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之道

标签:
文化赵明生庄子庖丁解牛道 |
分类: 随笔 |

那么,庄子是如何“解牛”的呢?
首先是要用较长的时间,对所解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其结构特征。从“所见无非牛者”到“未尝见全牛”,这是一个非常漫长而艰难的认知过程,目的是要详细地了解牛内部的结构组织,知晓有关组织的位置、特性、相互组成、前因后果等等。
下来讲大致做法:“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天理”即事物天然的结构规律;“大郤”原指筋脉经络相连之处,在此特指虚性事物的结合之位;“大窾” 原指筋骨结合的地方,暗示实性事物的空隙处;“固然”,指事物内部本来的组织结构。
具体纲领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即用生命中本有的那份心魂、神觉来感知事物,成为解牛过程中的具体指导,而不能用肉眼去观看,作为实施的标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庄子强调的是生命本身具有的那种神秘而高超的本领,用的是内求法,以心感应外物,以神导引感知,而不能以手脚目视外求为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如何利用外物的问题。庄子注重内心的神志,但也绝不排除外物相助,手中这把解牛的刀便是处物的代表。从全文来看,庄子对手中的这把解剖事物之“刀”的特性是非常了解的,也是倍加爱护珍惜的。他不割,不折,只是游刃其余,故而才有“臣之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之器。
最后讲对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任何事物都有其最为关键所在,它是事物的核心,也是解决问题之根本。庄子的方法是精神上给予特别的重视,目光上特别的关注,行为上特别的谨慎,从每一个细微处入手,慢慢而行,步步而进,直至事物全部解剖为止。从内部到外在,从目光到手脚,从细微到整体,解牛之精细精妙,可谓是调动了生命的全部本能。
当具有了如此神奇高超的解剖之术后,再去解牛,其表现是“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具体来说就是全身动员,各依所位,各有所施,切中要核,大胆下入,上下有序,松弛合度,前后循理,快慢有节,进退适致。照此一来,原本粗野、低俗、费力的解牛一活,成为了一门高超而优雅的艺术之作,让人倍感享受,喜悦无比。
所以,庄子的解牛之技赢得了文惠君的高度称赞:“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到底文惠君听懂了庄子的什么养生之道?
简单述之,是为: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观察,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了如指掌,脸有成竹后,再借助必需的外力,依照事物本身之规律,心神和四肢并用,内外结合去解决。到了最为幽深玄妙之处,则需调动先天之心志,聚精会神,百思而行,抓住核心,万事顿释。不可粗莽轻率,不可强硬而为,不可违背天理,也不可为事物的外相所惑。
文惠君更清楚地知道,它其实就是修道养性之法呀。浪漫无羁之庄子更是心中有谱,若空口言道,凡生岂能明白?故借此来喻,告诉我们,其实,所谓大道也并非那么深奥难寻呀!
需明白的是,此文的前面还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话,好多人却把它忽略了。这段话里,庄子还提出了几个问题:一是生命有限,知识无限,我们的肉体永远也超越不了无限的时间,所以,必须修道,换取精神的永恒存在;二是修道必须先有德,修德必须记住两点,不占名,不近刑。“名”主要指事物的外相之名和名之外在,比如名称、名义、名利、名誉等,要透过问题看本质,放弃眼前所见所附,用心了知眼睛看不到的更主要的问题所在,修心养神便成为修道之必然;“刑”是指无情之法和强行之为,万事均不可强行,不可冷酷,不可杀戮,要以柔克刚,以理服人,以法解物。三是要“以缘督为经”,即以道为核心,德为根本,以理为程序,以情为手段去解剖万物,把握天下,如此,方可长寿身体,愉悦心灵,保养本性,与自然合道。
那么,庄子为何要以解牛为例,而不举马、狗、猪等呢?因为人性与动物之性最为相近,而动物中的牛性又最近于道性。简单而言,牛之本性最为诚实善良,最为吃苦耐劳,最为平凡普通,最为谦卑低下,最为讷言寡语,最为奉献无怨,最为高大有力,最为坚持不懈,最值得信赖依靠,最是中柔中有刚,刚中显柔,可以出入反刍,也就最具有忍耐力和持久力,又最不急功近利,也最不自以为是,居功而诩。同时牛最是不抱怨不畏惧,不攀附外物,不三心二意,不见异迁,不惧怕鬼神……牛还最为聪慧明智,通达万物之灵,故子最喜骑青牛而游历天下;“对牛弹琴”一词本是赞美,毫无一丝的贬损之意。所以,人们阅尽天下动物,最后,还是把“牛x”这一最为厉害之词送给了它。
牛性基本包含了所有的天地之性,大道之性。于是,牛也便成为道家之代表、图腾。解牛,就是解道。庖丁,便是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