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城奠基于公元前一世纪,是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汉书》中最早提到了“高昌壁”。《北史·西域传》记载:“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汉、魏、晋历代均派有戊己校尉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称为“戊己校尉城”。公元327年,前凉张骏在此“置高昌郡,立田地县”(《初学记》卷八引顾野三《舆地志》)。继之又先后为河西走廊的前奏、后凉、西凉、北凉所管辖。442年,北凉残余势力在沮渠无讳率领下“西逾流沙”,在此建立了流亡政权。450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城,灭车师前国,吐鲁番盆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遂由交河城完全转移到高昌城。
高昌故城自公元前一世纪到十三世纪废弃,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始建时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它是吐鲁番地区千年沧桑的见证。
故城遗址坐落在吐鲁番市东面约四十公里的哈拉和卓乡所在地附近,北距火焰山南麓的木头沟沟口(胜金口)约6.5公里,东距鄯善县城约55公里,1961年3月,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的照片拍摄时间比较久远,限于当时数码相机的像素和博主的拍摄技术,效果较差,请博友们轻轻拍砖。就算是作为历史资料保存吧。
因为暑期出游,为了不停博,本博文是事先使用定时发布的,不能与博友及时互动,特此表示歉意。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见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
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坎儿井遍布,有的可供游客参观。据介绍,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