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头衔”可以拿来?
(2009-08-22 12:03:12)
标签:
copy国学大师文怀沙中国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石 |
有多少“头衔”可以拿来?
前几天,季羡林、任继愈两位老人的离世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关于“大师”问题的讨论。有人说,季老、任老两位老人的离去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有人说中国进入了没有大师的年代,还有人说,中国依然有大师,比如余秋雨等。其实在这之前,针对国学大师(暂且如此称呼吧)文怀沙,媒体和学术界已经炒过一阵子了。开始是为了一个简单的年龄问题,进而引发公众对文怀沙本人人格的质疑,最后上升到对文怀沙是否堪称国学大师的辩论。可怜的文怀沙老先生,两鬓斑斑,须发皆白,一生耕耘,最后竟被一个年轻人搞得灰头土脸,颜面尽失。
类似这种集中探讨一个头衔的情景,在以往其实并不多见。
在此,我们暂不讨论这些高人是否称得上大师的话题。坦白讲,本人认为,就算想讨论,就我们这层次,就我们这些连四书五经都说不全的人,还真不适合去讨论这些学术界大佬的问题,今天想聊的只是与此相关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实,只要我们留心,我们会发现,在当前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年代,不仅仅是“大师”,各种五花八门的头衔是遍地开花,充斥着舞台、电视、报纸等各种能吸引眼球的地方。
曾经我以为,只有脚踩讲台、手握粉笔的人才能叫老师,但我现在才发现,艺人唐国强也可以被称作老师,甚至连玩魔术的刘谦,一个时尚、俏皮的魔术师在台上也被一帮油嘴滑舌的主持人叫“老师”叫得心花怒放。
曾经我以为,只有像鲁迅、郭沫诺那样的人才能叫作家,但现在我才知道,仅出了一本《东莞不相信眼泪》的韩宇也被媒体奉为了青年作家。
曾经我以为,只有像柳传志、张瑞敏一类的人才能叫企业家,现在我才知道,只要你是一个商人,存折里还有六、七位数的存款,你也可以被称作一个企业家。
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科学家、革命家、专家……
后来我也发现,对于一些头衔,在一些特定的地方已经开始慎用了,比如“明星”。小的时候,我们只要看见这个人演过几部电视剧或唱了几首歌,我们都叫他(她)明星、歌星。但后来,我发现,在一些场合,他们不再被称作明星,而开始被改叫歌手、演员了,这一点让我欣慰不已。
透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见怪不怪的现象折射出的是一种浮夸、虚荣的社会心态。小到学校、集体评优、评先进,大到高校授予个人荣誉学位、政府提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这些多如牛毛的帽子给人带来的鼓励没见有多少,但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不可估量。站在社会的立场,这种滥扣帽子的做法是对荣誉缺乏最起码的尊重;从个人角度来讲,则是一个人胸襟大小的问题。好在季老能深谙其中道理,已明确表示不接受大师这一称谓。
说到底,我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配称作大师。究竟是只有在人文科学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人才能被称作大师,还是不管在什么领域,只要有所作为,就能戴上一顶“大师”的帽子?我一直苦苦思索,不得其解。不过我还是明白一个简单道理,那就是不管是在什么领域,如果有了一点研究成果,就能称专家,那所有的研究人员就都可以称专家,我们的世界也就无所谓真正的专家了;如果一个部门十个人,大家轮流坐庄,十个都评了一次“先进”,那这个“先进”也就失去了象征意义;如果在电视上露了点脸就能称作明星,那我们的地球就只有白天,没有黑夜了。
大师、明星等等头衔不仅仅是一份特殊荣誉,更多的是一种付出,一种超越时代、超越智慧的付出。如果没有这种付出,那还是请善待这些“头衔”。雨中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