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太原——迎泽区图书馆国学系列讲座65场总结分享

标签:
文化赵明生道德经讲座太原 |
分类: 随笔 |
10月22日下午3点,我们如约而至,又聚集在了迎泽区图书馆道德讲堂。天空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大气中充斥着冬天的凉意。来到课堂,赵老师环顾四周,说道,今天天气不好,来上课的人没有往日多,但往往在人最少的时候,讲的东西就越是精华。这并不是谁刻意安排的,而是“道”本身的特性使然。我们每次上课,该得什么,谁得什么,能得到多少,讲的是一个“缘”字。
老师讲,按理来说,我一生教书几十载,这节课该讲什么,讲到哪里,这备课功夫早已纯熟,但偏偏是讲这国学,我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好像一股强大的力量指引着,该讲什么,讲到哪里,自有定数。我想说的是,求道自古至今是一样的,往往最开始时,听众是最多的,越到后来,一年,两年,十年,人越来越少。而越是坚持到最后的人,越有大成就。当年,释迦牟尼已经成佛,在讲佛法时,尚有五千弟子离场;孔子在讲课时,弟子都去听别的老师讲课了,只剩下颜回一人坚守不动。知道这些,我们在求道过程中,就要保持一颗如如不动的心,只管好自己,不要管他人。另一方面,在求道的路途上,又往往会有“魔”的干扰。请注意,我这里说的“魔”,并不是指那些青面獠牙的魔鬼,而是化成生活中最平凡的人事,来阻止你去求道。比如在上次我们去天龙山游学,一位学员本想一同前往,结果单位通知周六开会加班,没有办法请假,不能来了,这便是“魔”的干扰。但我们不能怨这些“魔”,他们正是来磨练我们意志的,是帮助我们在求道的路上不断进步的良好机会,被阻止了不能来上课,也是自己的业力太重,心力冲不开事业,自然会有诸事阻隔,有的东西还不该得。因此,我们一定要在修行过程中,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不要患得患失,东想西想。正所谓,佛祖性中坐,莫向身外求。最重要的还是修好我们的那颗一心求道的真心,心一平,万事皆会如意的。这一条,很是关键,切记!
接下来是常规的静坐五分钟,结束后,赵老师说,静坐有两个最重要的内容一定要清楚,这第一是要面带微笑,因为我们的表情会牵动着心灵,表情上开始微笑,心门自然也容易开启。其二,即呼吸的要点。正所谓,道在一呼一吸之间。静坐过程中,呼气,停顿三到七秒,吸气,再停顿三到七秒。息息相通,就是这个道理。
接下来,老师回忆起上节课(第十七章)的内容:“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师讲到,上节课我们讲的是这一章内容最普遍的意思,是从君主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分析的,而这节课,我们从更高层次的角度再来看一下,大家会有不同的发现。“太上”,即万物中至高无上的,这里可理解为“道”。万物中最至高无上的,人们不知道它,即凡生难识天地大道;但毕竟有认识的,当认识之后,接下来,人们不停地追求它,去求道;对它有进一步认识后,便会对其发出十分的敬畏,不敢违背它;而那些比较愚痴的人却蔑视它,不相信它。“贵言”,即总结以上对道的不同理解,当我们知道了道及求道中的种种现象后,就会自然地慎重选择自己说的话;“功成事遂”,指的是最后得道了,人们都会自然而开心地说:我们的一切都是很自然做到的呀。老师认为,以上内容才是这一章的本义。
老师接着阐述了具体理由。试想,当年淡泊官场名利的老子,在周都为守藏室吏时,也没有向统治者提出过什么治国之策,最后决定出走函谷关了,让守关的尹喜留住,才写下这五千字的道德经,难道就仅仅是为了告诉君主怎么统治百姓吗?如果是这样,他为什么不早早地写下,送到君王面前,换来万两白银,而是在这临行的最后时刻,才写下这篇著作呢?
老子是非常清高而孤独的,他真的不想过多地理弄世间尘事,也难以在唯一的一部《道德经》里大肆宣讲什么统治天下之学说。要说《道德经》里有如何法理天下之法,这是肯定的,但这也是老子宣讲天地大道之义时所用的一种最为通俗的比喻手法,因为道在世间是最大的,看不见,摸不着,世人难在理解相信,君王在人间也是最高的,却清清楚楚能看得见,感受得到,于是,把道与君王作比,把治理天下与求道修身作比,道就是我们至高无上的君王,这样一来,天地之道理不就非常明白了吗?我们千万不要把《道德经》看低了,这是一部探求天地大道的经典,而不是仅仅告诉统治阶级如何统治臣民的治国之术。学习古代经典一定要从天地的角度去认识,一定要摆脱阶级和人世的范畴与角度,否则,我们的思维就会被局限。
下面,老师进入今天正式讲授的内容。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一章主要说明国家社会往往在倒退,而人们却认为是在进步。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慈的重要;国家陷于混乱,才会见出忠臣,我们才会敬重忠臣。但我们不要被“大伪”迷惑,而是要通过它最生得到大的智慧。从国家角度而言,也不要只顾推崇忠臣而忘记国家。这样就本末倒置了。这里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千万不要因为第一句,而认为老子与孔子的观点是对立的,仁义是从大道中来,而这里说的“有仁义”是说在不断推崇仁义或是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凸显了出来,并不是说“仁义”是不对的。老子和孔子都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他们的层次境界相差无几,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悟性的人,度化世人,提醒世人。
我们在求道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注意:找到本源,不着外相,道不远人,道就在我们身边。刚才说过,心魔就体现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中,道在是如此。魔道本身是分不开的。我们要明白这一道理。
纵观我们当今的社会,好多人会认为,社会发展了前所未有的变动,比起往日的古代,不知进步了多少,比如,手机的出现与普及,导弹的使用,飞船的对接,现代医学的临床使用,但是,过去的天耳通,天眼通,比现代最先进的手机不知要方便多少倍,改变人的心念比研制出最新的导弹都要重要,让人都回归到了正道上,还需要费尽心力地研究新式导弹吗?世界上最新式的武器还有用吗?与四季相应,天人合一了,还会有疾病产生吗?
再看社会科学方面,中西方几百年了,再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出现,提出比儒学、道学更高明的思想与哲学观吗?还有比佛学更细致和宏大的科学思想认识吗?再看社会体制方面,能有比我们古代提出的民主推荐、禅让、分封而制、集权而制、三省六部制更科学、省力、 有效的管理制度吗?再看那科举制,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到今天都不能改变一点,就连在批阅试卷的某些细节方面,都无法超越古代。屠呦呦得了诺奖,得归功于古代葛洪的炼丹名著《抱朴子》,莫言的文学水平,和苏大学士相比又如何?今天世界级的著名文化人,又有谁超越了曹雪芹、王守仁、陆羽、王羲之、吴道子、师旷、司马迁、屈原?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回到最原始的境界,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这里要强调的是“令有所属”中,“所属”是指回到最原始的地方,及找到我们先天的那颗“真心”。“见素抱朴”中,“素”在此的意思是什么都没有,即空;“朴”即“本来的;原本的;未经过装饰的”。最后一句“绝学无忧”其实可以有两个理解方式,其一,即断绝外在的东西,便无忧虑了;其二,即学习到至高无上的学问,便无忧虑。两种说法都能讲得通,这便是《道德经》的伟大之处,不管你怎么理解字面意识,从哪个层面去解释,都能解释的通。思想认识是心的附属品,我们只有不断剔除后天的认识,才能够回到先天的“本我”的状态,在本我的指导下去看世界,才会看得更加深远,更加清楚。
老子在这一章里,并不是说圣贤与智慧不对,我们不需要去学习,而是不让我们追求事物的外在,求一时的喜悦,求表面的名利。而是要去求得事物的根本,断绝那些令人眼花心乱的名称或外相。同样,求得仁义也是,求仁得义了,最后的目的是什么?当了君子,就成功了吗?
相反,如果我们大力提倡圣德聪明,或只顾提倡成圣人,得仁义,很容易会引起社会的纷争,让天下人个个成为追名逐利的小人,弄巧买术的世俗之徒。因为世人眼低,心乱,一旦有物质利益出现,自然会去拼命追求。“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此三者: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文不足:意思空洞浮华,不实在,不具体。属是从属,归属的意思,即到达最后最终的地方。老子认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三者是净化社会的三条原则,但是,似乎它们空洞不切实际,所以,还要让它们归结到具体的措施上来,那就是“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这时,老子提出了具体的修道方法:“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少思”,不是不思,“寡欲”,不是断欲绝欲。老子是非常清楚世人心态的,他所提出的修道要求并不过分,也绝不违背人性人情。
在老子眼里,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作为医治社会的一济药方,是可以提高世人的品行的,但普通的世人们看到这些药的毛皮功效后,便认为它非常有利于具体现实的生活,于是便放肆地行为,这样一来,世间便到处充满了聪明与机巧,便有可能遮蔽了更为主要的心志,忘记了要去寻求的大道,而可能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以至于整个世间充满了种种物欲的追求,社会也就百病丛生了。
真正智慧的作法,就是“见素”。“见素”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就是说呈现在民众面前的事物应当该是朴素、纯洁、朴实、自然,而不是虚假、伪饰、欺诈、蒙骗。如果能使人民处在耳闻目睹都是朴素无邪的环境中,便能“浊以静之徐清”,便可逐渐减少他们的私心贪欲,恢复他们浑厚淳朴的天性。
在一点上,老子和孔子他们教化世人的目的是一致的,只不过方法和层次所有不同。一个是要求先从做个好人起步,一个是快言快语,告诉我们,什么是最直接的核心目标。前者符合凡生,后者适合高人。但高人也是从凡生做起的,二者实难分开。这便是渐悟与顿悟的关系与区别。
二个小时转眼就过去了,快到结束的时候,教室里听课的人不知何时,坐满了偌大的教室。好多迟到的学员,都悔叹不已。整个教室气氛暖暖的,学员们的脸上都是喜悦无比。
霜降即将到来的这一天,其实气温并没有下降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