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明生
赵明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774
  • 关注人气:7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巫师与圣人——(四)

(2015-04-24 06:39:45)
标签:

文化

孔子儒学赵明生

文化孔子赵明生

分类: 随笔

 巫师与圣人——(四)

            

 

总上所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先辈们死死信奉一个伟大的理论:天地合一,在此统领下便有万物相通,厚德载物,仁行天下。而以史、巫、祝、卜等与先天地紧密相关的这些事,都需要一些高能量与超智慧的神人来操作。这些人的产生,一方面出于他们先天具有的那份灵性与智慧,另一方面则源于他们后天的努力学习和实践。

天地之道,万物之理,并不是不可把握的。它们原本就是一体,通过特定的形式与人物,二者完全可以达到互通默契。所以,能出面充当这一使者的人,大都是当时之奇才,出世之高人。著名的三皇五帝便是,再如殷商时的伊尹、傅说、箕子、微子(孔子的先人)、比干,周王朝时的姬昌、周公旦、姜子牙、李靖,春秋战国时的鬼谷子、老子、庄子、文种、伍子胥、范蠡等等,更有隐藏于民间的无数高人。所以,作为一心向往周朝,把尧舜禹周文武王公当作精神榜样所追崇的孔子,非常自然地成为了他们的继承者。只不过圣人一出世便面临了种种困境,为了生活,为了成长,他不得不从乡间的一介丧嫁主持做起,然后一步步提高完善自己,经过中都宰、小司空,再到大司空,并且摄理相事,成为鲁国的执政者。即便在50多岁时辞职于政,带着一队弟子周游列国历时14年,中间四遭厄运,也时时不离祭祀,共受到七十多位国君的礼待(《史记》),直到68岁终被鲁国隆重请回,被尊为“国老”,最后成为一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由此而观,亲自参与祭祀的孔子,何鄙之有?

孔子,这位先天便与天地相合的神通之人,坚定地相信上天神秘力量的存在,更相信,通过一些特别的方式,完全可以与他们沟通对话,更一步得知天地之真意,进而在行为举止上不背离大道,正道而行。所以,他从小就对此非常向往。在父亲早逝,家境贫穷的情况下,从丧嫁中学得了大量的祭祀、祝祷、安魂、阴阳等法,而不时地为他人服务。一方面了知三界情况,另一方面维持生计,以作后图。要知道,毕竟,春秋时期,这类事还是非常有市场的,人们对天地的感觉还是比较浓厚的,信奉的。孔子,就生长于这么一个神人还在交集,巫术依旧流行,祭祀也非常必需的特别时期。离他稍后的孟子则无这般实践,故而,对其思想理论方面的贡献也就稍逊几份了。

再看看孔子曾经求教过的几位高师。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识气象、精音律、通历法,常与周景王应对星象吉凶征兆。传说,他死后三年其血化为碧玉,后人所说的“碧血丹心”便渊源于此。孔子久仰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前往周国,专门造访,对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而虚心求教。这他后来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师襄,春秋时期的一位古琴家,在卫国做乐官。孔子到了卫国,听说师襄是一位音乐家,便拜其为师,学习琴曲《文王操》。音乐与古琴自古便是通达神灵之物,更是养心修道之器。孔子向两位高人学习音乐,不能说只是为了修养身性而已。

郯子,郯国国君,五帝之一少昊的后代,对少昊时期的历史文化非常了解。在一次宴会上,鲁国一大夫问他少昊时名作为官吏名称的情况,郯子作了详细的解释,让在坐的大叹不已。孔子听到郯子的这般宏论后,也敬佩不已,随之单独求见请教,从中得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

老子,老聃李耳,道家杰出的代表人物,对大道的领悟上独步天下,无人可敌。孔子曾多次不远千年前去拜访,或礼或道都有大的收获。这是孔子明道的关键所在。

郯子对上古时礼仪的了知,老子对天地大道的领悟,都让孔子心仪不已。而这些,也正好是祭祀等必不可少的知识,同时更为他后来由祭祀到礼仁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正是因从来这一特殊行业,锻炼了这位未来的圣人,使得他能够坚定地信奉一个道理,天地有大道,大道衍物理,万物循礼仪,按礼行事,则合天地。对诸鬼神和逝去的祖先,他也非常信奉。“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证明,他是认为有鬼神的,只不过要敬,要远之。为什么?这便涉及到祭祀的本质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诚心面对,心心相应,否则,难以和天地神灵相通的。这真的是一项高难度的思想与技术活,非常人可为。而孔子也正是凭借他出众的才学,过人的本领,庄重的神态,正直的举止,醇厚的孝道,儒雅的言行等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而四下传播,直到后来朝廷对他的重用。

“儒”的含义,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注:儒,柔也,术士之称。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即冠婚丧祭时的司仪,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所谓的儒士也即熟悉巫术、精通史学,能祝祷通鬼神,会占卜,知晓过去未来,为贵族与平民服务的术士之称,故亦称为“相礼之儒”。

孔子起初是主持丧葬等礼仪的儒士,但是孔子有感于“礼崩乐坏”的形势,加入了一整套合乎行为规范的正礼而终登大雅之堂,再后来又加入了伟大的仁义信爱等高尚之思想,经后人的不断丰富而最终成为一派内容博大精深的重要思想体系,赋予了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到此,儒就不仅仅是一种主持礼仪的职业了。

简单举几则例子,看看孔子对祭祀的态度及表现。有关他和祭祀、神鬼的言论在《论语》里不时出现,并不难找。

有关孔子幼年时最早的一则祭祀故事,《史记•孔子世家》是这样写的: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就是说,孔子小时候就表现出祭祀礼仪方面的爱好与天分,在那里阵设祭祀所用的一些物品了。另“定公九年,孔子为中都宰,主张一切名位器物应立制度,不得陨越”。这段话说明孔子对祭祀器物的认识,比小时候大有长进,已经可以整章建制了。

《礼记·檀公》记叙了孔子给人看风水选墓地一事:“子张曰:司徒敬子之丧,夫子相,男子西乡,妇人东乡”。连这类平常人都不耻的事我们的圣人都做了,看来孔子真的不讲究这些的。当然,关键是这类事在当时并不低下,很普遍,一般人还不会做,或做不好。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看清没有?上班为王公效劳,回家照顾父亲兄弟,给别人做丧事也一丝不苟,不醉酒。说明殡葬这类事,我们的圣人做得与执政是一样的恭谨态度。过去儒家办丧事,有一项叫“儒子哭丧”,也就是今天的“替哭”。哭丧后,一天不唱歌。孔子们做得非常敬业,这是对主人的尊重,也是对职业与鬼神的尊重。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面对由活人来陪葬的这一恶习,精通业务,又心存善意的孔子是竭力反对的。他相信,这绝不是天地之意。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孔子眼里,无论生与死,葬与祭,一个礼字是必须认真遵守的,否则,便失去了它所有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