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赵明生道德经文化 |
分类: 随笔 |
《道德经》——多维之道,贵言之道
《道德经》在15、16两章讲述了进入虚空高层次定态,发现了宇宙自然之本质后,老子紧接着对自然之规律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这便是后面章节的内容。第17、18两章讲述了宇宙万物之规律大致在四个方面的表现,其实也就是揭示了天、地、人三界万物的特征与规律。
且看第17章,原文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四个层面有着高低的不同,分别讲述了天道、入定的程度、生命、社会四个层面的表态。具体而言,天道:最高位的是虚空,特征是不知有之,无形无态,看不到。如眼前的虚空世界,它时时处处都有道在的;再次是它亲近万物,赞誉万物。如天朗气清的天空,五欲丰登之大地;再次是发怒,令人畏惧,如电闪雷鸣;再次是欺辱、痛斥,如地震水灾等。入定:至最高时不知身处何地,无处在,无处不在,如佛之境界;其次是用慈悲之心亲近关爱万物,如菩萨境界;再次是怒目,用各种办法护法卫道,如罗汉层次;再次是惩罚万物,如经常和我们纠缠、让我们还债的神鬼等。
生命:仁者,时时就在我们周围,我们却不知道他们的存在;其次是君子,经常做善事,我们也夸赞他们。再次是好人,有原则,讲究规矩、法度,时时令人敬畏。最后是凡人,有七情六欲,经常从自我出发,时时在谴责抱怨他人。
社会:最好的统治者是安民以治,顺其自然,百姓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是好的统治者,明君子类,人们都喜欢他们,称赞他们;再次是通过法律来管理天下者,人们都害怕他们;最下一等的是残暴的统治者,时时惩罚百姓,百姓也无情地指责痛恨他们。
这四者的共同特征是,因为信足与不足而有区别。这个信其实也就是生命之心性。如果能把心放平,始终保留一种无欲无私之性,就不会随意发号令,支使他人,或到处表述自己的什么。这样事情才会成功。老子讲述的主要意思是天地万物都有其规律,我们不需多言什么,解释什么,只按照它们的规律行事即可。
第18章,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此章也不是只言社会,而是借社会之事来言天地人三界之道。
具体是:“大道废,有仁义”,说的是天地之道,仁义是天地的代表,是天地之道的转换表现。“智慧出,有大伪”,说的是个体生命,人本身的慧光是纯明的、无私的,而低一等的智一出,便有了自私、狡诈、谋权等,即贪嗔痴一出现,本心就不纯真,就有了虚假。“六亲不和,有孝慈”,这是指家庭,孝慈是达到六亲和睦的条件。“国家昏乱,有忠臣”说的是国家有了忠臣,才会不昏乱。这四句可以颠倒着来理解,这就是道家所言之理。这四个层次,其实和上一章的四个境界是相对应的,不是老子随意言说。而且它们都分别代表着不同层次的不同生命、不同事物、不同特征。这两章共有四个方面,它们就如四个各自独立的个体,里面又有属于自己的天地领域,按照自己的特征在相互往返运转。最后,它们又全归属于一个整体道体中,按照最大的道性在运转变化。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虚无是至高的,无形无态的往往是事物之根本。
二,责罚的行为和语言则是最低的,故我们不能随意批评指责他人与事物。特别是对经典及圣贤们的指责与批评,无论是道德、知识或是智慧与见闻,我们都没有资格对他们说三道四的。
三,平平常常便是大道,心态尽量不要有起伏变化,特别是不能有抱怨等不良情绪思维产生。
四,仁义虽然低于大道,但它也是达到大道之必须途径,正如孝慈是求得亲六和睦之必然一样。不要认为道家高于儒家,老子高于孔子,这种认识都是大不敬,也是片面错误的。
五,事物是统一的,爱憎、忠邪等也是统一的,区别二者的方法唯有看其发心如何。如果发心是好的,则可以骂怒、惩罚,否则,便不能。它们的因不一样,果也就不同,我们不要给自己造不良之业。否则,越学经典,命运越不好,越拜佛越是有灾难。由是,我们读书,要多读经典,多与圣贤亲近,而不是要分辨谁高谁低,彰显我们自己。
六,要重新看待历史上所谓的忠诚邪恶、正义和非正义,它们也往往是统一的,并非如教科书上所言的那么截然分明,大忠有时也是大奸,大奸常常就是大忠。如果不了解历史,那就少言、不语。有时连怀疑者不要,只一心一意去读他们的书,去和圣贤们感应,才是最好的学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