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与幼儿谈“死亡
标签:
绘本亲子阅读育儿 |
分类: 儿童保健 |
清明节与幼儿谈“死亡
我们历来注重“生”的教育,而轻视“死”的教育。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缺了“死亡教育”这门功课。
随着成长,孩子们不得不面临各种“死亡”的实例,如宠物死亡、亲人过世、丧葬出殡、祭祀悼念及新闻中各种有关死亡的场景。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竟毫无准备,所以,是时候让孩子了解生命的由来与归属了。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及时解答孩子对死亡的困惑,疏导负性的情绪,帮助他们形成对疾病、衰老和死亡的正确认知。下列绘本和谈话原则,将有助于你与幼儿谈论“死亡”话题。
《獾的礼物》
獾虽然永远离开了,
但他所留下来的“礼物”却像是矿藏一样,
永远都在帮助有需要的人。
《爷爷变成了幽灵》
“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
《爷爷的天使》
爷爷躺在病床上,向小孙子讲述了自己的一生。
当小孙子离开医院时,爷爷的天使飞了出来,成了小孙子的天使。
绘本中的“天使”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感恩。
《爷爷的墙》
每次奶奶在家里偷偷地哭时,我想我要尊重奶奶的感情表达。
要是没有战争,他们都会一直幸福地生活着
——而不是变成墙上的一串名字。
爷爷现在一定温暖了点吧,他也不会太寂寞了吧。
因为我们来看过了,告诉他:我们一直都在想念他!
《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
汤米还是小男孩的时候,他有个外婆还有个曾外婆,他很爱她们。
“每当你想起她,她便会回到你的记忆里。”
“我刚看到一颗星星掉下来。”“那也许是楼上外婆给你的亲吻呢!”
《外公》
那些深爱我们、我们深爱的人的生命或许会离去,
但他们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
《爸爸的围巾》
《祝你生日快乐》(如何面对同伴/孩子的死亡与疾病)
温暖的友情不是谁对谁的施舍,而是相互的给予和感受。
“我妈妈说癌症又是‘挨’症,只要我不怕,挨过去就没事了”
“我妈妈说,小朋友死后,都会变成天使”
“我妈妈说,先把‘开心锁’挂在大树上,大树爷爷就会保佑我”
《我永远爱你》(如何面对宠物的死亡)
我越长越高,阿雅却越来越圆。
阿雅一天天老了,她越来越爱睡觉,越来越不爱出去散步。
我们带阿雅去看兽医,但是医生也帮不上忙。
不久,阿雅没有办法爬楼梯了。
可是她一定得来我的房间睡。我让阿雅睡在软软的枕头上。
每晚在她睡前,我都要跟她说:“我永远爱你。”
及时向所爱的人表达自己的爱意,这样当永别来临时就不会有悔意了。
《一片叶子落下来》
献给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孩子,
献给对这种事无法解释的大人,
献给每一个愿意思考生命的人
当孩子面临死亡的事件时,诚实为最上策。我们需要让孩子逐渐了解死亡具有不可逆性、无机能性、普遍性、原因性和非肉体延续性。以下摘录台湾学者张淑美提出学校或家庭中实施生死教育的原则《处理儿童对死亡疑惑的“五诫”和协助儿童面对死亡的“七原则”》
处理儿童对死亡疑惑的“五诫”
(1)勿说死者只是睡着了。因为睡着了是会醒过来的,这种安慰容易使孩子不是一直在期待死者“醒”来,就是害怕自己睡着了也会“死”去。
(2)勿说死者并没有真正死。因为孩子还不太能理解抽象的比喻或安慰之词,应以事实性的方式告诉孩子,死亡就是身体和心理机能完全停止、消失,生命完全终止了,不可能再复活。以免孩子会愤恨或怀疑亲爱的家人没有真正死,为何不回来看他(她);死者的精神不死,为何他(她)感受不到。
(3)勿说死者是去旅行了。因为旅行还是要回家的,这种安慰容易使孩子愤恨死者为什么不再爱他(她)了,怎么可以不告而别,一去不返。
(4)勿说死者是被上帝(或神明)带走了。此说法易使孩子视上帝(或神明)为敌人,愤恨上帝(或神明)为何“夺走”了亲爱的家人,伴随这种仇恨之后,可能又会自觉咀咒或愤恨上帝(或神明)是不应该的行为,而感到有罪恶感或担心受到惩罚。
(5)勿以“上天堂”或“下地狱”来比喻死亡。此说法易使孩子纳闷究竟挚爱的亲人是去天堂享乐还是下地狱受苦了?担心、恐惧自己若不是一个“乖孩子”,是否将来也会下地狱?
协助儿童面对死亡“七原则”
(1)坦诚地表现出自己的悲伤,也允许儿童自然地表达出他们的任何情绪与想法。
(2)配合儿童的认知与情绪发展阶段,以其能接受的方法,详和而坦诚地告诉儿童真相,也应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诚实以对,勿搪塞。不要以欺骗的安慰或神话来告诉儿童,不实的或半真半假的遁词只会让他们无法分辨事实;更不要搪塞说等你长大以后就会知道。
(4)让儿童一起接受或表达对过世亲人的哀悼或追思,使他们从中学习到真爱,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勇气。这也是他们将来能够成熟面对失落或挫折的力量。
(5)鼓励儿童和别人讨论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感受。他们需要机会“说出来”,而不是“被告知”。
(6)尊重儿童的人格,接纳他们的怀疑与质问。因为惟有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了解,他们才能自己去发现死亡问题的谜底。
(7)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儿童对死亡的态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对死亡的情绪反应也不相同,不应以某些必然模式去处理或对待不同幼儿的情绪或反应。
微博、微信或微访谈,都只是给大家补充一些医院以外的养护知识,不能代替医院就诊,在此提醒家长,如果无法自行处理或对宝宝的病情拿捏不准,请及时就医!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有文章,皆为原创,任何媒体使用,请务必私信联系新浪微博:@虾米妈咪的微博。没有取得授权而刊登的任何媒体,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虾米妈咪】儿科医生,知名公益科普作者。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童保健硕士。先后学习工作于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保健所。新浪微博上最受家长信赖的儿科医生妈妈(新浪微博:@虾米妈咪的微博),搜狐医疗类行业最佳自媒体人(搜狐自媒体:儿科医生虾米妈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