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五字诀

标签:
太原国学讲座道德经文化赵明生修道五诀 |
分类: 随笔 |

修道五字诀
静:五行为金,五色为白,五音为商,五方为西,五脏为肺,五季为秋,五应为收,五性为义。本意是从从一种色彩纷呈的物中凝练成纯白的过程,后意指去掉杂质,回归本来面目。而这一过程必须得安然不动。故而后来便有止、宁、肃、谧、闲、洁等意产生。道家拿来喻由后天之杂乱之心回归于单纯先天平静之态,故有静心这一最为基本修炼之法。
静心就是把我们后天生起的杂乱无绪之心念停下来,丝纹不动,如将混浊的水澄滤一样,将每日每时每刻不断产生的种种意念、怀疑、思考、判断全部放下去除,最后回归婴儿般的天真无邪状态。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让生命重新回归到它的最初之地——宇宙自然,实现天人合一。这里大致有三个层次:先身静,再意静,最后心静。六识要净,六根要清,六尘要明,万物皆与我无关,我与一切不再结缘。如秋日一片纯白而收敛,正义盈满,清静宁和,以待功成。
气:五行为木,五色为青,五音为角,五方为东,五脏为肝,五季为春,五应为生,五性为仁。
气指在天地间均匀扩散、飄逸的第三态物质,泛指云气、气流,即天地阴阳两气,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中间运行的是云气,此为后天之气。除此之外,天地和生命还有一种先天之气,即炁,一种质地非常纯洁的高能量物质,也是宇宙混沌初期,形成天地、诞生万物之原始暗物质。
人体之‘炁’也是从宇宙那里带来的,存于肾脏,它里面有天地元气、元精、元神,人体吸收了五谷营养之气后,在风云之气的调和下,两气合一,生命才得以进行代谢。此时,如果心念宁静不动,慈悲无比,处于先天状态,体内便会产生真火和真水,此为生命真正的阴阳两气,二者上下一旦相遇,结合而为内丹。此丹中有真我,一旦老成,能量足够,时机一到,便可破顶而内,此为元神出窍。
道家之辟谷、导引、静坐、调理、服气、饮食等修身养性之法,都是为元神出窍服务。故而养气成为修道之第一要务。无气不足以养生,无气不足以通经络,无气不足以炼精、结丹、出元神。精心保护好先天元气、元精、元神,服食好后天五谷之气,再将二气静心调和融合,是为修炼之要义。
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呼吸均匀深长,冗长闲定微弱。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他告诉我们,虚心养神,实腹养气,神气一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大道就在眼前。
安:五音为宫,五行为土,五色为黄,五方为中,五脏为脾,五季为三(3、6、9、12月),五应为化,五性为信。
安者,女在宀下,喻收阴也,即娴静、寂然不动之态,有安详、安然、安和、安定、安稳、安泰等意。它是到达静、止、定、虚、空、无状态之必须。心不安,气不和,意不稳,神不定,精便难生。安然也有三:先身安,再意安,最后心安。坐卧时身体沉稳如山,意念集中不散,心神在寂静的状态中交合,惚兮恍兮中,便可见象,见物,见精,见真,见信,最后达到明心见性。而这一切的提前,需是平日行为纯正,言行端庄,心地善美,宽以待人,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否则,身虽可安,心神却难定,无法进入虚空之境,眼前永远是一片黑暗。
如何安心?《道德经》有言:“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是为无欲、不争、柔弱、谦下、平和、为善。如水那般柔顺利万物而自如,尽心清他人而自德。
无:五音为羽,五行为水,五色为黑,五方为北,五脏为肾,五季为冬,五应为藏,五性为智。
本义是无尽的树木,数不胜数,后有无穷无尽之意,再便有没有、空、亡、虚等意产生。宇宙万物有诸多的虚空,虚空里有更丰富的物质存在,好多可见事物就是从这个虚无的状态下产生。“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无是有的体,有是无的用,体用相合,万物皆生。但其根本还是无,有是一时的,无是永恒的。故而修道需去掉一切,放下万念,静心虚无而为。无,并非没有,仅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一种更高妙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更有无数奇妙景观:“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无形,无象,无想,无念,无执,无着,无意,无无……此处的“无”也是一种有,是一种特别高深妙用的有,这个“有”与“无”是一体两面。也就在打破无有的那一瞬间,金光闪闪的大道便现于我们的眼前。
凡物都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者,不实不满也。实是小的、一时的、假的,虚是大的、长时的、有真存在。虚为静,用为动,静则为无极,动则为太极,太极分阴阳,冲气以为和,和为中。“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里有精,有象,有信,有丹,有真我。找到了真我,便可“知众甫之状”,可谓得道也。
“心知其空而为之”,这便是告诉我们要在无上作文章。“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无为不是不做不为,而是不强行作为,不违道而行。达不到深层次的无,更高妙的有便不会产生。
德:五行为火,五音为徵,五色为赤,五方为南,五脏为心,五季为夏,五应为长,五性为礼。
德者,升也,后有行之意,于是便有“德行”两字产生。德是道的外在体现,德行就是道性。道是体,德是用,具体表现于我们平常的每一意念、思想、情感和言行举止中,如德望(品德与名誉)、德器(德行器量)、德誉(道德声誉)、德馨(道德芳馨)、德艺(道德与才艺)、德操(道德操行)等。厚德载物,我们的身体、相貌、命运、事业、子孙、父母、家庭等等,无不与它紧密关联。同时,它更是修道最为重要的资粮,没有它,根本没资格言谈什么修行。修道就是修德,它是得道最为关键的要素。德是一团高能量的纯真之气,德高厚了,才会气浓,精足,神清,真我便容易显现。“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若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所谓玄德者,便是如菩萨那般时时处处、无私无欲地为天下人服务奉献。
不积功德,不存资粮,这是修道之大忌。
静心、炼气、安神、虚无、积德,其目的是悟道、得道与合道。有次第,也无次第。道者,万物之母也,先天地而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寂寥无际。它的特性有:光明平和,精微卑谦,无外无内,自然有序,不灭不增,寂如平常。
如果平日里常常牢记、思想、诵读静、气、安、无、德五字,观想黄老先哲之像,并真正落实于行动中,悟道成道也并非难事。
五字诀虽简,可明大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