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太原——国学系列讲座第92场《道德经》讲座总结

标签:
道德经讲座文化赵明生 |
分类: 随笔 |
【原文】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危险的。只有预先防范,谨慎地避免,才不会有病患。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是因为他们严于律己,时时鞭策自己不要出毛病,所以不会发生毛病。
【解读】
这一章其实是根据上一章所讲天下人不理解真正的大道而言的。老子点明了大道之所以不能在世上推行的原因是因为自以为是而导致的“不知知”。而相反的圣人却“知知”,所以圣人无病。
中国自古便有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说。这是在对人性十分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非常高深的认识,也是世人最容易犯的一个思想境界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态度问题。
什么叫“自知”?就是“知自”,即知道自己。即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何处去,对这一生命终极真理能够全面透彻地了知,知道自己所有的本质特征、爱好喜乐、过去如何、现在怎样、未来又会如何等等。这个“自己”并非指长得如何、身高多少、性格喜好等内容,而是更深层次的那个真我、大我、永恒的我,也就是看不到的那个本我,这才是真正的自己。我们平常出现的这个肉体的我,是一时的、假的、不真实的,随时在变换。而要想认识那个真我,非得去掉种种杂念,放下外在的一切,不执着,不贪婪,然后进入一种特别的时空隧道,即深入冥冥之境界,恍惚之态才可以。
不去修行,便不会有自明,不自明,难自知,不自知就无法认清事物的本相,就会落入所见之物境而被万物所迷,深陷无边无际的树木丛中而失去前进的方向,就难以知道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便不会去努力无私地服务他人,成就自己。这样的生命,是不会放下名利,从五光十色的现实中超然脱出,而去精心修养自身的品格的。所以,无知的他会自大狂放,傲慢无礼,固执愚笨,求财富,玩心机,苛责待人,无情弄物。让他如水一般滋润万物,无私奉献,他不会听从;告诉他眼前之所求都是不实的,人生的意义本不在此,物质的东西不能让心性满足,他也不会相信,更不会主动放弃已得到的利益而坦然面对各种打击与失败。
不明导致无知,无知便会无畏,无畏便自然肆意妄为,就会有病。老子的推理是非常符合生命之本质特征的。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圣人也是凡人修行而来的,佛也是人修炼成的。既然如此,圣人可能也有不十分完美的地方,同样也需要不断地修养,从言行到外貌,从能力到才学,从品格到精神,从对待他人,到容纳万物,以至于整个天下自然。圣人也得一步步前行,而不能一步到位;即便是立地成了佛,也还得继续保养住那颗难得的佛心,还得去教化难明的众多世人,最后达到“不病”的完美圣状。相对而言,我们凡人所需做的更多更多。
所以,老子说,圣人“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成就 一位圣人很难,纵观天地之间,各民族之中,被后代称为圣人的真没几位,这既需自身的努力,也需民众的支持,社会的保护。所以,我们应该对他们加倍地珍惜。
圣人成就的标准是什么?虽然他们表现各异,但重要的两点是必须的,一是自身主要方面的完美无缺,二是兼济天下众生万物。所以,有人说老子是出世的,孔子是入世的,释迦是出世的,基督是入世的。其实,真正的圣人都必须入世救民,出世仅是他们入世的准备阶段。否则,他可能只是一神人或至人,也就是罗汉那一级别的大神。圣人就是圣洁无私,高大正直,言行举止与众一样,却远远超越众生,脱离世尘。看似普通如石,实则金光灿烂。
正如老子在上一章里所说的“被褐而怀玉”。如果说与众人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众人昭昭,我独闷闷。”人说,老子西出函谷关后,不知所踪,估计是去过悠然的隐居生活去了。这可能是真的,因为他已完成了传道之伟大使命,又看不惯世道的无常与粗俗;但也可能又转世为另一位特别生命,再次以一种平凡谦和的面目出现于某一时空点上,继续为世人传道授业解惑。
世人怀念老子,也为老子的神奇离去而惋惜,如果再多给世人解释一下有关大道之理,那该有多好呀?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压,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民众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权,就会用大的威力发生暴动。不要侵犯民众的生活,不要压迫民众的生计。只有不压迫民众,才不会被民众背弃讨伐。所以高明的治理者有自己的主张,却不自以为是;维护自己的尊严,但不妄自尊大。所以要舍弃自见自贵,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这一章主要意思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老子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统治势力一旦把百姓压迫到一定程度,百姓自然就会起来反抗。所以,千万不要任意凭借已有的权势而对百姓进行这样那样的剥削;不要妄自尊大,以天下为己有,可以随意胡为,要有自知之明,自爱之行;否则,必将自取灭亡。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人民是天地的儿女,一旦惹怒了上苍,必须将这些帝王给予无情的报复。如荒淫残暴的商纣王,之所以有恶胆去调戏女娲娘娘,是因为他早就把天下、国家和人民看得非常低下,而把自己抬到一个至高的地位,才会放纵恣肆,无所顾忌的。慈禧老太对自己的国民从来没有一丝的怜惜,爱自己胜过爱天下,面对沸腾的民怨,自信十足,吾大清王朝有几十万新装备好的、训练有素的新军,可保万世无忧。没想到武昌一声枪响,二百多年的王朝一夜间倒下而无一人出面去救助。“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就是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就显示出对等的报应。
如果大秦法律不要制定的那么严酷,给老百姓一条活下去的路,陈胜、吴广就不可能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如果元朝不要把朱重九赖以活命的寺院给折腾得不能维持下去了,这位可怜的和尚便不会加入起义大军,最后把千万元兵赶入大漠;如果大明皇帝下令撤销驿站时,想一想普通人员的生存之计,不要让李自成从驿站下岗,几年后,他就不会把崇祯逼死于煤山。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人人都有一条命,百姓的草命和帝王的金命好似不同,但当一方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时候,草命便和金命一样的价格了。无数的草命会相互联合起来,其势威力无比,岂是你一个金命所能抵抗得了的?虽然,之中好多农民起义也被朝廷镇压下去了,但如果你真的不给他们一线活路,你镇压了此处,会有另一处的草命再次起来与你对抗。如此几个回合的折腾,最终命丧黄泉的还是处于高位的帝王,这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
“夫唯不压,是以不厌。”帝王又称其为天子,所谓天子者,即上天的儿子,它是上天派出代理人间事务的全权代表,同时也让万民监督他的一言一行,如有错误,马上提出警告,若不肯改过,待其无可救药之时,便让万民将其灭掉。这便是天地与人世的轮回,也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种解读。所以,凡起义者都要打出替天行道之义旗,都要四处宣讲帝王不仁不义不道,不善待万民,现在吾行正义,讨罪吊民,列数君王的种种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罪,而辗转南北,起兵替天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