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太原——国学公益讲座第63场总结分享

标签:
国学讲座文化道德经赵明生 |
分类: 随笔 |

上一章,老子主要讲了善于修道的人的七种具体行为表现,这一章紧接着上一章讲如何具体修道。它在整个《道德经》里所居位置是非常重要的,短短67个字里,既讲述了天地大道之理,又详细阐述了具体修道的法门和严谨的次第,还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原因,及修道的好处、目的等,内容非常丰富,程度非常幽深,目标非常远大。它是继第一章对道进行总体概念后的又一重要章节,我们必须给予特别的关注与领悟。
其中最主要的是就是开头的六个字:“至虚极,守静笃”,老子用世上最为简洁的文字告诉我们修道的必然途径是进入虚无至极的神妙意境,一心一意安守宁静,坚持不变,即我们上一章里讲过的,进入一种气定神闲,悠然自得之态。这里,一个虚,一个静,是道家修道的最重要条件,这个虚,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虚、空、无三意的融合态,就是放下万念,抛掉身外的一切,最后直至抛弃身体与所有的意念,进入一种全无全空的虚妙状态之中。一个极字,真的是难用语言描述的,只可意会了。紧接着,便是“守静笃”,就是有意无意中,守护一个静字,如如不动,一念不起,心如止水,不因任何外在力量与事物的干扰而起一丝波澜,忠实不移,坚持不懈。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虽然难以用语言描述,却是任何人可以做到的,那就是道家提倡的打坐,也是我们平常见过的静坐,也有的门派叫内观,观禅,儒家叫坐忘,名称不一,本质却是一个意思,就是把心放平,把万物放下,不起任何一丝的意念,静到极致,什么也没有。按照物极必返,静极生动之理,下面必将会有奇迹出现。
这个奇迹,老子没有明说,他下面只是说出看到的情形:万物并作,天地万物在一种特别静极的状态中各自生长、发育、变化、运行着。吾呢,就这样来“观其复”,这个“观”似于佛典《心经》里开首的那个“观自在”之“观”,都是进入一种三摩地之态。而再看这个“复”,更是含义无穷,有反复、重复、轮转、循环、无始终、无中止之永恒变化。老子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是按照无限循环往返之道而不断变化前行的,这是天地大道,事物的运行规律。庄稼、山河、树木、天地、人类、社会,历史、文明、星球、宇宙无一不是如此。由小到大,从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乱到治,再返回去,即如三十年河东与河西,人类之六道,星球之循环,文明之世纪。小到一棵树,中到我们的生命,大到天地星空、人类的文明都是这样的,无一例外。
其实,用佛家之理讲,就是轮回。只不过,这个轮回不是简单的循环往返,而是在轮回中不断变化的,每一次轮回,都会有新的生命状态出现。如果再细探一下,我们会发现,老子的这76个字,所讲述的道理,完全就是《心经》所讲述的道理。空与色的辩证相对,生命的轮转不已,外界的诱惑不已,人与天地,万物的来去生灭,大道的本性,真理之所在,我们的修持,秘诀精要,等等,如出一辙,毫无二性。佛道对此的发现是不谋而合的。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它们两家不可能事先有什么约定。人类至高真理在此得到了相同的契合,这绝不是偶然。
如果大家还有点不大明白话,我们在“至虚极,守静笃”和“万物并作”之间,再补充这么几句,意思便非常明了:“待时间的推移,道行的加深,明心见性,心性合一。”
也许,我们曾对佛家所讲的生命轮回、因果理论有过怀疑,不太相信,进行过辩论,虽然当年的佛祖对此曾用大量的文字进行过详尽的阐述,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前世没有任何的记忆,科学对因果定律也无法证明。今天,在老子这里,我们再次得到证明,事物的变化确是这样的。一个“复”,说的多么得简单而明了呀。
为此,我们要有更加明白的认识,老子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天地万物芸芸众生,都各自返归于它们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绝对的平静、清静之态,平静、清静就是复归于生命的本真。这个本真是生命的常态,也就是永恒不变之道,即自然之规律,认识了这一规律,就叫做明智,即开悟了。否则便是不明,没有智慧,也就不可能认识到自然的规律,而常常以自我的思想为标准,去行为做事,这种轻妄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在儒家经典《大学》里,也提明确指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好似是专门对此章内容进行的解释。至此,儒解道三学之精要,终于汇合于一点:静。如我们这里的环境,没有当今教育界所提倡的活跃课堂、热闹课堂、讨论课堂、交流课堂、互动课堂那样的动之氛围。那样学下的是知识,我们这样得到的是智慧。静极生出的动,是真动;动极生出的静,才是真静。
他认为西方文明的优点在于不断地发明、创造、追求、向外扩张,是“动”的文化。中国文明的优点在于和平,就好像长城,处于守势,平稳、调和,是“静”的文化。现在许多西方学者都认为,地球就这样大了,无止境地追求、扩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今后只能接受中国的哲学,要平衡、要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要相互协作,避免战争。
静是永恒的,为啥永恒?因为它里面仍有动在动。万事表现在外主要是动,内则必须是静,而外仅是其形式与发展,内才是它的本源与真相。这个理,放到任何方面,都是正确的。
在这里,我们还要明白一个道理,即,人的思维判断其实是分三个层次的,最低下的是后天的思维判断,其次是潜意识的思维,最高的是先天之意识。西方心理学那里,按由低到高的层次,把它们分为主意识、中意识、潜意识,或无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老子这里所言的便是生命中最高的那一层意识,即先天意识,就是本我的那个真意。这个一出现,智慧无限,按照它的去行为,便不会有任何的差错,因为它是合道的。否则,便可能违道,而违道的结果则一定是灾难,这个毋须我们多言了。
一个“知常“,多么得重要呀。
如何重要?下面,老子就紧接着开始论述:知道天地正道便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后才能达到公正无偏私,公正无私了才能完整周全处理、照顾到各类事物,周全完备了就符合天地,符合天地就是遵循大道,遵循大道才能永久不灭,永恒万古,也才终身不会有任何灾难。逻辑严谨,推理顺畅,如滚滚江河,中间无任何的间隔和阻碍,一挥而下,一气呵成。之中,老子把求道、悟道、得道、证道、合道五者间的关联与表现,论述得有条不紊,清清楚楚。其语言之精准,思维之慎密,次第之合序,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里面,有治国之良策,有修炼之法宝,有思想之精要,有品德之修养,有行为之准则,有哲理之玄幽,有智慧之无穷,既包容万物,又精明纯一,骇要不烦,真乃天地一经呀。
有人据此认为,老子提倡的这些是消极无为思想,他们不知道,老子提倡的才是真正的大道之理,是超越了人世的自然之道,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看透了天地的真相而提出的。
所以,他在下一章里,继续把这一思想理念推广到治国方面.,是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了认为,天下最好的统治者,是百姓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是百姓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是百姓民畏惧他;更次是百姓轻蔑侮辱他。为什么百姓会蔑视侮辱他?因为他有为,乱为,胡为,错为,他的诚信不足,天下人才不去相信他。所以,从这一点上讲,最好的统治者是非常注重所发之言的,就是不轻易下发种种命令与规定,不过多去地管理事务,不强行让天下的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他很少发号施令,管理天下时大都是顺其自然,帮助人民实现心愿,老百姓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一句话,高高在上的君主必须有德、顺德而为,方可治理好天下。
对此 ,可能有无数的人会说,管理天下,一旦无为了,那整个社会不全乱套了吗?这么大的社会,没有慎密而严酷的法则可以吗?精心为民,勤政理事,日里万机的官史不正是很受大众的称赞吗?据此,也认为老子的无为之治不适合社会管理方面,特别是当下加强法制的现代社会。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首先,无为, 不是无所作为,不去作为,消极被动,得过且过;其次,无为,是虚无之为,即从事物之根本,静中去为之,以静态去为;再者,无为,主要是为事物之虚空中之事,重点去为虚性之物;最后,无为里还包括有为,即虚无之为是以实有之为为基础与前提的,二者是分不开的,只不过它是以无为主的一种为法。再简言之,它就是德治,仁治,情治,而不应是法治,刑治,物治。
简单举个例子,一个单位如何管理,强势者,一般是强加制度,严格考核,精细数据,无情批评。而另一种看似弱势的管理方式则是:首先,从虚的方面入手,先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与精神世界,再去提高他们的思想和道德品行,然后再从从人情、人性、人理方面入手,制定出严格的制度后,让员工明确了各自的任务,自觉自愿去工作,有错,自我发觉并改正,有关业绩也是积极主动地去实现。领导者不要再过多指责监督,如果遇有不自觉的员工,那就说明他的品格有问题,需要从心里入手对治,如果屡次三番均不见效,那么这位员工会自动被淘汰出局的。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管理体制,到底哪个更为优秀?也许有人会说,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从眼下的社会来讲,表面看好似这样,那么,当初的人类不似这般狡诈多心机时,后者不更好?再从长远角度看,未来思想道德高尚的社会,无为而治不是更科学合理的吗?强权之法制可取得一事一时之功效,仁道无为而治则是长久不败永恒的,因为它是事物之根,是命,故而我们不得不叹服老子的先见圣明。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的灭亡让人吃惊,一个是秦朝,曾席卷天下,不可一势,虎狼一般的王国,短短二十几年便转眼间一命呜呼了;另一是大清王朝,将近三百年的统治大业,不小心让一位副营长给带头推倒了,而且这两个朝代在倒塌时,百姓与官史都是眼巴巴看着,无人去救。为什么?因为统治者太强调有形的法令和刀枪,而忽略了那个无形的人心和人性。
与之相反的则是汉朝与宋朝,汉朝刚建立时便采用了道家之无为而治之策,取得了文景之治大业,即便到了后期,汉朝的灭亡也不是转眼坍塌的,而是一步步走向它的终点。宋朝也同样,没有严酷的法令,不杀上书文臣,宽容天下,利益万民,所以,才有崖山几十万军民为之投海自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了他们的亲,才换得了无数官史和百姓苦苦的支撑。
世界万物的主导是人。由人组成的社会,要想管理好,必须从心入手,而这颗心,是虚的,无法看见的,种种有形之物对它的制约也是有限的。而它强大的威力要想调动出来,发挥功效,必须归于静、无、虚、命、常。
“民不畏之,奈何以死惧之?”
太上因无情,才是天地最大的情。以德治国,才是最上等的政策,才可以无为而治。
无中生有,真无便是最大的有,这便是老子超人的智慧哲学。依着这个哲理去治理天下,无往而不胜。可惜的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方向,完全背离了大道,所以,我们总是感觉老子所言,与我们的现实恰恰相反。其实,是我们偏离了正道。二千多年前的老子,把天地万物的本相看得清清楚楚的,这个不用我们怀疑,应怀疑的是自命不凡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