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行三学

(2015-10-08 22:56:25)
标签:

文化

佛学

道家儒学赵明生三学

分类: 随笔
一行三学

一行三学

无论是一普通人,还是修行者,如果把儒释道三学要旨结合而为,更容易获得圆满。这也许正是天地让这伟大的三学无间相生于一个民族且千年不衰的本来。突然悟到这么一说,特持笔写下其理由。

无论是慈悲空净的佛祖,还是淡泊宽容的道长,仁义温善的儒士,它们都围绕一个本性,反复讲说如何修养心性。你说要心存善意,放下执着;他道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我要克己复礼,忠恕亲仁。其理由有无数条,都是头头是道,口吐莲花,让人无法辩驳。可各类矛盾也随之而至: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老实人利益受损,行为受阻,持道者生活清贫,心里憋屈,讲礼者精神压抑,身体病痛。能忍辱负重而修得佛身者毕竟是少数。且不说当下的世间里,修道者真的少而又少。

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佛曰:“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孟子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些理论真的高大,而实现也很残酷冷峻,即使你把佛理悟得通透,把道学修得明白,把儒义研究得本清源明,到头来,你还得回到五光十色的眼下,按照大自然赋予的功能,该吃需吃,想喝要喝,养儿孝老,顾家惜身,钱利名权,流汗落泪,奔走红尘。你说是空,我道是实;你言是真,我看是假;你要求仁善,我不得不丑恶。否则,生活便无法继续。现实如此相逼,我一介小民岂能改天换地?世间到底有没有一副疗愈身心之良药,而把种种烦苦解除,让众生个个身心愉悦,家庭平安和谐,社会河清海晏?

有,真的有,这是千真万确的。佛的万物皆空,唯心所造之理论便是至高的真理,它真的把事物的本源和来龙去脉讲得一清二楚,把我们苦痛的根由与脱离苦海的方法全部告诉了我们,可惜的是世间信佛者如毛,真修者寥寥;道家也是大智慧者,它把世界万物的变化之道,运行规则,相生相克,相依相离等规律法则研究得不差分毫,丝丝合道,而且也把精神长存,百世不灭之良法讲得明白晓畅;儒家的圣人们同样不在一边歇着,他们东奔西跑,顶风冒雪,苦苦呼喊,躬身示范,教导我们如何成人成己,为坦荡荡君子,修身齐家平天下。如若把佛家当作顶天神柱,把道术当作谋事法宝,把儒学行为之标范,有正念相佐,有正道相扶,有正行相随,这样的人生可谓是轻车熟路,事半功倍。

一行三学

     但是,面对骨感的现实,丰满的理论往往望而却步。我要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去谋求人事,那岂不是看重了相而忘掉了空?我若是一心善念,礼遇他人,又岂不是不分善恶好坏,背了天道?那么,如一心一意去恶从善,精进不退,这又不是一种执着是什么?如果我顺其自然,无为而止,岂不是又回落于前世之重孽,依六道随业而为?那好,我去求神吧,说天地间最大的神非基督莫属。基督也说,我可以替你们赎罪,只要你信我,按我的旨意行事,还可以进入天国,与我同在。那么,往日所造之业是不是便可一笔勾消?即使信了基督,人间的事还得自己一一去办,各种烦忧便如云而至,于是又落入下一个无穷无尽的轮回……

那整天念经诵佛的老婆婆不也百病缠身吗?那举止有礼,仁义有加的长者不也事业坎坷,人生艰辛吗?那精通阴阳五行之理的道学家,不也难以把握自己的生死,不能把天下的风水占尽吗?说我们国人聪明,把三学的本质看清了,弄明白了,它们都是让我们行善为仁,修性养德的,可一到现实面前,便分崩离析,顾此失彼,不知所措。

当年,不就有好多修行者对这三家之学提出种种质疑吗?这三家不也进行过无数次的比量与争斗吗?虽然最后它们是合一了,但合一后却让我们更加迷惑了。迷惑的原因并非是说它们的道理不对,所说不一,而是在具体的修炼过程中,我该如何选择,如何固守,如何遵法循道,步步前行。如万物的根本是空的,那眼前的实景如何面对?七情从哪产生?用什么方式根治?真我与假我的区别是什么?如何才可寻求那个真我?道家的权变是假还是真?儒家的仁义忠孝在改变人生轨迹途中到底有啥作用?钱到底应该如何去赚,权力该不该去追求……世界既然为空,我们何必死守一念?不守一念如何在杂乱的社会中寻得那纯洁的心性?每日只是孝敬父母,礼遇他人,做事谦谨便可成就大道?作为具有七情六欲的凡生,如何适当地把握它们的精髓而至正道,使得家庭幸福,人生丰满?

说只要心诚,便可开悟,一开悟便无有什么烦忧了,便明知一切了。如一闻经法便了悟万物真相的惠能,如天生下来便了知大道,一出手便是句句真言,道尽天地万物真谛的李聃,如抛弃了王位而入山林苦苦修行,饿得昏死过去,最后发大愿而开悟的释迦。但请不要讲这些千年才出一人的罕世奇迹,我们要的是适合现实众多平民修行的一剂良方。

天地间的生命,能精通大道者少,能根据现实,顺应时变者却不违道者更少,明了天理,在繁复的世尘中自觉修养心性,最后真正解脱世界诸般苦累者则如凤毛麟角。是的,这需有个解决的办法,否则,上天所赐的这智慧三学,真的会让我们的头脑发晕,不知所以,或事倍功半,适得其反。于是,专家学者们纷纷出现了,把这三者的精髓与区别一一道出:儒是求美,佛是求善,道是求真;儒是入世,佛是出世,道是出世又救世;儒让我们放下,儒让我们担当,道让我们权变;佛是慈悲,无分别之爱;道是清净,不与红尘;儒是仁义,忠诚谦卑。儒学是以教化为核心,道学是以治理为核心,佛学是以大爱为核心;儒家是进取文化,道家是规律文化,佛家是奉献文化;儒家提倡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要求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是要慈爱众生,无私奉献;儒家说要去创造物质财富,实现个人价值;道家说要以完善的自我,恰好的方式,带动一个和谐的社会;佛家讲为他人献爱心是最高的修炼标准。还有比喻说,儒家主是食,不吃就会饿;道家似副食,不吃没滋味;佛家如水果,少了不甜蜜……

理论永远不会停止,现实少有去踏入。我们为什么不能再智慧一点,一分为三之后再合三为一呢?为什么我们要把它们三者分得这么对立?为什么每顿饭不能是主食、副食与水果俱有,一起共享?为什么不能入世、出世并列,自由穿越?为什么不能把真善美三者一起去追求?为什么不能把个体修养和发家致富和谐社会与成佛得道三者同步进行呢?为什么不能把空空理论和五行规律和礼义智信,忠诚恭谨合于一体呢?先成个好人,后成个贤者,再是真君子,再变仙般真人,最后得道成佛,直到与天地同体合一呢?而且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每顿饭的内容最佳的搭配也正是主食、副食与水果三者俱全的呀?

作为一个人,一个生活在滚滚红尘中,与社会的各个面都脱不了关系的社会成员,一个天生便有着七情六欲,懂得善与恶的区别,有着敬畏、是非、恻隐之心的正常人,一个时时向往着美好未来,有着崇高精神境界追求,有着灵魂层面种种期待的生命,难道只明白了天地原本空无,万物本是一时之理就够了吗?非也,非也。理念再高,不落入地上,便一无是处。虽然有理明法自来一说,但良法来了,却没有辛苦与坚持,仍是一事无成。

有人说,只做好儒家,你只是一彬彬有礼的君子,社会的一个好人,只能为自己及后代积下一点福德而已;只明白道家之理,按天地运行规则而处事的人,也只是一个聪明的智者而已;如果只按佛家所说的万物皆空,不生七情,丧失六欲去行为,那也只能是一个只会打坐念经的佛教徒吧了。此说有点肤浅。其实,它们三家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合一,迷惑的是我们的低下与误解。清楚了这一点,如果我们把三家结合于一体共修,其效果真的非同一般。或说,如此一来,我们才寻找到了一条更加通往天地之核心的便捷之道,真理之道。

比如:面对自己不喜欢之人之事,要怀有一颗真诚之心、宽容之心。他(它)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是我前世所造之业的结果,既如是,那我只有好好待他(它),接纳他(它),与他(它)修好。具体来说,你按照道家之术,看对方属于什么性格,是火者,我用土泄他的不满,是石者,我用水来打动他的固执,只看其好,不念其坏。然后用儒家的礼规谦卑敬之,诚信待之,正道而行。

一行三学

如果我是一个对名利特别追求的人,说明我还有上进之心,本不算坏事。但需清楚,一个人能否拥有名利,有时并不在于你今世的向往程度,努力程度,名利的得到也是有它的缘由的,那便是服务大众时积攒下的德行。厚德方可载物,如果前世没有好修下的善业,这一世更需从大量地服务社会做起,待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福德降临,所以,我要先做好人,再无私地友爱他人,多积阴德。当有了一定的名望,则要想到,这一切都是暂时的,空的,转眼便会消失,不可太执着,否则它又将会成为自己的一大负担,引出更大的情欲,招致不良的祸患。因为福祸相连,物极必反。

如果你遇到的工作伙伴是一位顽固不化,不可理喻的人,那你便需在合适的时间,采用适当的方式,巧妙机智地应用有关计谋去化解他的愚顽,或以柔克刚,或以阳对阳,或以时间换机遇,或借外力解决内在的矛盾。

如果孩子的学习不太好,这里面自有它的原因,他的天命里水少土重,想让他有超人的智慧便难。再说他这一辈子的使命也许就是做生意或搞外交,而不是从事科学研究,眼下的成绩正好与他未来将从事的职业相吻合,所以,就不要抱怨指责他,不要与成绩优秀的孩子相比,放平心态,尽自己的努力去做。最后的结果无论哪一种都是好的。当然也是祖辈几世福德影响的结果。

说万物虽是平等的,那是指生命的本性、真性,眼下的单位领导既然成为自己今世的上司,那说明他累世的德行能力便高于自己,自己就得臣服其心,礼貌有加,恭敬温善,服从支配。只是要心存正义,不与邪恶。

不要小觑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不要认为《三字经》只是小孩子的读物;也不要片面理解佛所说的五蕴皆空,色空不二,什么都是过往云烟,落于玩空;更不可夸张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和“治大国若烹小鲜”。大智慧者讲的理都没错,站在低下层面做事的我们没那能耐,所以更需脚踏实地,严谨细致。再说,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等边三角形最为美观与稳定,缺了哪一角都会让整体事物倾斜。三家中,你无论坚持按哪一家的去做,最后都可获得成功,只不过凡生太愚,或疑或信,若存若亡。故而,为增添信心与能量,把各家的长处发挥到极致,交融而行,遇道说道,邂佛礼佛,与人爱人,如此的修炼方可避免走入歧途,也不失为一种世间法,方便法。再说了,既然老天把它们三者水乳相融到了一起,我们又无法将之分离,那就一起拿来吧,它的营养会更丰富,收获会更硕大。

记得这么几句话:万物皆空是真,但现实冷酷如铁。万事皆有规律,即使我们知晓了规律,也得迈开具体的步伐一步步去走。把佛的空性落到儒的忠恕上,把道的清净回归到家庭红尘中,用出世之心态,干入世之事业,在二者间成就这具生命。空是根须,清是主干,礼是枝叶,三者合一,方成茂盛大树。

佛经里有“一行三昧”之说,就是无论行住坐卧,都要保持一个虚空的心,保持一颗宽容的心,保持一颗不离菩提的心。我在这里照猫画出一行三学,三学一行,感觉它也是达到知行合一的一条快捷之道,绿色通道。

不信,去试试。

2015.10.8

 

一行三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栗xx自传四韵
后一篇:天龙山之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