而D4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恰好相切于后者的最低点E4,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也经过该点,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厂商最好选择的产量水平是Q4即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点E4决定的产量水平。在该点上,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厂商是亏损的。,同时,平均收益与平均可变成本相等都为E3Q3,于是,厂商的决策可以是继续生产也可以是不生产,。因为,若继续生产,厂商的全部收益只能弥补全部的可变成本,而不能弥补任何不变成本。若不生产,厂商虽然不必支付可变成本,但是不变成本仍然是存在的。这一点,通常被称为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
当市场价格为P5,相应的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5,尽管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同样可以决定一个最佳产量Q5。但是,这时,平均收益为E5Q5,它小于平均可变成本G5Q5,倘若厂商继续生产的话,其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全部弥补,就谈不上对不变成本的弥补了,而事实上,厂商只要停止生产,可变成本就降为零。此时,厂商不生产比生产强。
可见,在短期内,在厂商来不及调整生产规模的情况下,只要商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厂商的每单位产品的平均可变成本,它理应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进行确定合适的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长期生产中,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完全竞争厂商是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的调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内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这也就是行业内企业数量的调整;另一方面表现为厂商对生产规模的调整。
在长期内,如果行业内单个厂商可以获得利润,则会吸引其它新的厂商加入到该行业中来。随着新厂商的加入,行业内的厂商数目增加,整个行业的供给就会增加,市场价格就会下降,下降到使单个厂商的利润消失为止。相反,如果行业内单个厂商的生产是亏损的,则行业内原有厂商的一部分就会自动退出,行业内厂商的数目就会减少,整个行业的供给就会减少,市场价格就会上升,上升到使单个厂商的亏损消失为止。最后,由于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都 处于既无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行业内厂商的进入和退出也就停止了。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每一个变化了的价格水平,单个厂商都会将生产规模调整到能够与满足边际收益等于长期边际成本时的产量相适应的最佳生产规模。在这样一个不断 的调整的过程中,单个厂商最后必然将生产规模调整到与利润为零所要求的产量相适应的最优生产规模水平。总之,在长期生产中,通过行业内厂商的进入和退出,和厂商对生产规模的不断调整,按照边际收益等于长期边际成本的原则进行生产,最终单个厂商的利润为零,或者说单个厂商能够稳定地得到正常利润。

四、不完全竞争市场

什么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呢?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明显地影响其产品的市场价格,那么该企业就属于"不完全竞争者"。当个别出售者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某一行业的产品价格的能力时,该行业就处于不完全竞争之中。
不完全竞争并不是指某一个企业对其产品的价格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决定价格的自由程度在不同行业之间也有差异。在某些行业,比如计算机零售行业,商价格上几个百分点的差异就往往足够影响其销售量。而在电力行业,价格变动十个百分点以上,在短期内往往也不会对其销售量有太大的影响。
应该注意,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并不排除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不完全竞争者常常会相互竞争以增加他们的市场份额。应该将激烈的商战角逐与完全竞争区分开来。商战包括许多方面,从力图移动自己的需求曲线的广告宣传到提高产品质量。完全竞争并不是说明市场竞争的程度如何,只是简单地表明在行业内任何单个厂商都难以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
经济学家们一般把不完全竞争分为三种类型即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
所谓垄断是指单一厂商完全控制某一行业,它是行业内的唯一生产者,同时没有一个行业能够生产出接近的替代品。完全垄断在今天也是很少有的,也是一种极端的市场类型,典型的例子仅仅存在于受政府保护的一些行业。
所谓寡头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少数几个销售者。寡头可分为纯粹寡头和差别寡头两种。纯寡头的产品同质无差别,如生产石油、钢铁、水泥等产品的寡头。差别寡头的产品质量不同,各有特色如生产汽车、飞机、机械等产品的寡头。在这些行业中,同种产品在规格、型号、质量和外观上是不同的。寡头市场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市场规模较小,只能容纳几家厂商。例如,在一个小城市中,通常只有几家银行、几家电影院等。二是由于规模经济。什么是规模经济呢?是指在使用综合生产线和大型机械的资本密集型工业中,厂商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达到收益最大化。在上述这些行业中,一般只有少数几家厂商才能达到使自己的平均成本下降到最低状态。因此新厂商很难进入。
所谓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在市场上销售近似但不完全相同的产品。它存在以下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各厂商的产品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它们都处于一定的垄断地位,可对产品价格起一定的影响作用。第二,市场上有许多厂商。他们可以自由地进出该产业,销售近似的产品。因此,即使存在着产品差别,竞争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厂商只能对自己出售的产品价格发挥有限的影响。
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大部分商品市场都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呢?原因为:
第一,当大规模生产出现规模效益并降低成本时,一个产业中的竞争者就会越来越少。在分工和专业化的基础上,规模很大的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高效地生产出来。这在经济学上称为规模经济。
第二,当出现"进入壁垒",即新厂商很难进入某一产业时,便会出现不完全竞争。这种壁垒可以是由于政府对竞争者数量的法律和规章限制。进入壁垒也可以是由于新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太高而形成。

五、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决策

无论是在完全竞争市场还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厂商要想获得最大利润,就必须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进行生产。在完全垄断条件下,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该厂商是市场价格的制定者,而消费者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该厂商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它是一条从左上向右下的曲线。其经济含义是如果厂商想增加销量,就必须降低价格。厂商需要在高价少销和低价多销中作出选择。垄断厂商往往采取价格歧视的策略。
所谓价格歧视,是指厂商销售同一产品时索取不同的价格,而且价格的差异并不反映成本的差异。它一般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制定的价格正好等于消费者的需求价格消费者因此在每单位产品上没有任何"剩余"。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不同的购买数量采取不同的价格。例如电力公司把居民每月耗电量划分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级,耗电量越少的等级收费越高。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把消费者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型,分别收取不同的价格。但是,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一些条件:(1)各个市场是相互分离的。否则,买者都会去价格低的市场购买。(2)各个市场上需求量的变化对于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有差别。
垄断竞争市场是一个既不同与完全竞争市场,又不同于完全垄断市场的市场。它有两个重要特征即各自产品有差别同时 市场上有很多厂商。这两个特征使得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对商品价格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是由于其产品的差别性和一定程度上的替代性,因而厂商将商品价格提高一点自然会减少一些顾客,但不会失去全部顾客。厂商将商品价格降低一点,虽然会增加一些顾客,但不至于把其他厂商的顾客都吸引过来。它的需求曲线不会像完全竞争市场那样是一条水平线,而是一条从左上向右下的斜线。与完全垄断厂商相比,垄断竞争竞争厂商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力要小得多,因为他们生产的是近似的、一定程度上可相互替代的产品。在图形上,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需求曲线要比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的需求曲线要平坦得多。
从上述可想而知,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竞争手段会有两种: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价格竞争就是指厂商使自己出售的商品在价格上低于其他厂商,以吸引更多的顾客。非价格竞争主要指通过增强产品差异(既包括品质差别也包括想像中的差别)的方式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份额谋取竞争优势。常用手段有:产品变异促销;广告宣传促销。产品变异是厂商通过提高质量、改进包装、增加份量、更新设计、改善销售条件等方式来形成产品差别。广告则是通过宣传来扩大产品影响、引起消费者注意、培养消费者对其产品产生偏好的一种手段。

文章引用自:http://202.121.80.14/continuedu/college/gsgl/NETclass/jjxgl/nrdd.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