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打人咬人婴幼儿攻击行为育儿 |
分类: 儿童保健 |
宝宝打人、咬人怎么办
新浪微博网友A:男宝宝15个半月。近两个月喜欢拍人的脸,不论是家里的大人或是游乐场的小朋友。每次发生这样的情况,我都会对他说:喜欢小朋友就握手或者抱抱,不要拍别人,人不喜欢。一直这样说也没啥效果。今天在游乐场,我一不留神他又拍了一个比他小的宝宝的脸,对方家长一把抓住他的手,质问他为什么要打人......
新浪微博网友B:男宝宝22个月。从7、8个月开始他就会偶尔咬我一下,打我一下,那时候我觉得很好玩就没制止。直到最近,在周围朋友的提醒下,我们开始注意到他咬人、打人的行为似乎已经成为习惯。我们告诉他咬人、打人的孩子不乖,大家不喜欢,但他屡教不改。小区里其他妈妈说我儿子是“小霸王”,见到我的孩子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躲开......
新浪微博网友C:男宝宝30个月,喜欢打人。有小朋友靠近他就打,跟人家借玩具人家不借也打,玩滑滑梯前面有人也打,可以说攻击性很强。我试过打他,试过凶他,试过抱走他,试过断他零食,都没有用,时好时坏。他心情好的时候也会跟我说打人是不对的,但一发起脾气来就六亲不认......
新浪微博网友D:女宝宝三岁,刚入园。几个月前,我们开始为入园做准备,要求她自己收拾玩具、穿鞋子和衣服,她的抵触情绪很大,开始出现动手打人的现象。有一次她不愿意自己穿鞋子,大哭大闹打了奶奶,爸爸就拿鞋底打了她,她不仅还手还咬了爸爸一口。老师反映她在班级中也有打其他小朋友的现象......
虾米妈咪:
用手打,用嘴咬,是宝宝与生俱来的本能,因为宝宝总是“打人”、“咬人”而来咨询的家长并不是少数。我发现,大部分成人在评价宝宝“打人”、“咬人”的态度上是有失公允的,在教育宝宝“打人”、“咬人”的做法上也是有失偏颇的。
在谈论宝宝“打人”、“咬人”的行为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宝宝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和语言,这样我们在评价时才能做到公正合理,在教育时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一、两岁的宝宝用嘴巴和手探索世界,对他们来说“咬一咬”、“拍一拍”妈妈或者小朋友,与“咬一咬”、“拍一拍”玩具或者桌椅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大人们也常常会用“亲一亲”、“摸一摸”宝宝的脸颊和头与宝宝表示亲切,所以宝宝也会模仿着用“咬一咬”“拍一拍”的方式与其他人表示友好。此时的宝宝还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所以,一旦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他们也会用嘴巴咬和手拍打表示不耐烦的情绪。
两、三岁的宝宝处于建立自我意识的时期,非常看重对所有权的保护,敌意和攻击行为其实是他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反应。宝宝的攻击行为有时候是出于自我防御,是因为受到了攻击、恐吓、排挤,尤其当宝宝在语言或力量上输于他人的时候,才会爆发出来的行为。宝宝的攻击行为有时候也是出于释放压力,宝宝能敏感地接收到周围环境、父母情绪的变化,并用外在的攻击行为表现出来。当然,攻击行为有时候也可能是宝宝在模仿成人解决问题的方式。
总之,宝宝“打人”、“咬人”大都只是身心发展到一定自然阶段的表现,并不意味着他真的性格暴戾。
若是宝宝出现“打人”或者“咬人”行为可尝试以下措施:
一、第一时间控制住事态发展。
坚定地告诉宝宝“不能咬人”,“不能打人(拍人)”。如果宝宝的情绪(不论是兴奋或是愤怒)非常激动,立即从他的身后环着双臂抱紧,一来可以阻止宝宝的动作,二来可以平复宝宝的情绪,并且自己也不会被宝宝伤到。待宝宝的情绪逐渐平复后,他也可能会为自己刚才的举动感到沮丧,试着带他一起安慰被他伤到的人,哪怕只是一个非常笨拙的道歉,最好能对刚才发生的事情做一些补救,甚至让宝宝一起帮助处理伤者的伤口。如果宝宝的情绪久不平复,先代替宝宝向被他伤到的人及其家人致歉,立即带着他离开现场,找个安静的地方接着交流。
二、了解宝宝行为背后的原因。
通过快速观察、耐心询问、冷静分析,来推测宝宝攻击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不要怒气冲冲地质问宝宝,因为宝宝当时常常回答不上来也不愿意回答,那样只会引发你与宝宝之间的冲突。搂紧宝宝,明确表达对他行为背后的原因表示理解,比如说“我知道你是想与**姐姐打招呼”,“我知道你非常希望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我知道你心爱的玩具被**拿走了”......
三、告诉宝宝不当行为的后果。
告诉宝宝被打和被咬都会很疼,但千万不可以以暴制暴。培养宝宝的共情能力确实需要漫长的过程,但若对宝宝实施肉体惩罚,无形中也是在告诉他“下次你也可以这样做”。要客观地帮助宝宝分析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但绝不给宝宝制造罪恶感,比如说“**姐姐不喜欢你拍她,因为她被你拍疼了”,“小朋友不喜欢你拍他们,因为他们被你拍疼了”,“**不知道这是你的玩具,而且他被你拍疼了,只好拿着玩具躲开你呢”......
四、教会宝宝正确地表达情绪。
不鼓励宝宝为了赢得赞美而牺牲自我,教会宝宝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抒发自己的情绪。比如喜欢对方就拉一拉手,要拉着宝宝的小手示范动作;比如不高兴不愿意就大声说“不”,要陪着宝宝一起喊出来;比如遇到处理不了的情况就找大人帮忙,要尽可能把每种情景与宝宝演示得足够详细。
五、帮助宝宝合理地释放压力。
尽量通过调整周围的环境,改变成人的情绪行为来帮助宝宝释放压力。另外,给宝宝准备一些适合摔打或啃咬的玩具,带宝宝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来尽情释放压力。
此外,过多的关注反而会起到强化的作用,所以,平时避免让宝宝过多地听到大家对他“打人”、“咬人”行为的谈论,也不要因此给宝宝冠上“小霸王”之类的绰号。要多关注宝宝的细微变化,当他有“打人”、“咬人”的倾向时,就要及时干预制止。如果宝宝四、五岁以后还是有明显持续的攻击行为,可以带着他拜访下心理医生。
补充一点:宝宝萌牙期间喜欢啃咬放入口中的任何东西,从咬自己的小手,到咬妈妈的乳头,甚至到咬陌生人的手指。"咬"并非因为敌意,而是因为用力咬才能释放牙龈内部的压力,才能让他感到舒服。此时,要给宝宝按摩牙龈,也要给宝宝准备磨牙食物和可以啃咬的玩具。
微博、微信或微访谈,都只是给大家补充一些医院以外的养护知识,不能代替医院就诊,在此提醒家长,如果无法自行处理或对宝宝的病情拿捏不准,请及时就医!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有文章,皆为原创,任何媒体使用,请务必私信联系新浪微博:@虾米妈咪的微博。没有取得授权而刊登的任何媒体,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虾米妈咪】儿科医生,知名公益科普作者。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童保健硕士。先后学习工作于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保健所。新浪微博上最受家长信赖的儿科医生妈妈(新浪微博:@虾米妈咪的微博),搜狐医疗类行业最佳自媒体人(搜狐自媒体:儿科医生虾米妈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