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迎泽区图书馆国学群天龙山户外游学活动总结

标签:
文化赵明生楞严经迎泽区国学天龙山 |
分类: 随笔 |
2016年10月15日(阴历九月十五日)是一个阴阳相合,惬意而美妙的日子。天空虽然阴沉有小雨,但我们只有一种感觉,即全身每一个毛孔都洋溢着欢悦。这是太原市迎泽区图书馆国学班组织第二次户外活动——天龙山户外实修。
一大早,在张科长、史新云等学员的精心组织安排下,大家从图书馆乘车出发。汽车途经滨河东路、西路接上沿路学员,便向太原名胜古迹天龙山方向进发。
公路两旁,深秋的杨柳像身着军装列队欢迎的士兵,迎接着我们一行人的到来。过晋祠公园侧一条山路,汽车开始进入天龙山景区。
车越盘越高,路越行越陡,越接近目标大家越兴奋,一边望着窗外的景色一边与同坐热烈地交流着……成片的松柏随着绵延起伏的山形铺展开来,以茂盛的姿态尽入眼底;黄栌、红枫、野菊花以及不知名的各色小花不时点缀着远处的森林与近处低矮的草丛与灌木……好一派怡人的天龙山秋色!
车行大约一小时后,到达天龙山管理区附近的停车场。此时,天公飘起了牛毛细雨,空气清新,略带凉意。
赵老师已经提前到达并等候大家。穿过寺院前殿,张科长、赵老师及新加入进来的王姐开始与管理区的负责人联系相关事宜。很快,此行得到文物管理所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意我们在圣寿寺静修,讲学参观。出乎意外的顺利,让大家无比欢欣,纷纷合掌赞叹阿弥陀佛!
圣寿寺(天龙寺)藏经楼位于大雄宝殿的左侧,是观景的至高点。向南望去,远山连绵起伏,红枫点缀于山中的苍松翠柏间,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恍若人间仙境;寺前林木葱茏,飞檐庄严,殿宇的屋瓦大部分为灰色,只有正面的中轴线上,几处屋顶有红绿等色的琉璃瓦镶嵌,造型对称而精美……附近高大的树冠上,不时有一两只喜鹊或斑鸠之类鸟飞来飞去,绕着好看的翘角飞檐往复盘旋,林木间不时送来几声欢快的鸣唱,刚才还庄严沉寂的大殿忽然有了流动的灵性——也许,寂静的古刹因我们的造访而欢喜了这些孩子一样的吉祥之鸟吧。
望着眼前的美景,听着不时传来了鸟鸣,忽然辛弃疾“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句子跃入脑海。
一 、行禅
简单说来,行禅就是通过走路来收摄心意,要一心一意,将心定在一处,比如脚掌,寻找脚掌着地时细微的感觉。如果心乱了,可在脚掌落地时心中默念“阿弥陀佛”,以将散乱的心念收回到一处,这又有点净土宗的特征了。走路要双手合什,目不斜视,全身放松,平稳自然,保持绝对的安静,禁语,与同修一起列队行走,先特慢,再快,最后特快。借行动,既强身健体,又收摄那颗容易散乱的凡心。
赵老师简单的指导后,大家先面对高大的藏经楼,高声吟诵三声阿弥陀佛后,便在在藏经楼前一片平整的空地上开始行禅。二十几个人,不分男女老少,自觉排成一队,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圆圈,无始无终、无首无尾地圆融行进起来……神情虔诚,双手合十,边走边观想,每走一步,便念一声阿弥陀佛,仿佛一群信徒从古老的时光走来,又向永不止息的朝圣之路上走去……开始是慢走,几圈后,步子开始加快,越走越快,几至小跑起来……一只大黑狗和一只小花狗,也一前一后地跟着,不作声响,不停地打欢。
大约十多分钟后,行禅结束,大家的身体开始微微发热,气有微喘,足以抵御深秋的阴冷。而此时的天空也好似明亮了许多,细雨停止了,眼前迷离不绝的山雾正层层向四野里扩散。
二、站桩
站桩要领——
行了禅
赵老师说,长时间站是静,而动中有静,静极生动,阴到极致再生阳,循环往返,激发出我们体出的无限潜能,既能祛病健身,又能安定身心,还能与大自然、佛菩萨形成能量交流。
听着赵老师的讲解,感觉一股强大的热流徐徐从我们的身体生出……
站桩要求——
双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呈15度左右略向内叩,重心下蹲,双腿微屈,形成双眼、膝尖、脚尖三点一线。双臂轻轻抬起,合抱于胸前中丹田处,男士左手在外、女士右手在外重叠,两大拇指指尖轻轻相对。长时间不动,忘掉一切杂念,全身放松,静静地站着。一松,大自然之气便自然和我们进行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守意中丹田,那么,能量便会聚集中丹田。
站桩采气——
开始采气了。老师让大家目光、意念回收,双目微闭,不想杂事,不生杂念,同时全身放松,将天地之气轻轻地、徐徐地、慢慢地、长长地吸到中丹田来,天人合一,让诸佛菩萨、三界高僧大德、大士护佑加持。此时,大家边观想,边实践,马上便进入一种无妙法界,人与天地山川融合于一体……
个人体验——
站桩二十多分钟后,我身体的右肺部位开始有滞重感和岔气的意思(这个部位最近经络不通)。行至半小时左右时,浑身由内而外、由上而下颤抖起来,大约持续了十来分钟,随后身体之气路突然打通,有暖流通过,手心发热,感觉美妙……
一个小时的站桩转眼便结束了,学员们个个兴奋异常。
三、打坐
在大雄宝殿内静坐,对我而言是有生之年的第一次。有幸能在今天这么一个特别的日子里来到一千五百多年前修建的天龙寺中心的正殿里,面对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位大佛,阿难和伽叶两位尊者,及殿内两侧十八罗汉静心安坐,体悟佛法的无上妙境,领悟佛的无边智慧,真的是前世修来的一种难得的机缘。
大殿很安静,游人很少,殿内肃穆庄严,赵老师带领大家对三佛行过礼后,于殿内的东侧的空地上,面对诸佛菩萨,盘腿打坐,入定内观,明心见性。想像着诸佛菩萨给我们加持,十方三界众生与我们静坐同修,大家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喜悦。虚空中,我仿佛融化为一粒水珠,一粒尘埃,一缕烟雾,与佛菩萨同体,与罗汉同心,与万物一起蒸腾,与天地一起呼吸。外面游人的吵闹收入耳底,殿里的冷气全然不顾,一心守空,最后连空也没有了,万物皆虚……
一个多小时的静坐转眼便到,大家慢慢睁开眼睛,轻轻活动四肢,悄悄退出殿内,心念又从虚空回到了现实。此时的天比前明朗了许多,也暖和了许多。
四、听课
由于天阴气温低,大家一致决定改变计划,去吃热热的农家素饭。热情的老板早就准备好了可口的饭菜。简单的午餐后,太阳捎微露出了半个朦朦的脸,气温明显有了回升。空气特别的清爽,对面的云雾一缕缕,一层层,一片片,笼罩四野,而只有天龙寺这一块山凹里清晰无碍,一片清明,真是奇怪了。好多同修惊叹道,平生从末见过如此的美景,有的激动得跳了起来,对着不远的山谷大声呼喊起来。再次回到寺院里,进入文物管理所特意为我们准备好的会议室,开始听赵老师讲天龙山的历史文化,讲有关佛学。
(一)天龙山景区文化简单介绍
石窟
天龙山原名方山,北齐时(公元560多年)因兴建了天龙寺,山因寺而得名并闻名。寺院至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其中最大的成就是开凿了石窟。我们来时看到的隐现于东面山间的就是石窟。东峰与西峰一共25窟,大小佛龛500多种,这在太原市非常少见。画像、浮雕、藻井等共1144件。从北齐到东魏,再到隋、唐、五代,五个时期的杰作在不断的雕凿中逐渐完善,寺院也随之不断扩大,各个朝代的文化艺术十分丰富。天龙山最大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佛教文化。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到北齐其子高洋又开凿了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隋炀帝在584年开凿了东峰第8号窟;唐代开凿了18窟。
开凿石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这里的石窟开凿起来比云岗石窟更加艰难,因为这里的石质结构比那里的更硬,更不易风化。五代发生战乱,到宋、元时期石窟有些损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说抗战时期,日本商人重金贿赂当地僧人,将石像切割下来,放在箱子里运了出去。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佛像没有头或身子。
天龙山石窟在全国的十大名窟中排名第六,但我们的投资与重视仍有不足,与它在全国所处的位置有些不匹配。
蟠龙
这里有一棵巨大而奇特的蟠龙松,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500多年,其造型奇特,足可与松树种类很多的华山、泰山之迎客松等媲美。此外,这里的凤凰松也很有名。
圣寿寺
天龙寺又叫圣寿寺,是北齐时与石窟一同建立的。
寺庙的风水特别好。前面是柳子沟,冬天有地下水从地下面流出后就变成了十分漂亮壮观的冰瀑。每到冬天,这里游人如织,仿佛回到冰川世纪。
寺庙的位置很好。一般寺庙都不会建在最高的山顶,因为最高的地方不聚气。当然有些特别奇异的地方也会在断崖上建寺庙,如芦芽山顶上的太子庙。
一般,寺庙与山水的关系是你养我、我养你。同样地,一个寺庙兴盛与否,与僧人、师父、香客、游人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地的人们养寺院,寺院又养当地的人。寺院好了,佛就来,菩萨显灵了,寺院就有了灵气。灵气足了,香火就旺,就可保一方平安。
1947年内战时,圣寿寺毁于战火。1980年代,按照明代的风格修成现在的样子。为了安全与美观,这里的寺院不上香,和台湾的寺庙有些类似。有人说没有香火寺庙不兴旺,其实关键是看那颗心。
然而,这个寺庙唯一的遗憾是少了声音——如钟声、佛乐、梵音等。因为声音可以增加灵气。
寺庙是三进院,符合中国传统的青龙、朱雀、白虎和玄武之结构,风水好,结构完整。
上次国学群外出活动,赵老师给大家讲了成佛的《法华经》,今天讲开悟的《楞严经》,下次是不是该讲富贵的《华严经》呢?有人这样期盼。
1、开经偈
按规矩,赵老师带领大家读开经偈三遍——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武则天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2、《楞严经》的来历
《楞严经》又名大佛顶首楞严经。顶是最高,首是第一,楞严是金刚、坚固之意。大佛顶首楞严经,就是佛中最高的、第一的、坚固无比的、像金刚一样、可以破除一切魔障、法相的佛中经典。
它的来由是这样的:一天,佛祖吃完饭,稍事休息后,洗脚完,然后上座,准备开坛讲经。众多的弟子、比丘、比丘尼等也坐下来准备听讲。忽然,佛祖感觉到有事——噫,阿难去哪里了?有人说,阿难外出办事,此刻应该在回来的路上。
原来,阿难外出办事的路上,感觉有点饥渴,便挨家化缘,走了好几家都没有化到。阿难看时间不早了,就想,到了下一家,不管是谁家,高低贵贱,我都要停下来,吃点饭还要赶回去听佛讲经。然而,这时路过的正好是个魔女伽家。因为阿难长相标致,魔女伽早已对他垂涎三尺了。但阿难是出家人,不与异性往来,也无男女之情生出。此时阿难过来,正中魔女伽的下怀,于是魔女伽就非常热情招待了阿难,并给阿难施了魔法。
阿难就不由自主地被魔女引逗到一个内室,魔女关上门,准备对阿难行男女之事。佛祖忽感不妙,马上派文殊菩萨前去解救。文殊菩萨肉身不动,法身瞬间就到了阿难身边。在淫女欲行不轨时,及时解救了阿难,并将他直接带到了佛主讲经的地方。魔女伽出于种种原因,也跟着阿难来到佛祖讲经的现场。
阿难羞愧万分——我这么一位修行的僧人,怎么会被对方施了魔法啊?佛祖说,今天我们就讲这个事情,以你阿难刚刚亲身经历的事来讲如何修正佛法。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楞严经》。原来《楞严经》是这样来的呀,大家一下明白了许多,好奇心也一下大了起来。
《楞严经》是佛经一部极其重要的大经,可以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使大众能于菩提道上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本经的基本结构,可说是从破魔始,至破魔终,也就是说,一开始时,佛以阿难示堕因缘,亲自说神咒破了魔法;到后来,佛又自说五十种阴魔,教示首楞严行者如何觉知魔事、破魔,作为结束;中间的种种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为主轴。所以本经的结构是:自阿难示堕、佛入定放光说咒,文殊将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后阿难请示修定的方法,因为诚如阿难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闻慧,定力不足,境界现前时,便把持不住,戒体不保,因而堕落,成就魔事。
基于阿难之请,佛祖方便示导,历经七处征心(即七处破妄),破妄之后显见,即十番显见(显示能见之性),见性显示之后,会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即性常住,融七大,即性周遍,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从此经阿难启请,世尊同意他说,讲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起,一往七征八辩,始则决择真妄;且强调此妄不是真,以明五蕴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执,以显本觉真如;以至四科七大会归藏性,然后真妄和融,方显妄即是真;从浅至深,显空如来藏之理。
《首楞严经》是一部破魔大全的宝典,是诸魔的克星,有人说它是末法时期的一面“照妖镜”;一切佛法修行人,欲免于魔事,必须参究《楞严经》。又说,末法时期,法欲灭时,这部《首楞严经》最先灭;因为《楞严经》一灭,诸魔横行,即无人能制,一切邪魔外道、邪师邪说便能肆无忌惮,横行无阻。如今末法已五百年,经法将灭时,即有邪心人,为魔所用,因而自疑经谤法,且令人疑经谤法;众生疑经谤法既久,共业成就,经法即灭,这世间便再也找不到这部经书了。故也有人说《首楞严经》是伪经,这是魔干扰的伎俩。
赵老师说,在来的路上,我们两部车都遇到了魔的干扰,走错了方向 ,但我们都及时摆脱魔境,返回了正道。大家听了,感觉十分惊奇,想想当时的情景,恍然有悟。原来,我们都在修行的路上呀。
我的心在哪里?
《楞严经》共分十章,时间关系,今天只能讲第一章。第一章重点围绕一个问题——我的心在哪里?
佛心、真性、真如、本性、本真、如来藏等,其实都是一个概念,这些就是生命中的佛性,我们的修炼、站桩、打坐、行禅、念阿弥陀佛等等,都是为了把这颗心找到,让它明亮出来。
阿难找不到心,所以和被魔女施了魔法。
怎么才能找见那颗心并放出来,由自己作主呢?阿难外在的力量主宰不了自己,非常痛苦,就想找到这颗真心,所以在法会上,他向佛祖提出。佛祖一一给他破了有关境相,明白了真我所在。
老师让我们现座的每个人也开始思考:我的真心在哪里?
下面是阿难是与佛主的七答七破——
一,心在我体内。佛主问他:既然在你体内,你为什么看不到它?
二,心在身外。佛主说:如果心在身外,那你为舍看不见你的脸、眼睛和鼻子?
三,不在内,不在外。佛主反问:既然不在内,也不在外,那它到底在哪里?
四,“正法眼藏”(最正的法在眼里藏着)。阿难以前曾听过佛主讲过,并记住了此语。所以说“潜在眼底”。佛祖问,既然潜在眼根,它能看见眼睛吗?挖出眼睛能看到心吗?
五,无有定处,随物而在。佛主说:那不是心乱了吗?风在飘,牛羊在跑,你的心随物而走,到底在哪里?
六,在中间。佛主问:既然有中间,就应当有左右、前后、上下。那么,左右、前后、上下,又具体是指哪里?
七、心无所在吧……以虚答虚,阿难选择了这么一个角度来回答,即心没有固定在一个点上。佛祖说:既然心无所在,就是不在;不在就是没有;既然没有,你现在为什么说话,而且有这种羞愧的表情?阿难脸红了,无言以对。
我们的心到底在哪里?佛一层层破除了阿难的答案,告诉阿难:心就在虚无处,不在任何相上,你专门找它是找不到的;不找,它就在那里。一切相都无心,要有也是假心,只能在虚无处。放下虑妄,便是真心。
接着,佛祖又讲了心的十大特征,经书上叫见性:性是心非眼,心性不动,真性不灭,直性不失,无来无去,一尘不染,无碍无挂,不可分离切割,超越凡情,远离所见。
阿难有所悟,又有所不悟。佛只能说在这个地步了,连身为堂兄的佛祖,也替不了聪明的阿难。
赵老师讲到:
《楞严经》有三大主旨:悟本体,持大戒,修大定。
一是悟本性。就是找见本性,即真如,真我。这是经典的目的。
二是持大戒。《楞严经》总共有十章,其中一章就是专门讲持大戒的。必须持大戒,有些事情不能做,一旦做了就找不见真如了。这面不断破戒,那面不断找真如,怎么能找见?!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地守戒呢?因为贪嗔痴心太重,被外界诱惑太多,时间一长,业力太重,就会不由自主地破戒。一破戒,再找真如就不可能了。
三是修大定。定有多种,现在是让我们进入大定,即到达三摩地,体悟三昧之境。老师告诉我们,刚才的站桩说是采气,其实就是入定的修炼;禅坐,其实就是最常见的放下万物,进行深层次的定态,入大定。一般寺庙里,出家僧人每天都要禅坐的。过去他们的坐和我们今天的坐不一样,时间一般是在一早一晚。山门一关,寺院门一闭,天地万物便宁静下来,只偶尔听得鸟啼与钟声,报告时辰。我们今天有点嘈杂。只要功夫深了,外界的一切都不会干扰到心的。
《楞严经》就是教我们如何修大定,就是坐在那里如如不动。只有如如不动才能找见那个真我。如果心就乱了,被外界吸引太多,就会坐不住,坐不住就入不了定,入不了定就破不了相。没有将心放在虚空上,不行。如果再配合上2622个字的《楞严咒》,就更加厉害了。因时间关系,这里不能多讲。
《楞严经》是三藏十二部经典中最难懂的一部经,字数又多,近七万字,一般人拿不下来,平常需三年时间才可以学完。
我们今天学习这部经,也是机缘到了。有高僧说过:凡听过《楞严经》的必定成佛。所以说,我们今天这些人,都不简单的,各位,千万不要自卑。如果没有修到罗汉果位的,今天就来不了这个道场。满会议室的人听到这话,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3、学习原文
接下来,老师让大家先集体读读一段经文,再给讲一段。讲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听得无限欢喜,智增慧开。
由于时间关系,赵老师只讲了第一章中的一小部分。遗憾之余,忽然想起一句——“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这样想着,顿觉心下释然。
五、参观天龙山石窟
由于前面听了赵老师的简单介绍,再去石窟观看时,大家感觉石窟已是久违的老朋友了。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时已过寒露,蝉声已去,但不时有高一声低一声、尖一声柔一声、长一声短一声的鸟鸣传来,倍感灵魂的舒爽。每一棵白皮松都能听到我们缓慢的步子,每一朵野菊花都看到我们欢喜的表情。与鸟对歌,感觉自己就是这林间的一只喜鹊或鹧鸪;站在巨石边,自己就是这路上的尘埃;就是那崖上的大字,就是没有名字的松木,就是枫叶,就是这大山与无垠的太空……
此时,已无法用语言说得清这神仙似的漫游。我们只想用脚下的每一步,收摄住今天的每一句话,每一步景,每一点感受,每一位同修的倩影……
记录此过程,内心充满感恩与修行的愉悦!
说明:总结为如姐撰写,摄影是闫兄,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