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女子有关的一些古代名言

(2021-05-20 20:26:49)
标签:

国学

文化

赵明生

女子

分类: 随笔


               和女子有关的一些古代名言

和女子有关的一些古代名言

女子,在古代是一个比较高雅的称谓。《说文》谓“女”者,为妇人也,象形。甲骨文字形为和女子有关的一些古代名言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似女子整饬衣襟、跪拜行礼的样子。又有未婚为“女”,已婚为“妇”。“妇”者,为“女、帚”会义,表示女子持帚在家洒扫等家务,如此,二者便区别开来了。

“子”者,美称也,意为通天达地之人。“女子”一词,透出天然质朴的雅静温顺、纯真明慧之意味;“妇人”一词,则有成熟持家,勤劳操劳,忙碌奉献之味道。无论哪种称谓,均无贬义。不但如此,上古时对任何人的称谓都是优雅美好的,少有低俗不堪入目之词,即使如“小人”,也无任何鄙视。本指小宗(君王的妾所生之子)之后代,与之相对的君子,是大宗(君王之正妻所生之子)之后代。明道达理的圣贤清楚,从本性上讲,生命都是至善纯真的,所谓的不良不善等行为均是后天引发的。

对女子最不好的一句称谓便是为人熟知的“男尊女卑”此语源自孔子为《易经》作传的《易传》中:“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意思是天是高远尊贵的,地是谦卑厚重的,依此道理所形成的万物各有其位,各归其性,取诸比类,男性就应该如天空一般高远、尊贵、包容,女子应该似大地一样谦卑、柔和、静守,如此才是依天地大道而成的世间人道。

请注意,原文中有个重要的“道”字,即最基本的规则、特性,而非天是男人,地是女人这般简单肤浅。从当时及后来的现实情况来看,这一要求并无大错,也不偏激,反是非常准确地指出了男女两种不同生命各自的特征,及根据这一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清楚自己的名与位,主外的男性,应该高大挺拔,有担当,有远见;而居家的女性应该谦和包容,静安奉献。注意,此处的“卑”,并非卑鄙、低下、无耻,而是谦卑、恭让、柔顺,没有任何的不敬不尊。

这里有一个名位的问题,正如是孔子在礼治里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的本义是说君要象君,臣要如臣,父亲做到到名符其实的父,儿子要做一个真正的儿子,同理,男人要成大丈夫,女子要做真妻子。此处的名无大小之分,位无主次之别,都是一个家庭或国家不可混乱、或缺的。试着,如果让一位五尺男儿整天操持繁杂的家务,照看老人,呵护孩子,让柔弱无力的女子走南闯北,风雨兼程,开创事业,或者两人同在外、同务内,这样的分工合理吗?阴阳合道的前提是阴阳得位,否则,这个道便不完美,男女的分工也同样,都应尊重生命的特性。

和女子有关的一些古代名言

天宽地大、天圆地方、天经地义、天罗地网、天地长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永远在一起,犹如一对量子般纠缠不断,也是一对双螺旋兄弟,一上一下,异位同息。比照世间男女,同样的地位,相同的名份,焉有什么高低尊贱?《道德经》还讲:“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四大”各有其道,互为一体,无有高下尊贱之分。有分的是不明此道的凡生,而非圣人。

有人又提出异议了,儒家为何要对女子有“三纲五常”之礼规?“三纲”者,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语出《礼纬·含文嘉》。要知道,“纲”在此的意思不是领导,强行约束,而是榜样、主心骨的意思,就是君要成为臣的榜样,要有义,臣对君才会有忠。同理,父要有慈,子便会有孝;夫要有敬,妻便有爱。也就是所谓的“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由是而有后面的“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常”者平常、习常、固定不可变之意。否则,这个社会就彻底乱套了,无论什么样的时代与政体。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无有阶级性、政治性,更非孔子对女子的歧视,对百姓的制约,对统治者的偏袒及专制政权的维护。

有人还是表示反对,理由是儒家对女子还有“三从四德”之苛刻要求。此语来自《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具体是贞、静、庄、柔、温、顺等。出自《周礼·天官·九嫔》。此处的“从”者,非听从、顺从之意,而是跟从、辅助之意。此种男女之关系正如天与地,天先动,地随后;天长了,地才会久;天老了,地才会荒;男在前行,女在后随,这是天地之道,也是男女之道。古圣先贤是明天道之人,所提出的世间伦理规范,同样与天道相合。事事让女子出头露面,打猎耕田,男子在家做饭洗碗,谁愿意?舒服吗?世间的女汉子、伪娘们是不少,但好多是无奈的选择,而非出自其本性。即使是许大马棒的女人蝴蝶迷,心狠手辣之下也有万种风情。现在一些地区还有妇系为主之习俗,但其文明程度大都是非常落后的,这也是历史的证明,毋庸置疑。再从生命特征来说,男性为刚、为强、为粗、为直,宜于在外做工,遇大事做出刚果之断;女性为柔、为温、为细、为顺,适于在家照顾众亲,相夫教子,其道理还是前面所讲的天地阴阳的关系。

                                         和女子有关的一些古代名言

如果说上述还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下面这句出自圣人之口的名言则难以辩驳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语自《论语·阳货篇》。非常遗憾,我们又误解圣人了。此中之“养”并非包养,而是指难以不懈地坚守仁道。孔子是针对在世间推行仁德教化时而言的,把小人和女子放一起绝无半点不敬,这是当时世人最平常通用的一种称呼。

说小人和女子难以长时间坚守仁德之道而不移,是因为小人重利,女子重情。重利者往往见眼前之小利而忘大的道义,重情者难以解脱自我,易陷入内心的情感纠葛而迷失仁义。所以,孔子告戒我们,要注意对这两种人特别教化,不能按常理、常规、常法如或“远”或“近”这种二元对立的方法进行,特别的人要用特别的办法,最佳的便是中庸,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最典型的体现。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也是一句针对女子的俗语,把女子与鸡狗并提,好似真是歧视。其实多少年来,也一直被我们误读。此俗语本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嫁个羊儿满山走”,意思是嫁给喂鸡的就随鸡的人生活,嫁给养狗的就随狗的生存,如果嫁给了一位牧羊人,那就整天在山坡上放羊呗,《陕北牧歌》里的爱情就不美好了?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不也非常的浪漫幸福,感动了当代无数人的心魂嘛!这正是你担水来我浇园的正常农耕生活呀,有啥不对的呢?如果万一不幸,所嫁的夫家灾祸不断,那就是“嫁祸于人”,意思是此灾祸是此夫所带,嫁了他,你就得受用,因为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说到这里,又引出一句名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整的句子如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语自《孟子·滕文公下》。此句也深义。“待”就是等待,过去婚姻需得父母同意,父母如不同意儿女开始找对象,大部分是因为年龄太小,身体发育还不成熟悉,不很懂事,所以有良好教育家庭的父母一般不会早早让儿女们谈婚论嫁的,正如今天上初中的孩子,有哪位家长让女儿去谈恋爱呢?“言”指媒妁的建言,而非强行使之同意。如果父母同意儿女可以婚嫁,有媒妁(代表月下老人)出面牵线,两人又有缘结为夫妻,那这就是天命,定要珍惜。这里,又把人与天结合于一起来说事了,婚姻之事是家族之大事,更与天地有关,如果能喜结良缘,真的是天上人间一大好事。为什么叫天作地合、天赐良缘?人世婚缘没有上天的作合是很难成的。这一点,更为今日无数的大男剩女所感受。

                                   和女子有关的一些古代名言

孟子鄙视的是那种钻洞扒缝互相偷看,翻过墙头跟人,不自尊自爱,轻浮放荡男女的行为。在当时男女交往非常受限的情况下,父母同意,且经媒人介绍而成婚者是社会正常现象,根本不是什么封建专制之特产。要知道,孟子说这句话时,中国还没有进入专制社会呢。再说了,孟子所言男女之不良现象,放到今天不也是让世人鄙视的吗?

上古时男女自由恋爱之风已很盛行,如《诗经》中的好多篇目《氓》《击鼓》《木瓜》等,很是直白地描述了双方恋爱之情景,哪有什么对女子的歧视?至于对男女自由恋爱的反对或约束,那是到了后期才渐渐产生加重的,即使有错,过分了,其罪过不能算到孔孟的头上。虽然孔子的女儿和侄女也是他做主,都嫁给了自己的弟子,但也不能否认媒灼在整个社会中牵线作媒的作用。不然,今天盛行各地的婚介公司又作何说?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一句厉害,女子的命运全让一个贞节给死死束缚住了,同理的还有“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侍二夫”等等。失节一语出自北宋理学大师程颐《程氏遗书》卷二十二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首先,程颐这段话针对的是男、女两者,并非仅指妇女。再者,从具体语境看,他的意思女子一旦寡居,便无经济来源,如不改嫁就难以生存,某些女子可能会不顾道德而随意依顺他人。男人明知对方孀居去迎娶,有可能是出于乘人之危、谋求自己一私之欲,这两种情形都可能失节的行为。此处的“节”,不是什么女贞之节,而是泛指为人应有的道德品节。程颐强调的是男女在对待婚嫁方面,一定不能失去应有的道德品行,它比生命还要重要,这是一点错也没有的。试看今天的好多男女,为生存而求包养,为上位甘当二爷或二奶,心中已根本没有品节这一观念了。

                                      和女子有关的一些古代名言

宋程理学历来被后世诟病,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对女子的束缚压迫,什么缠足、烈女、立牌坊、从一而终(此“一”实为道,此“终”为生命之终)……而这些戒规大部分建立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基础上,由是而有“三纲五常”之特别礼规。殊不知,北宋时女子的地位和唐朝相似,并无低下一说,如文有才学出众的李清照、朱淑真,武有杨门女将、击鼓战金山的梁红玉,只是到了南宋,整个社会风气突转,女子的社会地位陡降,成为显著的弱势群体,如大才女李清照再婚后没几天便离婚,按大宋法律,无论什么理由都得被判刑,大才女也确是被判了刑,进入牢房,只不过因有强大的家族势力,没几天就出来了。

我们想说的是,即使如南宋对妇女如此歧视,也和孔孟无关,本非圣贤之意。就如朱子那句“存天理,灭人欲”,所言之理也是正确的。此句讲的是仁德的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当个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要服从准则,即要深存天地之正理,减灭人世无度之情欲。一日三餐(宋初以前的中国还是一日两餐)清茶淡饭是天理,时时想着饕餮山珍海味便是人欲;一夫一妻是天理,三宫六院是人欲。把清静明纯的天道存于心中,把淫欲过度的人情及种种贪婪去掉,这才应是修养君子人格的准则,有啥错的呢?难道整个社会物欲横流、淫乱不堪就是文明进步?母仪天下之德,君临天下之智。大地不宁,世界难平。女子情乱,天下难安。女子,真的应矜持,要自重。

说到此,又一句名言出现了:女子无才便是德”,其实它还有下一句:“男子有德便是才”,出自清朝张岱的《公祭祁夫人文》一文。它的意思是女子最重要的不是才,而是德;男子有了德,自然会有才。张岱强调的是男女各自最重要的修养标范,而不是将才与德截然对立,二元中取其一,非彼即此。德是万物之母,厚德才可载物,无德则无才学、健康、名利、事业……无论男女,都是如此。

又想起一句俗语:“郎才女貌”,本意是郎顺道便有出众才华,女依德就有端庄美貌。为何一些男子先天资质出众,才华横溢,玉树临风?某些女子出生就妩媚娇人,貌如天仙,气质脱俗?都是承接上辈子所积厚重的德慧而致。敬神有功,才俊慧聪,心正貌美,意正情真,这些古义道理很正,传承千古不绝,可惜大都被无知的后人误读了。

大唐清河的女子宋若莘、宋若昭姐妹有《女论语》一书如此要求女子:步不回头,踱不过寸,笑不露齿,手不上胸”,如果照此来做女子,真的优雅妩媚十分,定能让世间无数靓男倾倒。淑女窈窕了,君子才会好求。

和女子有关的一些古代名言

最后,再看一句:“男女授受不亲,礼也。”语自《孟子·离娄上》。但关键是后面还有一句:“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即,男女间交往要有别,不能太随意不分彼此。如果面对亲人掉入水中,一定要去援救,否则就是豺狼。所谓“授受不亲”,不是说男女之间不可直接传递东西,而是指没有亲属关系(“不亲”)的男女不得随意身体接触,有亲属关系的男女也不可过分亲近。否则,一方面会把相互间纯洁的情感减损掉,另一方面又容易引出是非之事。我们今天好多大龄男女找不下对象,或不愿意结婚,其中就与相互间接触太早、太亲密有关。

上古男女交际其实很是自由,西周时的中原地区,华夏民族仍然保留有原始氏族的遗风,仲春之月,男女自由相会,尽情欢娱。只是进入宗法社会后,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那时的圣贤们仍然没有对女性有过什么歧视与不公。至于女性受歧视,地位低下的原因,一是漫长的农业社会生活主要以体力、武力为主,狩猎、耕作、战争、掠夺等形成了以男性为主的强权社会,动物间的丛林法则成为社会生存现状,导致柔弱的女性居于次要地位。二是封建专制的社会使然,各朝的统治阶级出于安稳社会的需要,在科举、仕途、婚姻等方面对女性进行了明显的压抑。三是女性自身的奴性、软弱与自卑。而真正伟大的女性却并没有恪守人为之条规,死循其道,反倒是依顺天地之道,精心相夫教子,培养出无数不凡的圣贤名人,如孔子母、孟子母、老子母、庄子妻、苏轼母、欧阳修母、岳飞母、文天祥母、曾国藩母、毛泽东母、蒋介石母、宋庆龄母、释迦牟尼母、耶稣母……

和女子有关的一些古代名言

再看当下的女子,好多时候的表现真的令人无语。一生想平等却天生自卑,鄙视花瓶却向往花瓶,欲求独立却甘愿攀附他人,看重自身感受却不明天地之道,寻求心理良法却不知生命之本,练瑜伽、学茶道、求美容却不懂得修养本性,学心灵课、心理学、教育学却不明白天地之根、万物之理,看重物质享受却不知晓从根本上改变命运,望子成龙却不懂教育之根,重视教育轻视教师,一心相夫教子却又攀比虚荣,学着爱世人、做好人却容不下丈夫与家人,一面尽力孝敬公婆一面又时时抱怨父母……

女性的道德观不十分明确,女性的独立意识不很强烈,精神境界追求不高,抵御物质诱惑力量太弱,自我意识不到位,提升方法不明确,怀胸不宽广,自我成长目标不清,人生意义与生命本质不明,成人、结婚、养育后代的社会责任感不强,走出家庭围困力量不足,社会主体成员意识不够……女性之悲哀,足可成为整个社会的悲哀,故而时下女性最需解决的问题是,消除传统历史文化中的消极影响,纠正错误思想,明确道德的真正意义,加强文化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意识,培养正确“三观”,回归天地之道,依顺人伦之序,紧随时代步伐,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大家闺秀,社会栋梁,当好大地唯一主人。

女性,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其作用伟大不凡。从性别讲占世界的一半,从起源讲是一切生命诞生成长之地,从哺育讲是孩子成长的主导,从家庭讲是成员凝聚和睦的主体,从家族讲是主德,从国家讲是基石,从品德讲是真善美的集中代表,从社会讲是稳定的主体,从民族讲是进步的前提,从历史讲是最精彩之画笔。一母圣,儿女成;一母败,家族毁。妇德树家风,家风成国风,国风促族运。君临天下,母仪万方。阴阳合道,世界和昌。

女性,定好自己的位,护好本有的名,你应该自立更自信。

 

2020.5.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