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太原——国学系列讲座第83场《道德经》部分总结分享

标签:
国学赵明生 |
分类: 随笔 |
书香太原系列活动——迎泽区图书馆国学公益系列讲座第83场《道德经》部分总结分享
2017年 3月4日下午3:00时整,迎泽区图书馆六楼道德讲堂由赵明生老师带来的《道德经》讲座准时开讲。又是时逢惊蛰
节气,惊蛰一到,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也是万物采集天地之阳气的最好契机,天地间的一团蓬勃之气升起,万物也就开始生发成长……人类自古以来就有踏青之说,这与天地之气分不开,建议大家多户外活动,沐浴阳光,吸收天地能量,对身心非常有益。
第五十三章《善抱大道》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释意】
善于建树的人一旦有所建树就不可拔除,善于抱持的人一旦有所抱持就不会脱掉。假如子子孙孙都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贯彻付诸到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贯彻付诸到一家,他的德就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贯彻付诸到一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贯彻付诸到一国,他的德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贯彻付诸到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他人,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自己的国家察看观照别的国家,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突出了“修”和“观”的意义。修指的是修身,这是一切事业的根本。只有身修好了,才可以把这种德扩展到一家、一乡、一国,乃至整个天下。观就是观察推测的意思。天下所有事物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从己身可以推知他身,从己家可以推知他家。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建”意为国家建立法律之意。“善建者”指的是善于立法的人。“不拔”意为动摇,拔不开脚步,也就是受法之禁锢不得自由的意思,老子提倡自然无为,反对任何对人禁锢的社会形式。“抱”意指聚拢;“善抱者”指的是善于聚拢徒众的人,在老子活动的时代,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是第一个“善抱者”,老子不赞成聚众讲学的做法,所以一生没有收徒。“不脱”意为脱离不开自身,也就是不得自由的意思。我们都知道,儒家十分重视家族的延续,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并把子孙对祖先的祭祀看作重大的事情。老子对儒家的做法不赞同,他提倡自然无为,认为子孙对祖先的祭祀是一种搅扰,也是一种破坏安宁的行为。在本章中,老子批判了以法治国和“礼乐教化”治国的社会观。在老子看来,这些都是有为之治,都与自然无为的理念格格不入。老子通过批判这两种有为思想,进而提出自然无为的理念,主张用无为的道去修身、齐家、睦邻、治国、平天下。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修”意味着修炼,即使德成为个人修身、齐家、睦邻、治国、平天下的自觉规范。“之”即到的意思。“余”意指富余。“长”即久远的意思。“丰”即五谷丰登,上古社会是农业社会,社会经济状况好与坏,主要看农业的收成。在这句话里,老子主要讲如何用德来修身、齐家、睦邻、治国、平天下。老子在这里描绘了一幅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的画面,在这幅图画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都是和谐融洽的。所以,老子总结出一个结论:以自然无谓的理念修身,那么每个人都会变得纯真,这就消除了人心的险诈;以自然无谓的理念齐家,那么家庭也会变得富裕起来;以自然无谓的理念与乡邻相处,那么乡邻之间也能亲密和谐;以自然无为的理念治理国家,那么国家也能兴旺发达起来;以自然无为的理念治理天下,那么天下百姓都会获得自由。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在这段话中,老子讲了检验修身、齐家、睦邻治国平天下是否合乎自然无为之德的方法。老子认为:以修之身作为检验身的标准,以修之家作为检验家的标准。以修之乡作为检验乡的标准,以修之国作为检验国的标准,以修之天下作为检验天下的标准。这样,统治就会长久,天下就会安定。
第五十四章《行于大道》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释意】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其实大道十分平坦,可是有的人偏要舍弃大道而喜欢寻觅邪径走小路。朝政已经腐败至极,农田已荒芜,仓库都已十分空虚,而人君仍穿着华丽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侵吞了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盗魁贼首啊!其所作所为是多么无道啊!
【解读】
本章中,老子重点从反面论述了“道”,即从与大道相违背的小径的角度反衬出大道的重要性。老子指出,那些君王放着平坦的大道不走,反而喜欢走邪径。联系老子的政治主张,可以知道指的便是采用清静无为的方式治理国家,不去颁布过多的政令,不去发动无为的战争,尽量不去骚扰人民。同时,统治者本人也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欲望,不给人民增加过多的负担。如此,必然使国家昌盛,人民安家乐业。而所谓走上邪径,则是统治者违背治理国家的大道,穿着漂亮的衣服来显示自己的尊贵,佩戴着锋利的宝剑以夸耀自己的强悍,饱餐美味佳肴,占有富余的财货而不去接济他人,像个强盗头子那样。总之,就是不知道体恤人民,一味放纵自己的欲望。走邪路的结果必然是朝廷腐败不堪,百姓的天地一片荒芜,国家的仓库空虚。这里,老子的话实际上并未说尽。其隐含的意思是:既然朝廷腐败不堪,百姓的田地荒芜,国家的仓库空虚,那么统治者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显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事实摆在那里,也无需老子进一步点破了。这里,老子正式通过统治者走在大道和小径上的对比,来论述道的重要性。而事实上,统治者仅仅是老子举出的一个例子罢了。大道与小径的差别,其实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可以说,不止是治理国家,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存在走大道还是小径的差别;不止是统治者,任何人都面临着对大道和小径的选择问题。
在《道德经》中,老子反复告诫人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遵循道,也即要走在平坦的大道上。其具体表现便是清静无为,克制自己的私欲,贵柔守雌,居下不争,做事顺应事物的本性和规律,不强行妄为。更具体说,遵循国家法令和世俗道德,不过奢侈的生活,诚实守信,孝亲仁爱等等。如此,便是走在大道上。而相反,过分放纵自己的欲望,对财富、名声过分贪婪,恃强凌弱,使用伎巧追逐名利,违背道德,违法犯罪,舍本逐末,等等,则是走在邪径上。而看一下我们的现实,可以说,有几个人说走在大道上呢?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或多或少地偏离了大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虽然大道平坦易行,只要默默地走下去便可以到达目的地,但人们总觉得平淡无奇、不刺激,没有激情,于是偏喜欢刺激、冒险、另辟蹊径,自以为能比别人更快地到达目的地。其具体的表现便是世界上的人都喜欢耍小聪明,凡事投机取巧走捷径。而其结果重则给自己带来大祸,轻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正如老子说,大道是多么的平坦啊,为何偏偏要去走那些前途未卜、崎岖不平的小径和邪径呢?仔细想想,老子所说的“假如我稍微有些认识,就会在大道上行走,并且小心谨慎,只怕走上邪道”,并非是他故意夸张,对于看透了道的他来说,这应该是肺腑之言了!“德不配位”说得也是这个理呀。好好珍惜万物,懂得惜福积福积德,知足,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师生互动环节:
学员:生活中如何积德积福?
老师: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盲目购物,物品闲置不用,是损自己的福;不要浪费食物,此生糟蹋了的食物,影响下世的转生;用节省下的财物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施舍,舍得付出才会有意外的收获。
学员:条件好了不是应该好好享受么,要不那多没面子呀?
老师:德不够才会用假面子来承,你看人家莫言、薄**,不管社会地位如何,穿戴也没有多大变化。抛掉虚荣心,没有必要用华丽的外表来装点自己,将心定住,好好修德,什么都会拥有,安贫乐道的高人大有人在。
学员:如何带动家人一起来听课学习做公益修道?
老师:把自己认同的事一如既往地做下去,一视同仁地对待双方家庭,该付出时付出,不强求,不抱怨,不指责,通过人、事慢慢影响他人,终有铁树开花的一日,即便不会等到那一天,你做的事也会福泽家人,有些时候也许要等到生命快要终了才会觉醒。
学员:现在网上传言说准备迁都,老师怎么看?
老师:首先这个事件的真伪无从考证,也许是专家们的一些个人建议;再者,迁都比建都更难、更可怕,要谨慎选择,影响很大,也是国家的大转折点。如同我们的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会决定我们一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