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才是真正的“学而时习之”——《论语》要义解读

(2020-09-22 22:14:54)
标签:

论语要解

文化

新书发布会

赵明生

分类: 随笔


这才是真正的“学而时习之”——《论语》要义解读

【原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通译】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要解

此篇是整部《论语》的第一章里的第一篇,其地位非常重要,起着提纲挈领之作用。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道之门,积德之基”,此可谓深得圣人之心旨。可惜,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回归到圣人的本质上,把它解释得合情合理,只是就字面意思进行了解释,从而得出的结论和我们生活不甚相符:一般的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再加上不断实践或复习,其痛苦程度更大。即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了,时间一长,也不一定有多么欢喜;再说了,一位真正的君子,内心是非常独立的、高尚的,不会因有没有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喜悦与否。生活中,如果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不恼怒,这并不能证明自己就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上的情形太多了,如果做到这三者者就是君子的话,那成一位君子也太容易了。

再从另一角度思考,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十几年,私人设教四十载,所教弟子无数,所授内容非常丰富,所讲修行之重要话语更是不知其数孔子去世后,位才高智卓的大弟子经过多年的精心收集、归纳、筛选、提炼,最后才集结出如此精要之篇章,以此来代表圣人的思想精髓,借以流传圣贤的理论学说。在众多篇章里,又把“学而篇”放到第一篇,此章又居开篇之位,可想而知,它的内容是如何的丰富与高超,不会是上述所言这么简单的。

即便上述三种情况都真的令人无比喜悦,这些简单的内容就可以统领整部《论语》的主旨吗?这三句所说的情形、所表达的思想,能成为孔子伟大思想学说的总纲领、一以贯之这二十篇论之语?能是进入孔门的必经之途?能是通达修养至高仁这一境界之重要石?

由上分析,不可能是圣人平凡,也不会是众弟子草率,更不能说生活中的那些现象不对,出现差误的只能是我们后人对它的解读,包括某些大家。也有人又提出种种解释,却总是不得要领,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详述。

这才是真正的“学而时习之”——《论语》要义解读
   这里有几个关键字词要明白:一个是“学”。它不是一般的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是学习天地大道,具体可理解为仁德之道理。“习”也非仅指复习与实践,而是更广泛的社会实践和更高深的本性的修习。“朋”不是朋友或志同道合者,而是天地各界的大德圣贤,与之相会必须得明心见性,此是君子修习的关键。“远方”非指地理概念,而是十方三界遥遥无际的整个天宇或自身内部。“不知”就是不智,即没有大智慧。“不愠”是内心不堵塞了,即无智化为了有智,幽暗变为了纯明

先看“学”字,篆体为这才是真正的“学而时习之”——《论语》要义解读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左右手拿着一个“爻”,这个“爻”由两个叉组成,代表一阴一阳相互交合之意形象地表达了古人阴阳物质哲学观、天人观、世界观,是由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上面那个“宝盖”,代表的是天地(屋子)。天地里有“子”“子”是什么?本质的智慧之人,这样的人必然是品德高尚、行为端正圣贤

      “子”由三笔组成,第一笔是横着的半个圆,第二笔是竖着的半个圆,它们表明宇宙纵横十方所有事物运行的状态。两者交合于一起,不能分离,最后又统归于“一”,就是中间那一横。“一”是道的代表,即诞生支配万物的本源。了知并掌握了此理的人,便是“子”“一了百了”一词是说,知道了什么是,就知道了什么是“百”,也就知道了万物的本质就都清楚了。这个如何了知呢?必须通过阴与阳的变化。到此“学”字的意思便明白了:通过一定的方法,了知天地的本质来源及其运行规律它是认识世界的出发点,明白真理的重要途径,把握万物本真的根本方法,否则,一切的努力都将是事倍功半,不得要领或白费心机。

“而”字。好久以来我们一直把它当作副词,其实上古汉语里是没有副词的,都是实词,字字都有其实在意义。“而”的甲骨文为这才是真正的“学而时习之”——《论语》要义解读,原指颊毛,后代指“口”及他人之言,具体是上古时与天地相合的圣贤之言,这表明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圣贤所言的天地大道。

“时”有依天时、时时、适时、不断等意。

这才是真正的“学而时习之”——《论语》要义解读

再看习”字。繁体字”由上面两个“习”字下面一个“白”字组成从它的甲骨文字形这才是真正的“学而时习之”——《论语》要义解读来看,上边“羽”字表示鸟的翅膀,下边“日”字表示太阳,合起来是“鸟在阳光下练习飞翔”的意思。《说文解字》里说:“习,数飞也。”“数飞”就是“多次飞翔”,这是“习”的本义。小篆的字形为这才是真正的“学而时习之”——《论语》要义解读,传统认为由于“日”与“白”字的字形很相似,慢慢就将“日”误变为“白”了。我们这样认为,“白”与“日”在意义上虽然有关联但更有本质区别,“白”上边那一撇表示鸟和以太阳为代表的天地间是紧密关系的,这一撇是连接两者间的桥梁,意为鸟习练时并非随意,而是按照天地的规律进行的。从修炼角度讲,它就是古人经常说到的玄关非常微妙却真实存在。玄关一通,天地就是一片纯白、无垢、纯彻之境界,故而”出现。简单说”的意思就是鸟通过后天的努力与天地相合的过程,也寓意生命依照天地不断修习最后相合的过程。

“白”者,是空、是无、是虚、是净、是静抵达此境也叫明心见性。性者,真我也真我先天而有,与道同在,和天地万物相连相。它由假的、一时的肉经过特别的修炼出来,相对于肉身而言,谓之“朋”故而世有志同道合是为朋”一说。“朋”不是指生活中的朋友,而是指通过这个假的、一时的肉体修炼出来的那个真正永恒之“我”,因为此“假我”和彼“真我”互为一体,故称“真我”为“朋”。也可指天地间那些已至圣境的大德。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学习”两字的真正含义——学习古圣先贤所传承的天地之道,了知生命之本性,达到天合一之至高境界——以及有“朋”而来的那份非凡喜悦了。

这才是真正的“学而时习之”——《论语》要义解读

“远方”并非指地理概念上的远方,“来”也非一般朋友远道跋涉而来。“有朋自远方来”是指在不断修习大道时,进入了虚空幽微之境,突破了宇宙维度间的限制,达到了明心见性境界,顿然明白了世界的真相,同时,也就穿越了浩渺无际的太虚之境,和天人之界中的诸多高级生命相见相闻,宾至如归,亲切依旧,相隔久远之后,再次相逢的那份喜悦真的是无以言表。这里有生命轮回之理,复归生命原本之道。

按常理讲,“说”应是内在之喜悦,“乐”是外在之美乐,但是这里反是“说”外喜,“乐”是内悦“乐”的喜悦程度大于“说”原因何在?是孔子随意?还是前后意思一样?我们来做一番探究。

汉字在表达心性意思这一方面有个特点,表示先天、深层次心意方面的字,用“心”字,在下面;表示后天、浅表心情之类意思的字,用竖心旁,一般在左面,如“怡”“情”与“意”“思”类。心字和竖心旁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处于较为原始无然之态,还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后者指事物变化达到了较为散乱之态。“说”通“悦”,表明此喜悦由后天之心发出,属于浅表之状。

再看“乐”字,繁体为“”,《說文解字》曰:“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礼·乐记》又言:“大乐与天地同和。”即“乐”本指外在的音乐,是用器物弹奏出来的优美之乐音。与“说”相比,更属于外在浅表层次。它怎么能排在“说”的后面,更一进强调喜悦之情呢?

另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情况须明白,人类最早时是没有音乐的,宇宙更高维层里那些天人们则有,世间最早的音乐,就是上古时那些通天达地的大德们,受天人之乐的启发而用借用金、石、木、竹之类发明的。而高维度生命又有个特点,他们的心境远比我们平静祥和,他们演奏的音乐之情也要比我们细腻优美得多,正所谓天籁之音也,人间那得几回闻?

从佛道两家惯例看,整个宇宙间,但凡有通达天地者出现,天界一定是仙乐齐奏,钟鼓盈耳,列队欢迎,三界庆贺。

这才是真正的“学而时习之”——《论语》要义解读

综上所述,这个“乐”字里应该包含这么几层意思:喜悦的程度比“说”更深,是发自生命内心的,与上天有关,更为高雅纯洁,有众生前来庆贺。放到这里非常恰当,所表达的是:本人已达明心见性境界,较一般世俗而言,已超越闻道、习道阶段,而属于明道的境界了。一旦明道,说明已正式进入道门,能和众多同德同道之朋相会,且定有天界众神奏仙乐来贺,内心那份情感较之前修习之乐,更是无以复加。所以,孔子在这里是有意为之,用闻得仙乐之乐,表达明道后的那种无比欣然的喜悦。

“人”指小人,即与君子相对应的普通人。“知”通“智”,“不知”就是没有智慧,而不是简单的不知道。“愠”不是恼怒的意思,是堵塞的意思。“不愠”就是在自己明悟、证得了真理的之后,不能止步不前,而再去教化世人,世人的内心不堵塞,不愚痴,畅达、智慧起来,知道天地万物真。这是一件非常伟大而艰难的教育工程,也是一项十分高尚的千秋伟业,也正是一代伟人孔子最终的人生愿望。

再回到此句看,知道并开始修习天地之道的那种喜悦,还停留于七情六欲之表层,待深入到特定的高维度状态,找到了真我或遇到了天地之大德,也就是明心见性后的那份喜悦,则更进一步。后者之“乐”是前者之“学”想要达到的目第一步的努力目标实现了,其喜乐程度必然胜于前者。所以,此处的两种喜悦,内容、层次与状态是大不一样的。孔子在此所表达的是两个法门,生命的两种状态,所达到的两种境界:前者是世间法,还处于低级的修身阶段,后者是出世法,已至修性层面,而第三句则是救度大众的菩萨道,一层比一层深入。

汉字不是随便创造出来的,它是揭示宇宙万物本质的一套有机且神秘的密码,每一笔及其顺序都有其特的含义,积圣人一生智慧之《论语》里的每一个字也都有其特别意义,尤其是这一章。至此,我们重新这一章译为:学习天地大道并且时时按照圣人所言不断修,不是很高兴的事吗?从浩渺的太虚找到志同道合的圣德(修炼出那个“真我”),也更令天人共感的吗?无智慧,不知道天地道,就去教导使他们明白,去除壅塞,这样的人难道不就是君子吗?

这才是真正的“学而时习之”——《论语》要义解读

清楚了上述内容,这三句前后便紧密关联起来了。第一句是讲找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与正确方向,并且能依天地之时不断地勤奋修炼,这是非常可喜可贺的事,但这种修炼是异常艰难的,也是非常孤独的。第二句讲如果能与天地间明道之德君相见(即佛家所讲的开悟,道家讲的明道),那定是一件令人无比兴奋的大喜事,会受到天人共贺的。最后一句说,最难能可贵的是要有菩萨心肠,教化天下,让众生都懂得这一正道,都来修养仁德,通达真理,个个成为圣贤,以致天下太平兴盛,能完成这一伟大使命者,难道不是真正的君子吗?

古时君子有两种,一种是独善其身,品德高尚者;一种是教化他人,开启民智者。也就是成己者和成人者,二者互为关联,但相对而言,成人者比成己者更崇高,更难得。这近似于佛学里的自了罗汉与救世菩萨,小乘与大乘。

简言之,此章表明了三个意思:修道、悟道、传道。都是一个主语:君子。前后分三个步骤,三个层次,三种境界。由自我修养开始,到找到那个真我,与诸大德(包括真我)相见,这是个人修养成功的标志。最后再到布道世间,清除愚昧,启智众生即达己达人,成人成己自己、天地、人间,纵横天地人三界,一句是一句的前提,一句比一句高深与伟大的精魂显现其中,此章节的重要性也就自然凸显,由是它才以成为《论语》20篇、凡500章之纲要,一万多字的《论语》也由是而开篇设教。

这才是“学而时习之”一章的真正要义,世俗那种浅表的解读与《论语》之义相差甚远。

读《论语》必须清楚以下几点:一、孔子非一般人,是一位德才完备的君子,见性开悟、救渡世人的摩诃萨菩萨,好多问题,他都是站在天地的角度去解说的好多不仅指世间具体某个问题,而是微言中有大义,往往涉及天地之理。二、孔儒之学关键是通过一定的礼仪教化百姓,修养而通达天地大道。而礼仪仁义并非最终目,只是通达大道之必然手段与步骤。三、要想真正成为君子圣人,必须明心见性,否则便难明仁德之道,也不可能拥有般若智慧,更遑论与天地相合。四、《论语》一书中多次出现“学”“习”“思”“文”等词它们常常有方面的意思,具体语境不同,含义也不一,我们不能死板僵化地去理解。五、《论语》诸篇章之间,都贯穿着一条看不到的主线——仁德之道,各章又有其重点,依着这条主线而行,便篇篇相连,章章有致,道统一贯。

 

这才是真正的“学而时习之”——《论语》要义解读
         有欲购买《论语要解》一书者,请与本人联系:微信:249656987
这才是真正的“学而时习之”——《论语》要义解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