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香太原——迎泽区图书馆国学讲座第67场

(2016-11-08 19:08:38)
标签:

道德经讲座太原

文化

赵明生

分类: 随笔
书香太原——迎泽区图书馆国学讲座第67场

书香太原系列活动——迎泽区图书馆国学公益系列讲座第67场总结分享

2016115日下午3时,进入初冬的龙城并不寒冷,整个城市沉静在明丽的光芒中。大家相约来到迎泽区图书馆道德讲堂,聆听由赵明生老师主讲的《道德经》。

开讲前,全体起立,在主持人的带领下,齐声朗诵开场词三遍:“平和谦卑,精进不怠。重德明道,崇善尚美。提升品格,增智开慧。服务大众,造福社会。”

为了更有利于大家带着一颗真心,更好地进入《道德经》的最佳学习状态,按照惯例,在赵老师的带领下,全体学员继续开始短暂的静心活动:关掉手机,摘下眼镜,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一处,两手心向上,自然放到膝盖处,两脚分开,自然放松,与地面成90度,含胸拔背,两眼微闭,面带微笑,舌尖轻轻顶住上腭,尽可能地向后滑动,停下,下颚微收,体会置身天地无限阳光里暖融融的感觉;然后什么也不想,全身放松……空……虚……恍兮……惚兮……

十分钟后,借着平静的心态,赵老师引领大家开始做定力练习,男士、女士分别伸出左右手,手肘搭在桌面上,伸出食指,调到最自然又舒适的位置,双目集中到食指尖上,固定不移,盯住不动,把意念与精神都集中到一起,放松,自然,平常,什么也不想,看或感觉有啥异样的景致出现。如果感觉僵硬了,可以微微调整一下,重新再进行。练习结束后,赵老师就定力的四种情况做了一下现场统计,并解释了定力练习的注意方式与原理:不能看成对眼,任何念头都放下,只要注意力集中到一定程度,除了那个点是清晰的外,其他的都应该是模糊的,它是检验我们的心念是否集中到极致的一个标准。由四周的虚幻慢慢到实物的虚幻需一个过程,它也是由有到无的一个质的飞跃。一次不成,再来一次,这个训练简单易学。每个人的根器不一样,其过程、感觉也不一样,不要相互攀比,强求统一。有念头升起的时候,要马上察觉,让它下去,更不能杂念丛生,随它乱跑,定住不动就能控制住意念后续的走向。心中有什么,眼里便会出现什么,心中一无所有,眼前便是一片虚空。知道了这个道理,并且经常训练,我们就可以把握住自己的心态了,也就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情。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把它应运到具体的生活工作去。

方法很简单,当遇某事情绪波动、要发火发怒的时候,要马上觉察,把生起的念头收住,不动,停在事物本身上,就像刚才那样,盯着自己的食指不动那,什么都不想,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影响。这样一来,就不会有过激的言语,不会伤己伤人,或做出什么错误的判断等;同样,在思考某一问题时,一旦发现思维跑偏,或注意力不集中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让思维重新集中回来,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这种能力,小则有利于我们的生活,中则可利完善我们的思维,大则可以领悟到道的存在,开发出无限的智慧,简单而妙用无穷。

接着进入《道德经》的学习,今天共学习两个章节。

二十二章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章的意思比较明朗,一看便明白,大致意思是:委屈了才会得到保全,屈枉了就会伸直;只有低洼了才会充盈,陈旧了便会重新更新;减少欲求反会获得,贪婪多了便会受到它的迷惑。所以有道德的圣人坚守“一”这一原则,作为处理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明智;不自以为是,反能显彰;不自我夸耀,反能得到功德;不自我满足,所以才能长久永存。只有不与人争执,所以整个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古时所谓“委屈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诚心诚意地完全接受诤言,天下就会归附于他。



书香太原——迎泽区图书馆国学讲座第67场

本章应关注的重点:“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六个方面,老子采用了对比手法,阐述了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性、转化性,它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思想而进行的,就是天地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放到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可以说是为人处事需明白的法则规律。老子反对那种刚强不屈,硬死不弯的人生态度,特别是我们一贯崇尚的硬骨头革命精神,在老子眼里是非常愚蠢的,而那种不强求,不执着,不坚硬,“挫其锐,解其份,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才是老子最为推崇的,因为只有曲、枉、洼、敝了,方可避开一时的矛盾,从另一方面取得成功,因为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着的,物极必反。在遇到具体困难时,正面不行,硬的难成,便可以采取一定的柔顺、低恭、谦卑、舍弃的方式,反而会有更佳的效果,才可保全事物,使之长久而不败。当然它也可以指保全身体性命。生命是非常宝贵的,老子不赞同轻易地牺牲,没有了身体,便难以达到最后的玄同。在这一问题上,它与孟子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有所区别。老子讲的是一种至高的道理,孟子说的是面对真理时的态度,二者的本质并没有区别,只是它们所站的角度,所谈的对象不同而已。

这一观点和下面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四个不自也是紧紧关联的。先认识到事物本身具有的阴阳转换规律,知道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然后再把自我放低,放下,放弃,不与他人争名夺利,争先争后,争长争短,争高争低,如此,天下也便无人与你来争,哪还会有什么对手、仇家呢?人所有的麻烦与痛苦不就是因为一个争吗?争便是放不下。刚强者易折,欲求者易损,柔软者长存。你看暴雨骤风过后,轰然倒下的是高耸入云的大树,还是匍匐在地的小草?是绝壁上的巨石,还是涧底的小花?孙悟空放不下名,要与天地争功,自封为齐天大圣,最后被压于五行山下,经过认真的反省,悔过而踏入正道,最终成佛。再看他手中那根刚直无比,威力巨大的金箍棒,在好多时候也不是无所不能的。老子说过,水利万物而不争,我们见有谁能把水征服了?水中有道性,大道似水。水遇强则柔,遇火则化为气,遇冷则凝为冰,三态转化,顺势而为,自然而然,故而,世界上无水不成,水成为万物之母。

对这一观点,也许有人不大赞同,认为如果不争,我便什么也不会得到,三好学生轮不到我,高考不会有个好大学,这次职称不会有我,下次奖金不会增加,职位也晋升不了等等,这不是与这个社会的现实背道而行吗?能行得通吗?

真的如此吗?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老子是真正的智者,他所说的一点也没有错,错的、片面的是我们低浅的目光与世俗的追求,更有我们当下令人难以认同的社会潮流。人类现在已运行到了一条不明是非之路,我们现在的好多追求看似前程似锦,实则非常恐怖可怕。我们不能以眼前一时的现状来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现代化的社会必须、也应该大力提倡道德的,而不能一切以发展经济,追求物质的享受为最终目标。另一方面,老子在这里也并没有不让我们努力向上,没有不让我们躺在那里不干活,白吃饭。作为一介不断进步的生命,我们要勤奋不懈,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具体到有关名誉利益等东西,则要懂得放下舍弃,到时你会得到你应得的那一份。常言道,人欠你的,天会还给你。这个天不是哪一位神仙,而是自然,是社会,是大道,它是无形的,但也是实实在在的,我们要相信自然这一法则。

比如有人说,我也好好干活了,努力工作了,为啥年底的劳动模范不是我?最好的福利待遇没有我?那么,你再这样思考,你付出的一定比别人多吗?你付出时的初心是什么?带有私欲没有?你付出的和想得到的对等吗?有过分的贪求吗?付出必定会有回报,但什么时候回报,还得等待机遇与时间。记住一点,万物都是平衡的,都有其根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是不报,是时候不到。另外,不能只看到那些争的人一时得利时的兴高彩烈,沾沾自喜,还要看到他们转眼失败时的万般痛苦与悲伤。大道轮回,因果相连,天地公正,唯有谦卑、无私,方有万物归之。这绝对是真理,毋须怀疑。所以,我们要有持久的耐心,坚守正道,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面对日益繁复的世间万相,面对名利权势交杂的社会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处事,如何思考,老子为我们开出了一剂最为简单的良药:“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即像圣人那样,守住那个天地正道,把它作为处理万物唯一的准则,那么,天下便没有什么错乱与烦忧了。这个正道就是一,具体表现便是老子这一章里所讲的谦卑处下,去掉自我,委屈舍去,以无为换取无不为,以无我挣得大我,永恒之我。这不又与孔子所提倡的温良恭谦让一致的吗?

需注意一点,这里所指的“曲则全”,并非仅指这一点,而是包括了后面的“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一系列行为准则。

书香太原——迎泽区图书馆国学讲座第67场


下面讲二十三章。

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它的意思是:遇事无需多言,才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事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诚信一旦不足,那就会有不足不完美的事物出现。

这一章的开头一句,有人理解为是针对统治阶级所言,我们认为太狭隘了,它应该是针对万物而言的。老子的阶级观念很差很弱,或者说,在他的心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奴隶主与奴隶、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分的。所谓的“希言”,表面看是指不多说话,实则老子是借一个“言”来告诉我们,遇事不可多指责,多报怨,多强求,多执着,一切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

下面,他借用现实之物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再强大无比的天地,也无法做到一直强硬下去,一直刮飓风下暴雨,一直阳光明媚,一直阴雨绵绵。任何事物都是一时的,短暂的,或者说,事物强到极致便会向弱的方面转化,眼前之景过一会儿便会消失,是空的,虚的。弱小如我们人类等,又有何理由与能力去执着不懈地去追求呢?再说了,追求到最终,结果就一定会令人满意吗?老子在此不是想表达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世界观,更非要求我们不劳动工作,而是不让我们糊涂不明地追求所谓的永恒。世界上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吗?肯定是有的,但它绝对不是名利权贵,也非寿命财产,而是天地正道,无上道德。所以,老子紧接着便指出,你做什么,什么便会与你相合,你从事什么事业,什么事业就让与你同一。你求道,道也非常乐意接近你,你求德,德也会亲近于你;同理,你追求那些会让你丧失名誉与性命的事情,那样的事情也就会紧紧追随着你而不离你的左右。

这里,老子从天地人合一之理出发,把得与失二者合一,在对比中讲述了一个道理,即心向往什么,便会得到什么,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最后总结一点,便是:你对事物如何,事物便对你也如何。这是一种因果论,也是循环论,更是阴阳相关,相互转换之道。现代心理学有一种理论,叫心性相吸法,又称吸引力法则,即你想什么,什么便会来到,无论善恶。它是从心性的角度分析的,此理论也是有根据的。因为心之力很是强大,虽然它无影无踪。那么,放到这里,也非常合适。

最后一句,也有人把它指向统治阶级,这并没有错,可是,如果我们把它再放大去看,它应该是一种普世理论。

也许有人会说,我想金钱,金钱就一定能来到我身边吗?如果这是真的,那我还需整天努力工作,四处艰辛奔波吗?

道理是这样的:我们必须首先清楚心之力如何挖掘。单凭一个想,不去具体的劳动,那还是空想,必将一事无成。同时,也说明你根本没有用尽全部的心力,只是动用了心的一点点,其力量肯定不会大到哪里去。如果你真的把金钱想得发疯发狂,自然不会呆在家里不动的,肯定会没明没黑地去寻求赚钱的机会,会使出一切力量,动用一切条件去赚钱,不论条件如何艰苦,劳动量如何大。如此一来,你定然是一个勤奋的人,努力的人,心也才会一点点发挥出它巨大神奇的威力而有所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俗语说的正是此意。研究一下世上那些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意志坚定,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百折不挠,这就是心力的具体表现。当然,之中失败者也有,但失败(一时的失败不在其列)的原因肯定有一点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不与道德相合,背道而行,只一味地追求成功,突出自我,而忘记了目标与方向。

所以,老子在此章里所讲的道理,没有片面,不绝对,而是有条件,有前提的。我们也不要片面地理解它。特别如德的问题,德不够,资粮不够,再努力有时也是白搭。上一章讲的谦卑、放下自我是积德,这一章讲的“希言”是积德,“同于德”更是积德,而“失天”则是绝对的失大德。


书香太原——迎泽区图书馆国学讲座第67场


在这里,老师为我们补充了一个问题,德分两种,一种叫福德,一种叫功德。前者怎么积?多做好事,行孝悌,帮助他人,修桥铺路,服务社会,所谓的行善积德是也;而后者则需撒布正道之理,和他人一起去求证真理,明辨真假,救度世人,跳出三界六道。不明白这一点,做再多的好事也只是积福德,福德的果报是健康的身体,幸福的家庭,可爱的儿女,顺利的工作等,此德会随着你的享受而一点点消除,而功德则不会;功德的累积,会提升我们的慧命与心性。聪明、权势如梁武帝者,做了那么多的佛事,而达摩却言他一无功德。梁武帝不理解,我们却要明白。所以,度人非常重要,不能每次来听课都洋洋得意,兴奋万分,只我们懂得了道理,增加了智慧,还应该想办法把大道之理传播于整个三界众生,去救度无数蒙昧的心灵,最后成人成已。

救人性命可积最大的福德,救人慧命可积最大的功德,维护正义者可积天地大功德。所以,医生、教师和法官这三种职业非常重要,也受人尊重,原因就在这里。当然,做手术收红包的不算,讲如何中高考的不算,颠倒是非,胡判案情的也不算。老师真言不虚,一语道破天机。

五点钟,讲座准时结束,学员兴高采烈,收获满满。师生互动交流之后,全体起立,一起诵读结束语:感恩相聚,幸福永远!

所有学员心怀感恩,依依不舍地同赵老师道别,期待下次相聚。

 

(胡耀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