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要解》发凡(代序)

标签:
赵明生文化论语要解 |
分类: 随笔 |

《论语》是春秋时期,儒学创造人孔子的一部言论集,是孔子离世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们集体编撰而成,时间约在战国初期。全书共分20篇,凡492章,15900字。此书为儒家经典,居“四书五经”之首,是研究孔子其人其学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
据载,古代的《论语》有三种,即《鲁论》20篇、《齐论》22篇。传说孝景帝时,鲁恭王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忽然听到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从墙壁里发现了《尚书》《礼》《孝经》等书,其中得《古文论语》一部。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为根据,参考《齐论》与《古文论语》进行考证修订,改编成《张侯论》,并为官府列为官学。东汉时期,郑玄又以《张侯论》为本,参考《古文论语》和《齐论》再加以改订,成为今本《论语》。《古文论语》和《齐论》到汉魏之间,都已逐渐失传。今本《论语》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实际意义。
孔子宣讲仁德一生,处处以平常的姿态表现天地真义,以艺术的手法演绎百般人生,无论其如何言说,处处不离“一以贯之”之中华心法至要,弟子们编撰《论语》亦精心构思,少有杂错。故而《论语》20篇,每篇都条理井然,首尾呼应,脉络一贯,实为天人相合妙得。全书采用语录体,章节简短,每事一段。孔子循循善诱,教诲弟子,或言简意赅,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语言生动活泼、含蓄隽永、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有不少语句已成为千年流传之成语或格言。
《论语》问世二千多年来,有关它的训诂注疏,历汉、唐、宋、明、清诸代,已有详实考据;至若极言性命心性的微言,自北宋五大儒兴起,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各类有关《论语》之注释或解读浩如烟海,不可胜数。现在世间流传较为权威的注解本有汉郑玄的《论语注》、魏何晏的《论语集解》、梁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宋邢昺(bng)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杨树达的《论语疏证》及今人钱穆的《论语新解》、南怀谨的《论语别裁》等,大都内容详实,考据繁密,各有所长,均为解读《论语》之有价值版本。
《论语》到底说了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也是必须明确的问题。它关系到中华文明的主体内容及历史发展,影响着千千万万生命的成长。《论语》内容广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礼仪、经济、军事、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等,反映了孔儒思想体系最基本的精要,这个体系的核心是“仁”,实施“仁”的手段和途径是“礼”。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承述了古圣先贤有关天道、天人合一之智慧,讲述了治国理政之道德教化方法和管理思想,宣讲了仁义礼智信等诸项要意,开创了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之教育先河,有人伦事理、行为处事之原则及方法,还有修身养性、求学交友、识人论事、孝悌忠诚、为君子、做圣贤之原则,更有成仁为圣、明心见性、与天地万物相合之至要修习功法。它是治国理政之指导,修齐治平之路标,同时也是整个人类,不分阶级政党,不论地域人种,不管年龄性别,都可拿来应用之思想与行动指南。
《论语》在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状态和民族性格的铸造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至深。在汉代已被视为辅翼《五经》的传或记,汉文帝时列于学官,东汉时被尊为经,从此,《论语》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言行是非的标准,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

司马迁有言:“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民国李柄南先生曾言:“《论语》记至圣先师言语之书,自古为学者所必读。至圣孔子,谈学论道,答弟子时人之问,所言皆至理。语及诗书易礼春秋,凡所指点,皆扼一经之要。故欲读圣贤书,求真实理者,当自读《论语》始。”吾辈实以为然。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孔儒一学的真谛也多被误用与篡改。如看重治国实用之汉儒,尚理空谈之宋儒,关注考证注疏之支离清儒等,更有清末民初及上世纪后期对孔儒的大力批判与否定,让最原始的孔儒之精髓受到了许多曲解,淡化了孔儒之丰富内涵,有时甚至委曲了其至高教义,以至沦落为人见人恶的封建遗物而差点被丢弃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好在苍天有眼,正道再回,今天重振民族文化,孔儒之学再次以崭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走入千家万户,孔子那无比伟岸的形象再次成为整个中华文明的主角。孔子是打不倒,批不臭的。因为圣人心存仁德,言行符合大道正义。有苍天护佑,其奈孔何?
在大力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下,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今人对《论语》的解读出现了诸多曲误,个别地方不免拘于一字之词,片语浅意,忽于大义精要,不能使其要义通透无碍,近而影响了全书圆融成一、贯通上下之整体构架,更难解透孔儒其学之无上精妙。特别是因宗教、政治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导致了儒与佛、道两学内在上的诸多隔离,使得常言的中华儒释道三学文化主体难以相融于一,多年来一直和佛道两学间隔而行,实为无限憾事。作为一内容博大、体例完备之浩瀚文化,岂能如此孤单?正孔门之精要,归儒学之核心,便成为本书之的。
如要准确了解中华几千年历史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必先知晓孔孟原儒之学,特别是须精细研究孔子学术思想的整个体系,并参照佛道两学之本质,打通三学之间隔,才能触类旁通,将天地、万物、社会、现实、生命相互融和为一,参透孔儒之微言大义。本书便依此为核心目的,进行了较为简要的探究、解读,提出了诸多与传统不一的看法。此举并非否定有关大家的解读,而是在诸前贤大量考据的基础之上,再开一扇窗口,增添一条途径,全方位了知孔子其人其学到底圣在何处,由何而圣。所以,文中省去了大量的考据,直接提出作者的看法,同时也尽量保存各大家的认识,以使读者能在对比中有所选择。这也是尊重孔圣,尊重他人与历史。

之所以定书名为《论语要解》,实是依从了本书的一大特征,著作中有好多观点属于自己的心得感悟,是集自己三十多年的教学与研究所成,精心修习佛道两学几十载心得所致,更是直指孔儒心性,用精炼的语言阐述了每篇每章所蕴含的微言要义,故而名为“要解”,以正历来对《论语》及孔子的某些误读与曲解。也许对某些章节的要义之解个别读者不能接受,这也正常,孔子之学本来就博大精深,凡生仅为一教书匠夫,肯定距圣人之心相距甚远,只待以后继续努力而为。宋代大儒张横渠先生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小生只愿能为天地之心的确立添加一份微弱意念,为生民能清晰一丝正道之命理便足矣。
本著作在写作过程中遵循了如下原则,一,紧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注重从天地正道和生命的本质特征角度进行解读,而不局限于简单的人情事理、社会现实等狭隘层面。二,将儒释道三学贯通,相互应证,破除陈腐迷信,使三学精髓融为一体,恢复中华文化之本来,亦易为大众理解。三,对于各家不同注解,为节省篇幅,精讲大义,简述理由。四,本著作所用引文较多,主要以中华诸名典、名家为主,旨在证明孔儒之正确与影响,且佑证孔学之本,而非故意掉书袋。五是对于个别偏僻字的读音尽量给予注释,以服务于初学者。
在本文的写作中,参考了古诸家之证解和蕅益大师、李炳南老先生、钱穆老师及缠鹰等诸博友之见解,在此一并致以真诚的谢意!
如是发凡,亦为序。
注:此文为近日完成的《论语要解》(60万字)一书之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