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009-01-04 13:33:08)
标签:

中国

古代

农业经济

基本特点

教育

分类: 【岳麓经济史】

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1.远古社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是怎样演变的?
2.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人教版教材第一子目为“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中可归纳出我国古代农业产生早(七八千年前)、工具不断进步革新、主要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第二子目为“土地制度的演变”:从中可归纳出土地由氏族公有到少数人占有土地、(奴隶社会由国王诸侯卿大夫,封建社会由地主所有)、封建土地所有制历时最长、地主通过占有大量土地剥削广大农民;

第三子目为“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从中可归纳出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农业税收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朝历代都采取重农政策,明清时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第四子目为“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从中可归纳出精耕细作,注重农业技术(耕作方式[代田法、区国田法、育秧移栽法]、耕作技术[套种技术、稻麦复种技术、绿肥种植、农学著作――《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家政全书》《天工开物》]及生产工具(耦犁、耧车、曲辕犁、耧锄)不断进步,宋元明清时期国外优良品种不断引进(占城稻、玉米、甘薯),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南移到江南等等。

根据课标提出的“了解基本特点”的要求,再进行筛选,找出最典型的基本特点是①工具不断革新进步主要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②土地由公有到少数人占有,封建土地所有制历时最长,地主占有土地通过地租方式剥削广大农民;③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④精耕细作,重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具的革新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典型特点;⑤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南移到江南,是我国农业的地域颁布特点。

 

人民版教材第一子目“神农的传说”,可归纳出中国古代农业产生早,农耕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第二子目“从刀耕到以牛田”,可归纳出工具不断进步,铁犁牛耕是传统的农耕方式;第三子目“泰半之赋”,可归纳出农业税收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的物质保证;第四子目“深重的力役”,得出农民除向国家缴纳赋税外还要负担深重的徭役;第五子目“贫者无立锥之地”,归纳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方式剥削农民,土地兼并严重;第六子目“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归纳出重视水利技术的提高(井渠法)和水利工程的兴建(都江堰、郑国渠、王景治理黄河、关中众多水利工程)。

在新课程四种历史教材中,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征描述不尽相同,有的甚至不甚了了,比如《大象版》、《人民版》等。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有哪些?现以岳麓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课为例说明。
本课在讲到小农经济时,文中明确罗列了三个特点即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如果教师把课中和课后的两则材料加以运用,还会总结出小农经济的其他特征。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女以偿责者。”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这两则材料,教师可稍加点拨和引导,让学生自己解读,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反映了安居乐业的“男耕女织”式的经济生活情景。而“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则体现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描述的是官府赋税沉重;“春耕夏耘,秋获冬藏,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则是自耕农的长年劳累辛苦;“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又是自耕农自给自足生活的真实写照。“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女以偿责者。”则表明小农经济的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也说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和土地买卖频繁的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使学生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特点有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如果撇开材料而仅仅谈论文中列举的三个特征,显而易见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应加以好好利用为教学服务,不能视而不见。同时通过这样的学习,也能够培养成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