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拒绝于丹的鸡汤,怎样真正读懂《论语》?(转载)

(2019-11-29 11:58:39)
标签:

赵明生

《论语要解》孔子

文化

拒绝于丹的鸡汤,怎样真正读懂《论语》?(转载)

拒绝于丹的鸡汤,怎样真正读懂《论语》?

作者:董卫国

常有学者用这样的说法向国人说明《论语》的重要性:“《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圣经》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这个观点当然是很有道理的。但是这个说理的方式,却反映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在经典教育中断了近百年之后,大部分国人已经不能理解《论语》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在民族文化失落的年代,民众更是无从把握文化的精华。

文化发达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经典代表了一个文化系统之中最深刻的智慧和最有生命力的教养本原。当代国学大家、清华大学资深教授李学勤先生说:“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此观点得到学界普遍认同。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经典则是儒学思想的文本载体,古人所谓“经所以载道”,正为此也。

因此,走进经典,现实生活才能获得传统文化之滋养和浸润,人之生命才能与民族之文化的慧命有感应和契接,才能在一种历史感中源源不断的获得意义支撑和智慧启迪。

拒绝于丹的鸡汤,怎样真正读懂《论语》?(转载) 

儒家的经典系统形成较早,且于上古文化渊源极深。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定六经,述而不作,实际上是上古三代文化的总结者和创新者。孔子一生,立身弘道,学不厌,教不倦,门人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在其当世,已被目为圣人。六艺虽为先王之旧典,然经孔子之述,则有返本开新之意义。夫子既没,门人纂辑夫子之言而为《论语》。

“孔子者,中华文化之中心也”(柳诒征先生语),《论语》者,夫子之行迹也。班固做《汉书·艺文志》把先秦到汉代的哲理之学划分为“六艺略”和“诸子略”,并且认为诸子乃是“六经之支与流裔”,班氏把《论语》归于《六艺略》,而并不归诸《诸子略》,可见《论语》早就被视为经书,而非普通的子书。

中国文化至孔子而有一次全面的总结和宏阔的开拓,可以说,六艺乃古经,《论语》乃是新经,大概相当于耶教之《新约》与《旧约》。然而,《论语》与六艺乃是一脉相承,“内部突破”,非如《新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旧约》之背反。东汉经学家赵岐说:“《论语》者,五经之錧辖,六艺之喉衿也。”

清末民初学者唐晏在《两汉三国学案》中对《论语》评价曰:“《论语》之为经,乃群经之锁钥,百代之权衡也。”总之,《论语》在中国学术文化中的地位是任何其他书籍都无法替代的。《论语》实际上是进入我们民族文化灵魂深处的大门。

然而,在经典教育中断近百年之后,不仅仅我们的价值观念已经西化,甚至连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已经西方化了。不容否认,现代人对于经典的隔膜很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重新发现《论语》,如何重新拾起这份被遗忘的精神财富呢?这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尊重经典的特性,找到合理的阅读态度和理解方式。

现代学者说《论语》中包括哲学、教育学、政治学、美学等等。其实这种评价已经是用西方学术分科的视角来割裂地理解《论语》了。《论语》作为群经之锁钥,当然会包罗万象,但是要知道其根本宗旨,这样才能执一御繁。从根本上说,儒学乃是一门“生命的学问”,其他的层面必须以此为根据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

《论语》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洋洋近两万言,必须用一个“学”字来压阵,因为唯独这个“学”能将儒家那流动不息的智慧和活生生的生命气象和盘托出。“学”乃是《论语》的核心观念。

孔子自己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评价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只用“好学”两字。然而,此“学”具体含义到底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要言之,此学即一种生命自我改造、自我提升的活动。梁漱溟先生概之为“生命向上”,盖为此也。

多数学者认为《论语》之核心思想乃是“仁”,此与本文主张并不矛盾。《论语》要义若静态的说即是“仁”,若动态的说即是“学”。此“学”之内涵,可以通过相通的两点而把握。前人称儒学为“为己之学”与“成人之道”。《论语》载: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此所谓“成人”,非现代生理学意义上的成年人,而是指道德修养和生命价值意义上的“成为一个人”。人与其他存在物不同,其他存在物乃是一定在,“它永远都是其自身”。

然而,人的生命则是一种有待于去完成的存在。孔子所谓成人,乃是说人必须选择一种文化的教养,充分实现其内在的德性,这样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中庸》说“仁者,人也”,此人亦非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人所以为人之理。唯独学以至仁,才能成为究竟意义上的人。此儒家对于人的基本看法。此“成为一个人”,是把人放到一个族类之中来说,落实到每一个个体就是“成为你自己”。

拒绝于丹的鸡汤,怎样真正读懂《论语》?(转载) 

大图模成为一个人,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人实现其内在价值的本真需要。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所赞赏的当然是“为己”而学的古人,此所谓“为己”不是为了自己之私利,而是为了实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辜负作为一个人的生命际遇。

“为己”当然与为人不矛盾,不唯独不矛盾,实际上只有在儒家“为己之学”的意义上,为人才有了真正的道德意义和内在根据。这是儒学的根本所在,其他的义理层次皆需以此为根基。

作为生命的学问,其于西方哲学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讲哲理,乃能用抽象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思想构建一个观念的世界,人于此观念的世界之中能够对人生社会宇宙之万象有所有理解和把握。因此西方之哲理重二元认知、理性思辨,批评性的思维方式使得西方哲学史成为思想巨人的角斗场,其历史的发展表现为一个哲学理论体系推翻另一个哲学理论的体系。

说《论语》的根本是生命的学问,乃是说那是圣人是用其真实的生命来诠释的道理。圣人修身立德,建功立业,恒以修己安人为心,并没有一种专门的理论探索的兴趣。然而,其学思并进,学以立己,教以立人,其言行载诸简帛,自然形成一哲理的系统。但是圣贤所教之真谛,必须进入其道德人格的血脉才能得到真正内在的了解。

否则,只能是隔靴搔痒而已。借用庄子的一句话说:“有真人,然后有真知”,唯独本于其性情之真,有真正的道德生命的挺立,才能有真正的智慧和哲理。孟子说:“前圣后圣,其揆一也。”陆象山说,四海之内“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即是此意。所以,儒家的思想乃是一种文化生命之脉络的前后呼应,而非思想体系之间的角斗。

曾几何时,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评性阅读成为我们无可置疑的阅读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道理上来说,当然无可置疑,因为读书当然是要吸收其最好的营养。甚至说,这种态度对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来说,以之阅读大部分书籍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绝不适合用来阅读经典。

反思一下,这种态度是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俯视经典的位置,预设自己的思想认识高于经典,且把自己的观念作为判断“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既然如此,那人是没有读经的必要了。要言之,这种观念乃是特殊历史时代的产物,要是持之以为长久的读经标准,那就误人太深了。是把民族的高深智慧降低到普通大众认识水平之下,那样永远不要指望民族文化的原动力会重新焕发生机。

综合前人的观点,我们觉得现在阅读《论语》应该有这样的态度和方法:第一,求同情之理解;第二,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第三,尊重注疏,切己领会,观照现实。

恰是在反传统思潮高歌猛进的民国年代,无论陈寅恪为冯友兰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写的审查报告,还是钱穆先生《国史大纲》写的序言,都强调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求“同情之理解”。对于《论语》这部经典而言,求“同情之理解”也是必要的阅读态度。所谓同情,即以情相感通。

《论语》乃是孔子及其弟子以真实道德生命诠释的学问,非是理论架构和逻辑推理的大块文章。唯独从情感上先有一种谦恭,甚至说是敬畏的态度来读,才可能有生命境界上的感应,才能登堂入室,早其奥义。莫说是以批评的态度来阅读,若仅仅将《论语》作为无关乎自己生命的资料来翻阅,亦很难“得其门而入”。


拒绝于丹的鸡汤,怎样真正读懂《论语》?(转载) 

大图模式


 本人感悟:

读完此文,心有感焉。当下世人都在谈《论语》,好多家长让小孩子背《论语》 ,却就是忽略了《论语》作为千年经典的真谛。此文也深刻地提示了这一点,而这也正是本人近年来努力钻研与探求的。今天看到此文,马上想到自己即将出版的《论语要解》(山西人民出版社),特转载于此,欲于世人有所启悟。

本人的《论语要解》是对《论语》全部内容的精要解读,全书35万字,从儒释道三学的角度,深刻地剖析了孔子的仁德思想、为人治世及具体成仁为圣之修炼方式,打通了三学的界隔,融汇了三学的要核,做到了一通百通,一了百了,精炼而不繁,晓畅明达,实是析读《论语》,认识圣人,通达中华历史精髓之必备之书也。

            此书非现行市面上对《论语》一般性的注释,也是本人继《孔孟之道》(丛书)、《道德经解读》《楞严经注释析读》《心坛智慧》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鉴于出版印刷等原因,现特发起预购和助印活动,欢迎各位有缘者积极参加。该书定价为60元,每本按50元预购。助印者姓名将在书后记录,并可获得相关数量的赠书。请有缘者按照自己的所需,将款通过微信或红包发送给本次活动的联系人,并注明需要的数量、联系地址与电话,以便到时寄送有本人签名、钤印的新书。             


 联系人:

       爱人生:微信:wxid_8uohbbpfvnzt22   手机:13934206928

       清 欢       微信:wxid_tmpyqjccht8e21   手机:13935197272

      史新云     微信:智慧佳人生         手机:15034083844

      方 圆       微信:lv18735109588       手机: 18735109588

      本 来       微信:caishumei19693      手机:13513519693

 

                                                                               太原梧桐国学书院

                                                                               太原明生国学讲堂

 

 

                                                                                 2019年11月30日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Wdnyia2ibMOI9DoP0Fbx6fiaibJ6ic3BnKMa1TchycyPNhQez5LpX2SsPRe6utlSicfuic3mlc6V1tdqGDrY4dZhJnID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孟子吟
后一篇:墨子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