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太原——国学公益系列讲座61总结分享

标签:
赵明生迎泽区图书馆国文化国学 |
分类: 小札 |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天的讲座在赵老师平静的一句引言中拉开了序幕。在韩愈眼里,不传“道”就不能称作老师,就没有当老师的资格,老师首先是传道的。道有多种,却大道是必居首位的。在古代,“业”不是指具体的学业、生存的技巧与技能,而是指与道有关的学业。“惑”也不是解答什么公式定理、练习难题,而是解答天地、人生、命运等大惑。想解道,需心静,下面继续进行静心五分钟活动。
“放下万念,平息静心,含胸拔背,下颚微收,深吸一口气,气沉下丹田,这一吸一呼后,心就安定了,放松……和其光,同其尘,我在光中,光在我中,我与光同体。”随着赵老师轻柔的引导,大家转眼进入了一个安定美妙的境界,静静体会自身内在那虚空的微妙世界。接着赵老师又耐心细致地教授给大家一种通过体呼吸再逐渐启动胎息的方法,很简单,一呼一吸间各停顿3~7秒种,或更长,却不能过分执着。这3~7秒种里,屏息不动,沉静不动,守中守空守虚,进入虚无,空空如也,轻轻地关注在哪里,与天地万物相融为一,同时进行能量的交流交换,这也是道家密不外传的一大修行法门。
静心实践结束后,回到理论现场。在对上节所讲“去彼取此”的内容做了简单回忆后,在赵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开始了对《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的学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老子对宠辱、进退均有独到的见解,提出了这个著名的论断。后人据此又衍生出境界至高的“宠辱不惊”一词。它告诉我们,宠辱皆惊都是不好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对身外的名利、地位、权势、美色、身体等等过分看重,心有所求,一有欲求,便会滋生这样那样的想法,经受不住外界的种种诱惑,害怕失去已有,还想获取未有,特别是受到位高权重人的宠与辱,常常会让人热血沸腾或惊吓半死。一旦出现这种状态,生命便患得患失,难以正确地把持自我,灾难也便会随时而至。
对下一句“贵大患若身”的解读,则众说纷纭了,大致有下列这么几种解读:一,好象重病缠身一样,二,身体是大祸患的来源,三,重视身体就好像重视大祸患一样。赵老师同意第三种观点,但他又换了种更明白的说法: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太重,时时担忧怕出现大的问题。意思和前面分析出来的主旨是一致的,老子是强调,宠辱若惊的原因,就是自己把这个抛弃不掉的身体看得太重了,啥也想得到,终难以保持平静,宠也罢,辱也罢,时时处于惊吓的状态,这是非常可怕可悲的。
“宠为下”的意思是宠、辱两者皆惊,是因为把自己放的、看的低贱所致。如果心存平等,人与人互相尊重,看轻权力与地位,淡泊名利物质,还会有尊者、高者对下者、低者的强暴或施恩吗?还会有奴颜卑膝,低三下四,或颐指气使,不可一世吗?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自觉不自觉地底下高贵的头颅呢?因为我们的身体有种种欲望,我们高贵的心灵精神又屈从了这些欲望的威力。
人作为情感与饮食动物,对荣辱的体验十分看重。芸芸众生奔走于各种名利场,不可能完全摆脱荣辱的影响。面对荣辱,人们总会有所反应。比如,受到别人恭维和赞许时,就会感到喜悦;但这种喜悦是短暂的,得到这物的同时可能就失去了那物,十全十美的人事是不存在的,所以,得到宠爱有时并不会令我们永远快乐;同样,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冷眼、辱骂、轻视的时候,我们也会表现出不安、惊恐;这一切都是由人类自身弱点决定的,因而人无论得到宠爱还是受到屈辱都会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正所谓福之祸所伏呀。
“贵大患若身”,贵,在此是动词,看重的意思;大患,极强的忧虑;得宠就惊喜,受辱就恐惧;把这些忧虑看得和自身的生死存亡同等重要,这是非常痛苦的。“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是世间一般人的普遍心态。人在荣辱面前的这种表现虽是常态,从大道角度讲又都是不正常的。历朝历代有无数名士洁身自好,操守自己的品节,不为名利所动,如嵇康、傅山等,就没有成为荣辱的奴隶。只有看淡荣辱,超然自守的人,才能把握好人生方向,成为命运的主人。
“有身”,就是心里还存在自身的利益,“无身”即无自身利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区别呢?老子对此也作了分析,他认为,是缺乏一种强大而执着的精神力量和追求,老子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一人生精神追求是什么,而是用可当大任者和不能当大任者进行对比来说明,就是把自身融于整个天下之中,没有自己一人的利益,只有天下的大众利益方可达到宠辱不惊。同时,虽然老子在此说了,我最大的祸患,是因为拥有这个身体,如果没有了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但他又不反对身体的存在,道家历来是讲究性命双修的,爱惜生命,长命百岁,永垂不朽是道家修身的一大要求,他只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讲求“无之以为用”及“爱以身为天下”,心胸放大,不要总看重一个小小的自我。
十四章《执古之道》通过“视,听,搏”三个方面,指明虚无大道存在的特征,反衬出道的深微奥秘。三者合一,对“惚恍”境界的具体描述,指出了根据早已存在“道”的运行规律,来考察现在的具体事物,进而我们就能了解宇宙的原始,这就叫道纪。
道纪是指了解道与万物相互间关系和规律的方法,即认识论、方法论。根据老子这段精致而生动的描绘,简单而言便是:用手眼感知不到时,便用心感受,尽心感知,由外到内,由天地至心灵,静态中,恍惚中,左右、前后、上下、往返寻求,借古知今,以今追古,以一统万,这就是道纪。这个道纪里,有着我们现代哲学非常重要的认识因素和现代科学最先进的实验方法。其最为典型的便是强调了实践的不足性,心性的重要性,指出了事物的混合性、圆融性,指明了事物的内外、前后、上下的紧密关联和发展规律。不愧为伟大哲学家,真是言简意骇呀。
为了让我们更明白地了解道性,认识道的本质,赵老师又将我们学过的知识引来,一起认识这个神秘而实在的道:“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不皦,不昧,不名,无物,无状,无象,无首,无后,夷、希、微,这便是不可触摸搏之之道,只有在惚恍中感受了。而我们每节课开之前的五分种静心活动,其实就是它的前奏与相关内容的训练。
人的视、听与触觉这三种基本功能,对其声、光、触是追问不到底的,三者常常又“混而为一”。这便暗示我们一个道理:人体五官都是互通的,最后都与心通,身体各个功能也是全方位的,感官与触觉功能都可以自由相互转换。只要我们开发得对,这些神通都能出来。
认识道很难,很难,却也最为容易,静下心来,啥也不想,宠辱不惊了,差不多就可以找到道了。
赵明生老师上课精彩语录:
1、孔子是人道的老师,老子则是超越于人间的天人高师。
2、肉眼看到的是阳,看不见的是阴;主观支配客观,让心下令打开自己全身的毛细孔,毛孔就会打开,心支配万物。支配不了时,说明你的心力不够强大或没有开发出来。
2、有了强弱、高低差位就会把自己看得太低和太高。淡泊名利,为自己而活,努力做好自己,强大内在,有自知之明,才会把控好自己,宠辱不惊。
3、宠辱是事物的两面。社会、家庭、单位三者当一回事来对待,就会形成稳定的人格趋向,不卑不傲,名利权贵色位对其就无任何作用,真心的内在就不会被其裹挟而被动地失去自我。
4、人,都有其弱点。一点放不下,其他几点也便难以放得下。一穴毁万堤。
5、欲望是自己的身体带出来的,不要把欲望放大,将名利看重,物质的自我就会渐渐缩小,相关矛盾也就开始朝美好的方面转化。
6、心性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眼界与态度;心灵的纯度又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和追求。
7、道是万物的起源;道统是道的历史发展,道纪是认识这一本质特征的方法与途径。道纲,是道的最主要纲领,道性,是道的本质属性,道学,是研究道内容的学说,几者各有不同,又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