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调经论讲座(前部分)

标签:
黄帝内经国学讲座赵明生 |
分类: 小札 |

今天主要讲《调经论》的一部分。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遂,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的用泻法,不足的用补法。但怎样是有余,怎样是不足呢?
岐伯回答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你要问的是哪一种呢?
黄帝说:我希望你能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说:神有有余,有不足;气有有余,有不足;血有有余,有不足;形有有余,有不足;志有有余,有不足。这些共计十种,它们的气各不相同。
黄帝说: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而发生百病。但百病的发生,都有虚实的不同。现在先生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病属不足的也有五种,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说:五种有余不足,都是生于五脏。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由五脏所藏之神、气、血、肉、志,组成了人的形体。但必须保持志意通达,内与骨髓联系,始能使身形与五脏成为一个整体。五脏相互联系的道路都是经脉,通过经脉以运行血气,人若血气不和,就会变化而发生各种疾病。所以诊断和治疗均以经脉为依据。


一,形、气、血、志、神五者都有不足与多余。此为阴阳失衡之病态。
二,均需遵循多者泄之,不足者补之的原则进行调治。
三,用针灸即可治愈。
四,泄逆时针,补顺时针。轻者在皮肉间,重者在脏腑。但都应找到相应的脏腑与穴位。如果找不到,就用模糊法。在病灶处反复敲击或按摩。
五,一个完整的人体,其实是由三部分组成:肉体、经络体、灵体。三者合一,最根本的是灵体。它就是我们的本心、真心。肉体短暂而能力最小,经络体可以随时变化,能力强大。灵体最为永恒,不变不化,但无形无态,难为我们认知。
六,只有大爱,才无阴阳。不分阴阳的真体,才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可以驱赶走任何邪气病气。当然,也不会有什么病了,至于在人世的缘份已尽,需走则走,那是另一码事。
补者:顺经脉、慢进针、呼气进针,吸气出针,提少插多,左转动,出针后速按针孔;
泄者:逆经脉、快进针、吸气时进针,提多插少、右转动,呼气时出针、出针后摇大针孔就为泻。
推拿注意规则:
最好再按照子午流注的规律进行。
最后,还需记住一点:意到气到,能量到。医患一定要真诚配合。心心相印,能量巨大。医者需好好进行自我修炼。否则,只有技能,没有能量,效果也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