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赵明生国学 |
分类: 随笔 |
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天地宇宙观、世界观及人生观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高的发现,也是正确揭示天地万物本真的最直接表达,即便是到了现代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也无法超越。因为,古圣先哲们所发现的宇宙本质是唯一的、完美的、至真的,无须后世任何人、以任何理由或方式进行补充与完善。
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此三学虽有名称不同而无本质区别,在有关世界观的认识上达成了高度的一致,且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三学合一之下的世界观成为整个人类永恒的导向。特别是佛道两学对宇宙万物的认知,更是超乎我们的想象。
先看对世界的认知。
战国时晋人(曲沃)尸佼所写的《尸子》里有“四方上下曰宇 往来古今曰宙”之论断,最先提出了宇宙这一概念。其先祖老子说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淮南子·俶真训》中又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意为宇宙有一个开始的时候,有一个未曾“开始”的时候,更有一个尚未有“未曾开始”的时候。《天文训》一文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庄子·齐物论》曰:“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文子·自然》:“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类学说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论。
古人认为,空间就是宇,整个时间就是宙,宇宙就是具有时空属性运动着的客观世界。尸子说:“人待义而成”,表明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从道必吉”,告诉我们生命前进的方向与规则。后人依此而有下列世界观: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为宙,宇宙万物同存一心;
阴阳二鱼称太,象具幻化即极,太极亿生共图两仪。
佛学同样有此真理般的认识。《杂阿含经》424章记载,在我们这个世界,以千计太阳系组成的的小世界,以千计的小世界组成的中千世界,以千计的中千世界组成的三千大千世界,其中心都是暗冥无光,有众生在其中受无量之苦。这不就是地球所居宇宙区域的现状吗?
《起世经》中对其中小千世界有这样的描述:“此千世界,状如周罗。”即这个星系是个螺旋状的。而几千年后,人类才发现,生命的基因也是双螺旋结构,宇宙中最大尺度的结构是空洞与丝状结构一起组成的,也是双基性、交织性的。
经中还说,此三千大千世界是同生同灭。而在这三千大千世界之上还有许多层天道,最上一层天道叫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大劫。如此算来,宇宙生成毁灭的周期是八万次。到毁灭时,一切众生或上升到三千大千世界之上的光音天,或转生到其他世界。新世界形成时,又从光音天下生,或从其他世界转生过来。如此循环不已,无穷无尽,无始无终。此和老子所言基本不差:“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与今天有关人类文明生灭轮回假说也不谋而合。
一说六道轮回,世人就以为是佛家的发明,其实道家也有相同的理论。
道家认为宇宙共有三十六层空间,世称为三十六重天,共分为六界,第一界称为欲界,有六重天;第二界称为色界,有十八重天;第三界称为无色界,有四重天;第四界是四梵天;第五界是三清天;最高境界是第六界大罗天。里面的众生情景和佛家描述的相差不大。
除了将宇宙整体分成三十六层天以外,道家还详细描述了和地球空间相连的各个空间,这就是由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十八水府、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以及十洲三岛组成的洞天福地。
此洞天福地与我们所处的三维世界很相似,更关联,所以,世人有时会误入洞天,洞天里的生命(神仙)也常造访人间。由于它们存在的相对隔绝性,洞天福地世界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时空构造。它表明了道家的宇宙观:宇宙由多层空间组成,宇宙中的时间、空间都是相对的,有中存无、无中生有、大中有小、小亦含大。
如此,整个世界之存在实景不是简单的有形世界与无形虚空之叠加,而是一种圈圈相箝套的层次结构,换句话说,就是一个立体复杂的太极图,而且里面的阴与阳是永远运动变化着的,运动起来的整体图景又类似于旋转的双螺旋结构。对此《列子·天瑞》》里有精彩的概述:“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故不穷,含天地之表,故无极。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
道教有关洞天空间的思想还揉合了其关于时间、空间的独特理解。它的洞天世界是与世俗空间重叠的,这其实也是“芥子纳须弥”空间思想的一种形象表述。
空间和时间也是洞天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然而,洞天世界的空间、时间与人类所居维度却不一样。道家认为空间可以舒纵卷缩,舒之则方寸千里,卷之则千里一握。照此理论,不但现实的大小多维空间可以互相包含,而且多维立体空间也可以切入二维平面世界,二维平面世界也可以转换成多维立体世界。此理论的基本认知在几千年之后,才被伟大的爱因斯坦所发现,更深奥之理至今仍无法为我们认知。真是神了!

此类有关不同维度间的转换情景,在唐以前的各类传奇小说中司空见惯。著名的《桃花源记》及烂柯棋缘、南柯一梦即是证明。天上一时辰,地上几千年,古人的时空观早就超越我们今天的科技了。人类思想的最深处永远保留着对这些高层空间的记忆,对天国的向往埋藏在每个人的心里, 这就是生命中存有至高神性的原因。
当现代科技经过千辛万苦抵达峰顶时,佛道早就在那里等着他们了。
神话即神话,传说非传说。即所谓的神话真的是上古神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传说则是后人对他们记忆的描述,有些地方可能出现差误。
盘古开天辟地可以对应宇宙大爆炸;女娲造人对应的可能是万物的阴阳相媾(包括人);后羿射日就是宇宙大爆炸后的万物此消彼长的过程;织女和牛郎的故事就是生命在不同维度的穿越;梁祝的爱情表明生死相一,世代相递;八仙修道就是由低到高的维度扬升……
宇宙大爆炸之前,空间和时间确实不存在。超越了时空的佛道则提出了万物诞生于那个空空的妙境,世界是本如的化现,万物是道的子孙。空空的道性是一切的根源,同时还是万物的总动力、总规则。正如佛所言的一切为空,但空中又生妙有。道家亦言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二者所言,直指事物本质,无有二致,真是妙绝称奇!
宇宙是多维度的一个巨大无比的空间。道家言天地古久,绵绵不绝,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佛说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从宏观至中观,再到微观,佛道轻松超越,自由往来,把其中的万物看得清清楚楚,把众生的生死往来透视得明如秋毫。
佛讲畜生、神鬼、人、罗汉、菩萨与佛,道家讲畜生、鬼、人、仙、神,儒家讲小人、善人、君子、贤、圣。但都承认天地的不同维度及维度里的众生万物,此万物各有属性,各有其居,但总体宇宙是一体的,而人又是宇宙之灵物,地球之灵长,可以上天入地,可以通达四方。所以,人这种生命至为宝贵,成佛、得道、修仁,都离不开人身。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德经》)人与天齐,与地同居,与万物相应,与道相一,天地人三界合一。天人合一观是宇宙至真之哲学智慧观,远远超越了后世的任何一种哲学与对天地的认知。
所处三维空间的人类,正好处于宇宙中央街衢,也是天地的中心分岔路口,居于此界的人,有独立而自由的选择权,升天还是入地,一切都由自我而定。所以,命运由我不由天,便成为佛道最根本的命运观、人生观。
多维度的宇宙完全可以自由穿越,其根本条件是“无”。所以,佛反复强调要没有我执,去掉自我,万物原本就是虚空。道讲清静无为,当无为而无不为时,天地就和自己融为了一体,想去哪里便是哪里。儒讲仁爱天下,天下平世界就平,个个成为圣贤,生生就会永存不朽。中华三学所言至理,正好是融合无穷宇宙的至妙途径。可惜的是,我们一直以来都不相信,只认为它仅是一种文化而非真理性的宇宙大道。
如何穿越宇宙各个不同维度?现代科技提到了一个因素:速度,超过光速就可以抵达宇宙其他维度,但宇宙到底有多少维度?各维度间又如何?宇宙的本源又如何探求?现代科技不但黔驴技穷,更望洋兴叹了。因为仅凭一个速度是不可能穿越整个无限时空的,更需要生命内在的完美品德,此品德的一个标志就是虚空或言无。佛道发现,宇宙的根本是那个如如不动、光明灿烂的心性,而不是其他任何一有形之事物。
佛学之空,道学之无,真是讲透了宇宙的本真,而且又这么简洁明了,无有二言。宇宙真理是至为简单的,根本勿须多言,大道至简。
时下人常言“三观”不同,不可同语。而吾言真正应该树立的“三观”是时间观、空间观与速度观。时空无限但心意可立达,宇宙无边可信念恰布满。心是什么世界便是什么,心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万物不离心,识心知世界。心就是道性,道性如来如去,丝毫不减、不增、不灭。
欲达空与无,必须放下诸物,特别是自我,即放下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达到清静至极之境界,这就是成佛得道。自然地,生命的正确修炼观也就明白了:修德方可成道,厚德载物,此物包括一切有形与无形之物,如:财、身、名、利、福、情、心、意……

明白了宇宙之道理,自然会明白生命的根本,就是那个看不到、摸不着却能时时感知到的心灵。心中有灵,灵现本性,本性是万物之真,天地之本。找到它,便会明白我是谁?从哪里来?将向何处去?这三个人类终极之问,在佛道这里非常简单,只要你明了心,见了性,知了真。
“吾心光明,夫复何求?”八个字道出了大儒阳明先生的至纯境界。大凡古今依照佛道儒所言修行者,都是宇宙中不凡的生命,将来也必定有所成就,生命有所提升。
儒道两学更提出了认识宇宙的认识论:内求。因为人与天地同体,人是天地的浓缩。故而内求自己比外求他物要快捷、准确得多。而现代科技却与之恰恰相反,故而,把享受现代科技成果当作幸福的我们,近年来所遇困惑与痛苦也越来越多,且还无法解决。如小小的一个冠状病毒,就将全世界所有科技打得望风披靡,一败涂地。因为自信的我们正在加速地背道而驰,所以,觉醒是人类自我拯救的唯一途径,而不是去借助什么高科技,不是征服万物,而是放下诸物。
还须清楚一个道理:低维度现状都是高一维度的投射,所有维度的景状都是虚幻不实的。正如佛所言:万法皆空,五蕴皆空,所言众生并非众生。道也说:“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放下就是升华,成空就是成真,真人才是真正的人。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与目标。
佛道的世界观是圆融无碍的,经历千年而无有一丝的残漏,且还在指引着人类前行的航向,可为什么就有那么多人不相信呢?
2021.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