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7日下午3点,我们如约而至,又聚集在迎泽区图书馆道德讲堂。课前,大家在互相交流着对《道德经》的心得体会,期待着这节课的开始。国学课堂,是我们净化心灵的道场,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汇集于此,想要共同求得天地大道。这是圣贤先哲们留给我们后人最高的智慧,我们心中也怀着对他们最崇高的敬意,解读着他们的经典语句,用心领悟他们想要告诉我们的天地之道。
     
秋天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丝丝清凉。短暂的静心,让我们的心灵也得到了放松与回归。随着赵老师的引导:“我在光中,光在我中,我与光同体。”我们都进入了十分安静祥和的状态,窗外的喧嚣与繁杂都被我们抛到九霄云外,尽情享受着天地给我们的力量,让我们体内的“光”无限扩大,再扩大。
     
静坐结束后,赵老师邀请国学群新增的三位管理员走到台前,为做自我介绍。能为这个讲座服务,是幸福、快乐的。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生活经历、阅历,但都走进这个国学讲堂,并默默为大家付出,在这里,再一次感恩这些“志愿者”们,还有赵老师,当然,如赵老师所说,最要感谢的,还是我们的古圣先贤。
     
今天主要学习的是《道德经》的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轮有三十根径木,插入和汇集到中间的轴心,由于有了中空的轮毂,才能发挥车轮的作用。用泥土和水揉和烧成的陶器,由于器皿中间是空的,器皿才有盛东西的功能。凿开洞装上门窗建造房屋,中间必须是空的,这才能住人。因此“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古代的门,开一扇的,称之为“门”,开两扇的,称之为“户”,这叫阴阳互根,阴阳互现,阴阳对立。
      
这章主要讲的是空的道性在万物中的具体妙用。即阐述了“有”和“无”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各自的作用。它们二者是分不开,相互依托的,没有谁唯一,谁为二。例如,杯子只有里面是空的才能盛水,房子空了才可住人,高架的桥梁中间也是空的。我们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与“无”的结合。建造房屋时,混凝土中间一定要加钢筋;就连我们的身体内部,都是有虚实相间、有无相依的。“有”和“无”是相对的,互存的。“有”是前提,是基础,“无”
是原始,是提高,是另一最最重要的部分,“用”则是它们的最终目的。
      
这一章里,最为重要的便是这三个字:“当其无”,意思是“把它当作无”,或“当它无的时候”,这个无不是没有,而是虚空之意,即虚空中包含着万有。我们不能被事物的外在形式所惑,而应该回到事物的本性是上理解万物,如“三十辐共一毂”,“辐”不能只看作是“辐”,当它们共同合于一体,成为“毂”时,就可以成为车;把能量最为普通的泥土与水结合起来,经火一烧,它们就变成为了可用的器皿;说明一个道理,事物是可以不断变化的,也便具有了无穷无尽的妙用。我们不能局限于眼前所见到的一体一状,而局限了它们的妙用。如何才可做到一物生万用呢?方法是便是“当其无”。就是必须回归于虚空态,方有种种无上妙用产生。如石头,把它归于虚空,把原有的固定的思维放下,去掉,石头便不仅可以修房子、铺路,还可以具有无数的功用,如做牙签,做工艺品,成书本等等,人的思维是无限的,思想有多大,事物的功用便有多大。进一步说,无天下才可能拥有大天下,无自己,才可做到大自己。相反,时时事事只有自己,那么,这个自己便只会越来越小。
       
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用”也可以达到“大无”。远远高于现实的最美艺术,人间大爱,世间至真,都是这种情况。世间万物,纯粹的实或空都不能成立,凡艺术、文学创作等,想要达到一定的境界,都必须上升至“虚无”的层次。比如,我们真正鉴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重点不是在看这个纸的材质,墨汁的质量,或是专注于某一笔怎么写,这都是浅层次的。最重要的是欣赏它的气韵神采,而这个是虚无的,看不到,但有艺术感觉的人一定能感受到。当我们欣赏一件工艺品时,是它带给我们的某些美好的感觉。为什么水平高的厨师、理发师、化妆师等,都是男性居多呢?因为这些行业要想做得好,做得极致,那种抽象的空的感觉很重要。而男性一旦能够专注于某件事,那种感觉就会比女性敏锐。因此在修道的过程当中,虽然女性居多,但男性一旦开始,成功率会比女性高。外国人在做面包、西点时,配料上都是写着精确的克数,我们古人因为知道感觉的重要,所以配料都是“少许,适量,几成熟”,做出来的菜肴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味道,这也是我们中国菜肴享誉世界的原因。就像有人能做出西式精美的蛋糕,却熬不出好喝的稀饭。熬稀饭时,主人一直在旁边守着,时不时添些柴火,调节火候大小,看熬的程度,就要比现在用那种全自动,定好时间,到时就可以直接喝的稀饭好喝得多,原因就是有看不到的那颗虚空的心,做菜的人心存的善念,正能量,它要比那满腹怨气的人做出的菜肴香美得多,这就是“虚空”的神奇妙用。从这一角度来看,所谓的“无”之“用”其实是“大用”啊。这也是“无为而无不为”之真意。
      
纵观世间万物,往往是“无”比“有”要高。当初天地一片混沌,那个“一”将它们分开的时候,轻者上,成为天,浊者下,聚为地。虚无的天空里,我们看不到实实在在的物质,而地上有实实在在的沙土山石。天地最初的分割不是我们人为进行的,而是万物依照自然规律形成的,这就是空性之道的伟大神用。无形的风,可以风化有形的万物,万物影响风则较为艰难。这也说明,“无”确实比“有”要高,却它们是相互依存着,必须同时存在,才是完美的。
     
这一章最后一句是对以上的总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小于无,无大于有。有对应的是利,无对应的是用。利是一时一事一物一势之态,用是无穷无限无尽无时之态。利小于用,低于利。如此,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握并达到事物的无穷态:用,即通过无而去达到永久之利,无上之利,而不应该只顾眼前一时的有,而只得一时之利,一事之利。如何做到用?放下,放空,虚无,剥落,去掉,减少,简约……最后达到无的境界,空的层次,我们便可拥有无穷无尽的天地万物,永恒不灭,万古长青了。这就是道家最真实的思想所在。
      
有些后人误解老子,认为老子的思想就是无,是虚,是不作为,这是不符合人性与自然规律的,也不是老子的本意。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章就知道,老子所说的“无”、“虚”在生活中竟是如此的重要,与现实连接的如此紧密,这也是我们做某件事时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道家并不是玩空,而是让我们借助这个虚空,修好自己的身体,做好该做的事,进而去探求天地大道的真相。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食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选择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这章读起来顺畅,意思也比较好理解,主要是在讲生活中各个方面,圣人怎么追求,凡人怎么追求,也就是精神和物质的不同追求。赵老师说,道家的衣服十分讲究,古代很多贵族的衣着装饰都是向高高在上的道士看齐的。凡人在这方面追求的是要获取更多的金钱和更加华美的衣服,执着于衣冠上的珍宝配饰,刺绣花纹等等,陷入其中不能自拔;道士虽然也讲究衣着,却并不是为了华贵,而是对道的尊重和仰慕。穿一件华贵的道袍跟穿一件廉价的麻草布衣对他们来说是一样的。这就是内心境界的不同,追求的不同。道家的歌曲也有很多,做法事时,他们也大声唱歌,却不沉迷于其中,而是把它当做一种修道的手段,是为了养心。古时他们也打猎,也得吃饭,但并不追求于色香味美,放纵散乱了心性,而是为了填饱肚子,养好身体,有了健康的身体,益寿延年,才能有修道的时间与资本。而我们凡人,一遇热闹或搏击之事,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性,一看到香美的饭菜,就只知品尝其味,不断追求各种感官上的享受,渐渐地便距那个“本我”越来越远。有人说,道家是出世的,清高孤傲,其实不大准确;道家是非常实在的,是从现实出发去努力修炼自身的。
       
讲到“圣人为腹不为目”一句,赵老师重点强调了“目”的重要性。天下人好多在学习《道德经》,却少有人注意过“道”与“德”两字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偏旁,就是“目”。两字还有一个重复的笔画,那就是“一”。“一”,即天地未分开的混沌状态,即道。那么“目”呢?赵老师根据本章里的“目”、
“耳、“口”、“
心”、“行”五者间的关联及后面“腹”与“目”的对比,指出这里的“目”紧紧关联着“心”。他还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目”与“一”是什么关系?老子在这章中,为何用“目”“耳”“口”“心”“行”作为人体的代表来说明一个道理,它们之间的关联是什么?最后一句话中“故去彼取此”,这里的“彼”和“此”究竟指代的是什么?请大家思考其中的奥秘吧。
       
 
说到这里,大家都陷入深思。想要真正探究清楚这些问题,也许还要在静坐观想中,让那个“真我”作出回答。
         
  讲座在深深的思考中结束了,答案下一节能揭晓吗?众生都在期盼着、思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