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样解《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2020-08-29 20:53:34)
标签:

道德经

文化

赵明生

分类: 随笔

这样解《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道德经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文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其实这一章完全可以把它的视角放得更大,其意义便更加丰富。本章并非单指政治方面,也非专门针对统治者而言。它还是紧接上一章的意思而来,强调的仍然是不可强行出头,逞强,自大自傲。“威”是刚强、不屈,也是宁折不弯之意,它和老子提倡的如水一般处下、柔顺、自谦恰恰相反。

我们重新把它翻译为:

低微的生命不惧怕高大威猛,如果以威猛相加,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有更大的威猛产生,其结果非常可怕。所以,不要随意任性地去搅扰低层生命的生存,不要压抑他们的生长。只有不压抑,那些低微的生命才会不讨厌威猛者。把此理扩展开来理解,因为圣人能知道自己的本性,所以不会表现出自傲,也就能自觉珍爱本性而不表现出尊贵自大的样子。所以,要去掉外在的自傲,存留内在的本性。

这样解《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此章讲的道理是以柔克刚,以低下胜高贵。强调一定要发现出内在的本性,而不要仅仅停留在事物的外表,为所谓的面子、尊严、地位等虚无的东西所干扰,放弃或忘掉更重要的生命本真。这个本真就是道性、道性。也就是佛家所讲的那个本性、佛性。

这个理从哪里表现出来的?“自知”与“自爱”。什么叫“自知”?就是“知”,也就是明白自己到底是谁,即清楚生命的那个本我。“自爱”,也就是“爱自”,就是爱惜那个本真之我。而“自现”“自贵”与前者恰恰相反,是外在表现,一时的假相,需要彻底放弃。这道理和佛家所讲的不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道理一样。

什么是“自”?就是自己,自己不是我,“我”与“己”不一样,“已”是生命的本体,“我”是生命的外在,一是纯精神之本我,一上肉体之假我。“自”的第一笔,就是那一撇,代表玄关,就是连接天地之最微妙之通道,它是弯曲的、隐性的。下面的那个“目”,是本我的代表,也象征天地的本来。天地人是相合相一的。

这样解《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道德”这两字里,有一个共同的偏旁,就是这个“目”,意为“道”与“德”都是与天地相合的。这并非偶然为之,古人造出的汉字,每一笔,每一划,及它们的书写顺序都有特别的含义,几千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悟明白。古人真得智慧无比,“目”不是指眼睛,它的内涵无比深奥。在此不多言。

古今但凡知道生命本真的圣贤,都是非常谦卑与低下的,以柔处世的,没有一个是自傲自慢、刚强威猛处事待人的。从佛家到儒家再到道家,那些圣贤都如水一般,处世而不争,慈悲无比,谦下公正,面对刚强很少有直面相对,不屈不弯者,而是以无对有,以柔胜刚。所谓的面子、尊严等他们都不会去追求,也不会看重,因为不争最后才有大得。把此理放在生活中,死要面子活受罪等现象是非常可怜、可悲、可叹的。从治国到治业,再到家庭的维护,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特别是那些不知天高地厚、被世人称赞的强人。

可是,几千年来,我们就这样一直习惯着,奉行着出人头地的处世之道,付出无数的苦累,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却从不反省,更不会主动去改正这一违背天道的行为准则。老子告诉我们,万物都遵循一个阴阳互转,物极必反之理,要想长存,必得柔顺。但这个柔顺并非没有低线原则,不讲道义,随意让人宰割,而是能退一尺,不进一寸,能忍不抗,以静制动,积蓄能量,等待时机翻转。这才是道家最高的处世智慧。

这样解《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再者,本章还可以从修炼内丹的角度来研悟。修炼内丹,切忌用火过猛,心念太强,特别是初期到了气机冲关的时候,更是不可急躁,不可强硬,否则,轻者痛苦,重者入魔道,甚者还会伤及性命。而应以温火慢进,以无为待之,徐徐引之,过三重关,至天机处,化精为神,最后再聚神成圣。而这一切,都得从最低位入手起步,到中间离不开一个柔与静。

这里的“民”则成了自己的躯体,“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则成为不要用欲望去干扰气机的运行。“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则暗寓本真之我是自然出现的,而不是有意求之。这正如佛所讲的:“若以色见人,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修佛成道都是这样,到一定程度,不可有任何的欲念,更不能有一丝的“我相”等。

《道德经》讲到这里,也快结束了,即到了修炼最紧要的关头,欲念之可怕,需我们切记切记。

这样解《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本书可以各大网站购买

这样解《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