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云台》:因果报应理论的失灵

(2009-09-10 09:25:15)
标签:

海云台

娱乐

分类: 皂羅袍-电影

《海云台》:因果报应理论的失灵

 

大凡电影,宣扬的总是“好人有好报”的结局,也有以坏人阴笑着为结局的电影,但这大多是为拍续集所准备。这部韩国电影《海云台》却将原本这种道义理论崩塌。

 

无论从视觉效果还是观赏性来说,《海云台》是一部视觉效果不错观赏性极佳的电影。影片通过不同阶层的人们展现了一幅韩国小市民的浮世绘,张张脸都生动。但作为如此生动的浮世绘,即使不放在这部号称“灾难片”的灾难片里,也是照样能绽放出其光彩的。但导演偏偏要将他们放到一部灾难片中,前篇煽情,后篇灾难加煽情,“灾难”的意味被冲淡,但对看过哭过笑过的观众而言,遗忘,也是很快的。

韩国这部《海云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灾难片。导演似乎想表现的是人性的美好,顺便展现一下当今韩国民众的风貌。于是,一个“奇怪”的灾难片诞生了。灾难的重点并不在表现灾难如何发生如何发展,人类如何抵抗,而是将重点落在人们面对灾难的众生相上。

这也许是韩国电影的通病。看的过程很爽,看完后遗忘的速度也更快。着力不深,能烙在人们心上的印子,也深不到哪里去。

 

大批的人被冲走,房屋倒塌,100万人并没有在海啸到来之前撤离,几乎所有人被大海冲袭。灾难如此猛烈,但对灾难的成因却鲜少分析,只说是两大板块相撞云云。按照美国灾难片的模式,这样的灾难降临是肯定有人为原因的,如人类的破坏,对地球的任意开采等等等等。在这部韩国电影里,并没有这一点。当然,灾难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导演的这种处理,无疑让观众对韩国人的遭遇表示十二分的同情。——他们什么都没有做,但是上帝的死亡骰子掷向了他们。

是的,导演试图在打破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因果报应的观念。

在导演的镜头下,生者并没有十足的因,死者并没有十足的果。好人并没有活下来,坏人也没有因此而死掉。阳光腼腆的救生员为了救那个曾经打过他的富家公子,割断了绳索,葬身大海;给儿子买鞋子的妈妈,本可以逃过灾难,却因为儿子的一双皮鞋,最终没有躲避海啸;让妇女和孩子先走,但飞机的吊篮里,大老爷们也不少;那对尽弃前嫌的夫妻,一位是海啸研究专家,共同葬身波涛……导演不仅打破了因果报应的观念,还打破了电影惯常的思维:连最好的专家都死了——专家在这部电影里扮演的角色极其不重要(他的专家身份,远不如丈夫和爸爸的身份来得重要),军队也不重要,因为观众实在不清楚他们到底救下了多少人。

 

对于导演来说,这样的处理达到了十足的真实性和灾难的不可控性。但作为一个观众而言,我是不喜欢这样的处理方式的。作为电影,本身就带有教化的作用。一个好的主题,能给观众一次心灵的洗涤。在这种好人、有用的人死了而贪生怕死的人活着的电影里,我看到的只有对世界的失望——美好的心灵得不到救赎,而贪念的欲望却成为生还者——是我太过保守还是这个世界太过疯狂?

 

在那位“海的王子”救生员说绳子力量不够的时候,被好莱坞大片荼毒的我满心以为上面的那位情人能RP大爆发,拉起绳索(总之,他不会死);当他割断绳索,坠入大海的时候,我老是在想,会不会有另外一架飞机过来,然后救下他(我还是相信,他不会死);待到一个波浪覆盖过来,我才恍然大悟:救生员,没的救了。他死了。一个好人,就这样死在了导演的镜头下。

有情人无法成为眷属。

 

有人如此评价《海云台》:“上帝在每个国度里面都是不同的。美剧里面当然是英雄不死,受观众喜欢影响票房的不能死;国产剧里面大概是正面人物最好都不死;但是韩国片的思维逻辑我还不太熟——韩国的上帝为什么选择了这几个人?发出警报的人死了,纯朴的救生员死了,开发地方的老人死了,为什么这个人活下来了?表现英雄吗?不像。表现爱情吗?也不像,成全了一对,同时也扼杀了一对。表现小人物?还是不像。韩国的上帝像在掷骰子一样,随意挑选了几个人,说:我安排你们去死。于是他们就去死了。”

 

看完电影,我宁愿去相信《超强台风》里市长打鲨鱼的神话,也不愿意相信《海云台》中好人居然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