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出现调整征兆的时候,自然对安全性问题想得多一些,持股还是持币,这是一个问题。权衡一番之后,我决定持股。但是围绕“安全”两个字仍然想了很多。
想到了开车,越是人多拥挤的地方其实越是安全,车速低,出不了大事。越是路平人稀的地方反而越是危机四伏,车速快,神经放松,一旦路上突然闯出行人或车辆,稍有碰撞势必酿成大祸。可叹我这样一个安全意识相当高的人,躲过了两次车祸,但也遭遇了两次车祸,而两次都是没撞别人却被别人撞车。于是得出结论:开车不但要对别人负责,不撞别人,更要对自己负责,不能让别人撞上自己。
忽然又想起很久以前一个朋友讲起的一件事。他住的楼里有很多大学生租住,某天邻居老太太跟他抱怨:这些大学生不光晚睡晚起,吵吵闹闹,更可气的是居然三天两头把安全套仍在楼道,让人忍无可忍。这事听起来真是新鲜:有什么样的动机和理由让这些年轻人把安全套扔在楼道里呢(而且八成不是新的啊)?我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来,于是宁愿相信那些大学生一定是不小心罢了——虽然是时常不短地“不小心”。
由此又想到安全套的问题。为了实现男女双方的长治久安永葆和谐,为了避免这样那样的“意外”,人类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工具,最终发明了安全套,似乎这已经是迄今为止两情相悦最好的防护措施了。然而,人们在使用安全套获得安全保障的同时,却也失去了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叫做“真实的亲密感”。真实无间的亲密感以及由此生发出的信任、祥和、奉献、满足、快乐、幸福等种种心灵体验,是身体与灵魂的高度融合才能达到的境界,是情感升华的最高形式,也是两情相悦的真谛所在。而安全套,以一层薄薄的隔膜,于毫厘之间成就了无可跨越的遥远,两个人近在咫尺同时也远在天涯,彼此可以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触及真实的对方。在实施这一安全措施的过程中,必须的一系列动作、过程和结果,也无可挽回地割裂了身体与心灵应有的同步性和同一性,双方的注意力都不可避免地由情感转移到事件,而事件本身始终存在着不可超越的分离感,最终使得彼此双方或多或少都带有了某种工具的性质。
失去了真实的亲密感,也就失去了亲密的真实感,为了爱情的满足不自觉地蜕化为为了满足的爱情,除去工具本身的实在性,一切的一切都烙上了乌托邦的印记。
安全意识和安全措施原本无可厚非,但是科技的进步与工具的发达给人类带来的也有彻头彻尾的悲哀。
再回到这个魂牵梦萦的股市。所有的交易都看大盘指数的脸色行事,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安全套思维”,有什么错误吗?没有。但是,必须要明白:我们由此而得到多少,也必将因此而失去多少——失去的也往往是最宝贵的。
远处的巴菲特,近处的林园,都是大名鼎鼎的股市投资家(当然市场中还有无数行事低调、不事张扬的成功者,我们永远无法得识庐山真面目)。就林园逆市投资贵州茅台的策略来看,跟巴菲特实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其实就是抛弃安全套的大智慧型的投资风格。在这样大气魄、大手笔又无比正确的投资人面前,无论我们在牛市中做得多好也只能倍感汗颜!几个牛熊轮回之后,这些优秀的投资人会把我们甩多远?每思及至此,我都不由得惶恐战栗,汗不敢出!这些人放弃了所谓的“安全”,却抓住了投资过程中最为真实的东西:真实的价值、真实的机会。安全套里的人们都毫无例外地与此无缘,只能望洋兴叹,自愧不如。
股市里的安全套真的那么安全吗?这又是一个尖锐的问题。换一种说法:如果我们一心一意想跟大盘做朋友,大盘心甘情愿跟我们做朋友吗?我们真地能跟上大盘的节奏,避免三番五次的踏空与套牢吗?少数人也许能,多数人做不到,赚指数不赚钱仍然是中小投资者心头永远的痛。因此,虽然有了个安全套,但因为不知道怎么用,或者始终用不好,结果是碍手碍脚,里外不舒服,有了安全,更有了一个“套”。
参悟那些绝顶高手的投资精髓,可以发现:安全套也有级别和层次,普通级别的安全套在于大盘,用得好,可以确保在牛市中赚钱。最高级别的安全套却不在于大盘,不在于指数,而在于真正确实的投资机会本身。真正的机会和市场波动没有太大的关系,甚至可以没有任何关系。这些机会各种各样,且其本身就具有抵御各种风险的素质和能力,我们需要的是练就一双慧眼,能够准确及时地发现和识别这些机会,并能拿出120分的勇气和魄力,以无比的自信在机会的有效期内勇敢地捕捉住它。
机会等于价值吗?不。机会包含了价值,却也远比价值本身更加丰富。机会是什么?机会就是机会,就是价格上涨的充分必要条件,机会可以千差万别、各式各样,而且机会始终都在市场上,只时片刻未曾离开。以此观之,牛市或者熊市,差别真地有那么大吗?
想到了开车,越是人多拥挤的地方其实越是安全,车速低,出不了大事。越是路平人稀的地方反而越是危机四伏,车速快,神经放松,一旦路上突然闯出行人或车辆,稍有碰撞势必酿成大祸。可叹我这样一个安全意识相当高的人,躲过了两次车祸,但也遭遇了两次车祸,而两次都是没撞别人却被别人撞车。于是得出结论:开车不但要对别人负责,不撞别人,更要对自己负责,不能让别人撞上自己。
忽然又想起很久以前一个朋友讲起的一件事。他住的楼里有很多大学生租住,某天邻居老太太跟他抱怨:这些大学生不光晚睡晚起,吵吵闹闹,更可气的是居然三天两头把安全套仍在楼道,让人忍无可忍。这事听起来真是新鲜:有什么样的动机和理由让这些年轻人把安全套扔在楼道里呢(而且八成不是新的啊)?我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来,于是宁愿相信那些大学生一定是不小心罢了——虽然是时常不短地“不小心”。
由此又想到安全套的问题。为了实现男女双方的长治久安永葆和谐,为了避免这样那样的“意外”,人类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工具,最终发明了安全套,似乎这已经是迄今为止两情相悦最好的防护措施了。然而,人们在使用安全套获得安全保障的同时,却也失去了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叫做“真实的亲密感”。真实无间的亲密感以及由此生发出的信任、祥和、奉献、满足、快乐、幸福等种种心灵体验,是身体与灵魂的高度融合才能达到的境界,是情感升华的最高形式,也是两情相悦的真谛所在。而安全套,以一层薄薄的隔膜,于毫厘之间成就了无可跨越的遥远,两个人近在咫尺同时也远在天涯,彼此可以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触及真实的对方。在实施这一安全措施的过程中,必须的一系列动作、过程和结果,也无可挽回地割裂了身体与心灵应有的同步性和同一性,双方的注意力都不可避免地由情感转移到事件,而事件本身始终存在着不可超越的分离感,最终使得彼此双方或多或少都带有了某种工具的性质。
失去了真实的亲密感,也就失去了亲密的真实感,为了爱情的满足不自觉地蜕化为为了满足的爱情,除去工具本身的实在性,一切的一切都烙上了乌托邦的印记。
安全意识和安全措施原本无可厚非,但是科技的进步与工具的发达给人类带来的也有彻头彻尾的悲哀。
再回到这个魂牵梦萦的股市。所有的交易都看大盘指数的脸色行事,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安全套思维”,有什么错误吗?没有。但是,必须要明白:我们由此而得到多少,也必将因此而失去多少——失去的也往往是最宝贵的。
远处的巴菲特,近处的林园,都是大名鼎鼎的股市投资家(当然市场中还有无数行事低调、不事张扬的成功者,我们永远无法得识庐山真面目)。就林园逆市投资贵州茅台的策略来看,跟巴菲特实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其实就是抛弃安全套的大智慧型的投资风格。在这样大气魄、大手笔又无比正确的投资人面前,无论我们在牛市中做得多好也只能倍感汗颜!几个牛熊轮回之后,这些优秀的投资人会把我们甩多远?每思及至此,我都不由得惶恐战栗,汗不敢出!这些人放弃了所谓的“安全”,却抓住了投资过程中最为真实的东西:真实的价值、真实的机会。安全套里的人们都毫无例外地与此无缘,只能望洋兴叹,自愧不如。
股市里的安全套真的那么安全吗?这又是一个尖锐的问题。换一种说法:如果我们一心一意想跟大盘做朋友,大盘心甘情愿跟我们做朋友吗?我们真地能跟上大盘的节奏,避免三番五次的踏空与套牢吗?少数人也许能,多数人做不到,赚指数不赚钱仍然是中小投资者心头永远的痛。因此,虽然有了个安全套,但因为不知道怎么用,或者始终用不好,结果是碍手碍脚,里外不舒服,有了安全,更有了一个“套”。
参悟那些绝顶高手的投资精髓,可以发现:安全套也有级别和层次,普通级别的安全套在于大盘,用得好,可以确保在牛市中赚钱。最高级别的安全套却不在于大盘,不在于指数,而在于真正确实的投资机会本身。真正的机会和市场波动没有太大的关系,甚至可以没有任何关系。这些机会各种各样,且其本身就具有抵御各种风险的素质和能力,我们需要的是练就一双慧眼,能够准确及时地发现和识别这些机会,并能拿出120分的勇气和魄力,以无比的自信在机会的有效期内勇敢地捕捉住它。
机会等于价值吗?不。机会包含了价值,却也远比价值本身更加丰富。机会是什么?机会就是机会,就是价格上涨的充分必要条件,机会可以千差万别、各式各样,而且机会始终都在市场上,只时片刻未曾离开。以此观之,牛市或者熊市,差别真地有那么大吗?
要安全不要套,需要一些条件,需要一些超越,需要一些智慧。某些时候这只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但是我也坚信,终究会在某一天,或许就在当下,这一理想会变成跳跃在你手中的活生生的现实。投资者与股票,在真实中亲密,在亲密中真实,那是怎样的境界呢!
借此机会,谨以最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
借此机会,谨以最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
前一篇:潜水V.S冒泡\快乐V.S烦恼
后一篇: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说的主要内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