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香太原——国学公益讲座第63场总结分享(二)

(2016-10-13 10:24:52)
标签:

文化

国学道德经太原迎泽区

赵明生

分类: 随笔

             书香太原系列活动——迎泽区图书馆国学公益系列讲座第63场总结分享       

        2016101日,正是举国欢庆建国67周年之际,长达一周的假期渲起了国人的游玩狂潮,各地特别是旅游胜地都出现了路堵、人堵、车堵的独特景观。可是就有这么一群人——逆世俗的潮流而行,下午三时,准时会聚太原道德总讲堂,无私奉献的赵明生老师继续驻足三尺讲台,悉心讲授,坚持不懈的老少学员是听得津津有味,大家恍若置身世外,破译了宇宙大道之谜,敞开心扉汲取天地能量,复归生命本性,畅游生命大道之旅。       

        今天的讲座赵老师有意安排先讲课,先让大家诵读十六章三遍,把静心活动放到结尾时。开篇将十五章与十六章两章串起来讲,融会贯通,让大家更易接受。第十五章主要讲善行道者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他们与孔子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主要展示了仁义、礼仪、孝道,在此,老子与孔子达到非常高度的契合。十六章则主要告诉我们具体的修行方法,阐述了“道”的本质,揭示了修行的最高境界。      

     “致虚守静”——致虚极,守静笃。(“时间推移,明心见性,性我合一。”这几句是赵老师结合自身的感悟加进去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作”为运行、生长、发展、变化之意,有万物的萌芽、收获、枯黄、等待、旺盛生长等多种解释。“复”有反复、重复、螺旋转、无始无终之意,万物同时不停地按照各自的规则进行着轮回。“复”更有轮回之意。佛讲轮回很透彻,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细致入微。它不是简单的重复,即便如某一话语的重复,也表现出其语调、情感不同,效果也就不一样了。万物、人、文明、星球运转都在循环不间断地轮回。只是凡夫的我们每天被重复着的后天的琐事遮住了先天的慧心,看不到具体的轮回。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的时候,才真正回放自己一生做过的系列大事,对此,有的追悔莫及,有的死而无憾,有的死不瞑目,有的视死如归……常言,不作死就不会死。人到此时才真正明了我们此生苦苦追求的“术”原来毫无意义,不会在此世此生留下痕迹,而真善美才会主宰我们的轮回去向,故而最后才会有狰狞或喜悦的面目显现出来,而后人却仍是不知不明。

     “大道”的虚是其常,有是其变;静是其常,动是其变。有、动最终必归于没有、不动。所以,守定常道,万物虽纷纷扰扰,只须以虚含有,以静待动,并且不见其有,不见其动,就不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使自己处于永远安乐的境地。赵老师认为,老子讲到的道的本质和修行的境界的方法,就是达到“虚”的极致和虔诚地守住一个“静”字,因此老子提出了“虚极”、“静笃”、“静”、 “常”、“明”、“容”等,都是修炼的法门,其内在的逻辑性很强。佛家的十方三界与道家的虚、无、空是一回事,没有本质区别。读经是读其智慧,帮我们找到根本,回到先天的真我。我们后天的思维大部分是错误的。意念不乱就不会被外界事物干扰。每个生命的本性是一样的,平等的;其还有一特征,就是它的绝对自由,即庄子所说的逍遥之游,不凭借任何外物而本身就可飞跃三界四海。这又与西方提出的平等、民主、自由、人权的至高目标如出一辙,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古代文明的基础上的,是古代文明的延续。而我们东方儒、释、道合一的智慧思想远远超越了西方思想文明。

西方心理学将意识分为显意识、潜意识、无意识。显意识是最浮浅的直接意识,潜意识潜藏轻深,如同电脑里储存着我们历时历代的所有信息,渐渐地,这些大量的信息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支配着我们的行为习惯,佛家把它叫作业力。因它是无形的,不容易为我们所发现,而且也不知道根源在哪里,也就难以将它改正去掉。心理学上讲,“无意识”是人类无法认识和把持的意识状态,它是纯粹的存在本身,是物理性、精神性的统一,在无意识中,没有了主体和客体的区分。其实,这个“无意识”就约等于我们所说的那个真心了,它在重重的潜意识中,被紧紧地包裹着,它就是我们的生命之魂,也常常支配、影响着我们的言行。孟子能说出天下父母兄弟即是我的父母兄弟,范仲淹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佛能讲出“众生即菩提”,都是由于他们用那颗真心看到了事物的本相,心怀天下众生,无分别,无高低贵贱,故而也体现出他们别于常人的超高境界。否则,是不会这么真诚感人,成为千古名言而流传至今的。

    “致虚极,守静笃。”致是将自己置于静寂无极的虚空中。这是修行中的一种自我觉醒的状态,虚、空、无的极致也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状态,非真正的修行者是很难理解这句话的真谛的。修道者在修行中,身心融于太虚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状态,而且达到虚的极致,有意无意静守不改不移,到达一定程度时,便会有下面的情形出现。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经过不断的运动变化,最终又回到了它的本原。事物有着循环往复的变化,但是这种运动变化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它的变化永远脱离不了自己的本源的支配,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因为静是根本,是生命的本质常态,回归了这个根本就是常。常是永恒不变的虚、静。知道了这个道理就是明。明,就是开悟、智慧、通达、得道、般若。而没有达到虚极、静笃,就不知道什么是常,就难以明了真相,就会以假误真,就会大胆妄为,逞凶害己。万物生生灭灭是大道法则,知而不干涉是睿智,如果凭借自己的神通妄加干涉,那样必遭凶险。这也是那些有神通的人不显摆神能的原因所在。对这种情况,我们凡人难以明白。但生活中有好多奇异之事发生,人们都解释不通,其实,不合物理之事,大都有神奇之力的参与。战场上九死一生的事例比比皆是,这样的人因有天人在保护。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行道时要知道正常合理是什么样子,它的样子就是公正合理,公正合理才能够保全,保全是至上的信条。知道了天道的规律法则,才可以涵容一切;做到涵容一切才会无私无欲;做到了无私无欲才可能神机博大;神机博大才可能神融太虚;神融太虚才可能回归生命的本源,只有回归那生命本源,才会永存不息,没有丝毫的危险。

这几者,都是一步紧扣一步,环环相连,形成一种非常严谨的思维程序和修炼程序,不可有一丝的缺失。

紧接着十七章主要讲“功成事遂”——“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一章主要是论述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问题,这是在上一章明白了修道的基础上,举治国之例来具体阐述大道之理的。

老子一直主张无为而治,无为的真正内涵是无不为,只有达到了这一境界,才能实现国泰民安。那么统治者怎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

     老子说大道无言而长存,大道无为而长能,真正的治国之道是无为而无不为。民间说“强扭的瓜不甜”,自然的规律是道,一旦人们的行为与大道吻合,就会自由自在,事半功倍。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如此。家是主要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讲法的地方,而国主要是讲理、讲法的地方,二者各有侧重,但不能偏废。

    作为统治者也有四个等级:太上、其次、其次、其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太上、其次、再其次、最次。即最高级别的是无为而治的合道之王;其次是立圣言、重信诺以召引天下之士的王道之王;再次是以强力征服天下,并以威严震慑人民的霸道之王;最次的则是群起而侮之的末路之王。从古至今,有多少成王败寇的范例都在验证着老子提出的这一治国之理。特别是秦国的灭亡让人目瞪口朵,又心服口服,清朝的覆灭更是大快人心,而如宋代的更替则持续了许久,之后又让人增添了无限的心酸。一个原因,就是统治者心中有无天下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在这里找到了它的原因。因此,老子推崇的是实行无为而治的统治者,因为他们不会轻易向人民发号施令,他们慎言谨行,决不破坏老百姓的生活规律,统治者不必劳神苦思,国家就得到了治理,老百姓也就能遵循大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生活富足安定,百姓就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觉得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百姓有了这种感觉,自然心中没有感激之情,没有感激之情也就无所谓仇恨,没有仇恨,国家自然太平。这样的场景,正是老子对“百姓皆为我自然”的最好描绘,这也就达到了道的最高境界。由是看,“太上”是“王道”的必经、最高之路。

        赵老师说,我们不要抓住一些枝尾末节的小道来学习,而是要跟随经典之旨来学,才能轻而易举地把握住事物的核心,之中,思维引领是关键。老师通过举证大量的史例与生活中的现象,把这两章的内容讲得清清楚楚,简单明了。最后的静心又实证了我们今天的所学非空谈。大家都沉静在那静极虚无的状态中不愿离开。期待下次的游学实践。

赵明生老师上课精彩语录:

1、常识是道,但又往往是小道。凡是违常理的奇异事发生,一定是有奇异的力量参与。轮回是非常具体的,一点不假。

 2、万物、人类、文明、星球的变化都在轮回,轮回是规律。只不过不是简单的轮回。天道变了,世道变了,人心变了,关系在变,轮回的方式与速度也在变。

3、第一章是总纲,第十六章是精要,只有在虚极静笃中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才可真正求道、悟道、得道、证道,最后合道。

4、社会的发展也是道具体的表现。作恶自受的事常有发生,却少有人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从道的角度去考虑更是寥寥无几,大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思考问题。

5,人大都是精致的利已主义者,而老子的道理不空,顺其自然才能达到大乘,按照法律规定,有的只能暂时达到某一小小乘。

6、现场聆听的效果与自已在家读书、看视频的场景、效果是不一样的,现场有场能的熏陶,某些力量才能自然而然出现,听者也更易于接受、理解、掌握、吸收。

7、高德大圣们彻悟了才会把真理传达下来,这样传的才是正道。

8、国家、家庭的管理,人与人关系的处理,都涉及到一个层次问题,而最高的则是无为而治,无为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