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声》:卿本佳人,奈何做鬼?

(2009-10-02 23:37:53)
标签:

风声

周迅

黄晓明

顾晓梦

武田

文化

分类: 皂羅袍-电影
微剧透,慎入。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最大的一块疮疤,莫过于日本的侵华战争。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侵华日军对南京城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大屠杀,30万同胞死于大屠杀中。这是一场比八国联军侵华更让中国人记忆深刻的历史,国人凡言及八国联军,总以“洋鬼子”一词统称,却很少听到过“英国鬼子”“美国鬼子”,独独日本人,国人给了一个绰号,这个绰号一直延续到今日——“日本鬼子”。
中国电影史上不止一次拍摄过关于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相对于电影中出现过的无数“外国友人”,国人最不能接受的,估计也就是“日本鬼子”。
今年上半年,陆川做了一部《南京!南京!》,试图以侵华日军的视角去看南京大屠杀。陆川的意思是“日本人不反思,中国人帮他们来反思”,口气是大了点,但做出来的东西却让我有种反胃之感。作为一个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略微知道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人来说,我无法接受、也永远不会接受,一个屠杀了无数中国人的侵华日军,站在他所谓的上帝的视角上,来看待这场惨无人道的战争,来“怜悯”他眼中那些手无寸铁的无辜的中国人!当角川用他文艺式的目光注视这片土地的时候,当角川说出“活着比死更痛苦”的话时,我一阵恶心:这让我想起“何不食肉糜”的故事,人人都有生的权利,这位文艺家角川却以这样的文艺方式剥夺了中国人生的权利,既然早知这道理,他为何只杀中国人,却不去杀同样活着的那群日军呢?

言归正传,以上只是自看了《南京!南京!》首映之后一直不敢说的话。关于“日本鬼子”,早期银幕上基本上是无名之士扮演,似乎扮演日本人是人生的一个大污点,谁也不乐意,谁也不会当一种自豪去炫耀。之后,随着睦邻友好,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来到中国在银幕上扮演侵华日军,对于他们,我是敬佩的。一如我虽然很不喜欢《南京!南京!》,却对中田英雄十分敬佩一样。记得那天在浙江人民大会堂首映见面会的时候,有人喊“打倒日本鬼子”,甚至有要中田英雄忏悔的时候,我十分的同情他。这也许是个悖论,但事实情况就是如此。中国人需要日本人的忏悔,也对面对真实历史的日本人敬佩。

谁是老鬼?
这是《风声》里最想知道的。但我们要面对的,不只一只鬼。

一个是老鬼。这个并不怎么好听的名字,如影片的最后所言,老鬼和老枪都不是一个人,而是无数个为自由和解放而奋斗的人。周迅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女演员,演技一如既往的棒。起先,在我们的面前的是放荡的顾晓梦,是天真的顾晓梦,是娇横的顾晓梦,到后来是城府深的顾晓梦,是倔强的顾晓梦,是视死如归的顾晓梦。每一个顾晓梦的侧面,周迅都把握得恰如其分,很难相信这外形娇小的演员却有如此爆发力。
谁是老鬼?似乎每个人都可能是老鬼。心事重重的李宁玉,骄横但很有心计的顾晓梦,钢铁般坚强却脾气很冲的吴志国,以及爱唱昆曲的白小年,故作痴傻的金生火,喊出要冲就去冲日本人的王田香,几乎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老鬼。但或许,谁也不会想到,最终的老鬼居然是TA。卿本是佳人一位,有名有利有钱有势,为何却做了老鬼呢?那般心思缜密,那般恶劣环境,不是一般人所能支撑得下去的,但是作为老鬼的佳人,却坚持了下去,直至死。
作为主旋律的电影,佳人做鬼是有充分理由的。相对于那些正面描写主旋律的电影而言,影片最后的那段画外音让我潸然泪下:
“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之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卿本佳人,“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之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做鬼又何妨?!

另一个,则是鬼子。在中国,“鬼子”一词是专称,有特殊含义,除了两个词语(洋鬼子,日本鬼子)之外,我暂时想不出其他的词语。国人历来以礼仪为上,鲜少刻毒骂人,但这却是个例外,可见是仇恨深入骨髓。

古时伶人演奸角,必先焚香叩拜,表明自己只是在演戏,而非奸人本身,生怕老天气不过去,一个天雷劈下来,将演员劈死。也有一人,在舞台上演奸角演得活灵活现,或有入戏者,一枪将那演员打死。作为为奸角,这样的路子是矛盾的。大多的奸角,只希望老天保佑哪天能出人头地,不再演奸角。毕竟,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是长久之计。卿本佳人,奈何要演奸角呢?

所以,很想说说武田。
武田是个日本侵华军官,用市井的话说,是“日本鬼子”。我不知道黄晓明演这个角色之前是否想过好几个月,演的时候是否焚香祷告自己不是日本鬼子一万次,总之,他能不顾一切演这个角色,的确十分有勇气。毕竟,日本鬼子当年在中国的暴行是中国人心头最大的一块伤疤。
勇气之后是努力。对于不懂日语的黄晓明而言,演日本人横亘在他面前的一座大山是日语。记得有报道称,他苦练日语,而且颇有成就,就连日本人都以为他的日语地道,而他自己也颇为自得,自爆曾被人认作日本人。
努力还是有成果的。武田这个角色相对来说是性格比较单一的人物,但相对于中国影史上的日本军官角色而言,这个角色并不单薄。一个在日本国内不得志的军官,来到中国,意图一雪前耻。在中国,武田则是一个施虐者,试图将在日本受的气全都发泄出来,变成一个彻底的心理变态。这一点,虽然黄晓明的眼神并没有很好地将感情传达,但通过影片的镜头,以及黄晓明的用力表演,观众对这个角色的态度,并不是“恨”那么的单纯。
《风声》之中,武田是个不可缺少贯穿始终的人物。为了表现其阴郁,影片的镜头往往选择阴暗的角落或者明暗交错的光线,一般选择黄晓明俊美的脸部特写,或者干脆看不到脸,只见凝重的气氛,充满血腥和杀机。
整部影片,武田的面部表情基本上就只有一个。凡是有他出现的镜头,气氛无不沉郁。导演的镜头无疑是巧妙的,他让观众在见到武田的时候,产生一种既花痴其美貌又震慑其酷刑的心理,若有极端的观众,或许能产生“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心思。
卿本佳人,奈何做鬼?看来就是因为这朵盛开的牡丹花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