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谈孟子的“三乐”——《尽心》(五)

(2014-07-12 09:50:55)
标签:

孟子尽心上赵明生儒学

分类: 随笔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

心解:父母健在,心灵有所依靠,且可以敬孝;兄弟没病,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欢乐。做任何事情无愧于天地,可以得到心灵的安定,自我的首肯,而不需日日战战兢兢,夜夜诚惶诚恐。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智慧传之于世,广播于代代不绝。记得那一年高考,将这三句话单独提出来作题,让天下考生作文。自己也曾思考半天,思维总是局限于普通人生层面。今日再读,思绪忽而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即,这三者有一个必须的内在关联,那就是,它们分别从亲人、自己、他人三个方面去解读为人的基本条件:良心。如果这三者都做到了,那么,为人一世,也就真的能得到无上的快乐且亦无多大遗憾了。家庭的宁静,自身的修为,对社会的回馈,孟子眼中的三大快乐是一个立体式的架构,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而其核心则是心,那颗赤纯之心,从天地带来的与天地一般光明的心。

按理讲,做事凭真心、仁德,可以让人得到无上的快乐,可是王天下怎么却不在此列,为什么?而且先生为什么还要重复强调一次“王天下不与存焉”呢?强调的好似又与整体文段意思不一,为什么“王天下不与存焉”?这就需我们好好思量了。是言仁德治天下的艰难程度?太浮浅了,孟子是不惧怕做事艰难的。还是指它对心灵的干扰影响?孟子之真心已达很高程度,经过百般火与水的考验,早也无所畏惧了。或是说治天下之政治与独善其身之修炼形如水火,互不相容?这样更是不可能的。修齐治平本就一体,焉能分出个彼此,对立?再思考,好好思考。按照逻辑推理,它们的中心应该是一体的,即安家修身,育英才和治天下,都是君子之乐的内容,都可以得心灵的真正快乐。

再查有关史料,猛看到一个解释:“不与存焉”之“不”是“丕”“大”之意,非否定词“不”。而是 “内含丰富”的意思。这句话原应是“君王的三大乐事,行王道内含丰富,已在其中。”哈哈,这不就通了嘛。原来,浅薄的还是后代我们这些无知的文盲,不会独立思考的随从。

突然想到其他好多我们断错了的经典论述,且摘几句欣赏:

经典——“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错译——先生说:古之学者,是为己而学的。今之学者,是为人而学的。

心解——孔子说:无论古今,真正的学问与学人,都不离“内圣外王”、“为己为人”的一体之学。这两话原来是互文,不可对立起来解答的。同样互文的还有孟老先生的这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经典——“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错泽——“学习并且不时地实践,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

心解——“学习圣人的道理,对照圣人,并且按天时地理人事,不断地修正自己,不也是很快乐的吗?“时”者,天时,也包括地理,人事;“习”者,修正。且中间还省略好多意思,今人却茫然不知,真是可悲。

经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错译——“有朋友从远地来,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心解——如人中之凤的君子,为共同的志向联手同行。乘天地之正气,由彼至此、由远及近,将“圣人之道”披之六合,播于八方,教化世人,成就圣人之道,彰显之天下,如此,“不亦乐乎”。“乐”者,读yue,为箫韶九成,盛世之象也。根本不是我们凡生那样的思想。否则,圣人也就与我们一样的层次境界了。

经典——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错译——早上听到大道,晚上死去,也可以了。

心解——句子本应这样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死”是“固守”、“承担实践”。“朝、夕”,不单指时间的“早晨、晚上”,是指整个天地四季,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闻其道”后,不断地“固守实践”,直到最终达到心灵“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则到死无憾。

经典——“道不同,不相为谋”

错译——志趣不一样的人,就不能相互合作共事。

心解——这样断句:“道,不同、不相为谋。”“相”,去声,本义是“观察” “选择”,“不相”,就是“不选择”。“谋”,就是“征求解决疑难的意见或办法”,引申为“谋划、商量”等,“不相为谋”,就是“不以相而相之”,是指对不同个体、团体的行为,不能用一种权威独断的方式来以“相”相之。它讲述的道理是,天道是非常复杂的,深奥,凡人难以掌握,所以我们要针对性不同性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而不能以一种方法,仅通过其外貌、个性、思想等来判断是否与之合作,共同成就大道。

(以上观点,来自缠中说禅先生。本人亦非常赞同。特引,感谢。)

圣人的心胸是非常宽广的,更是无团体局限的。我们理解的目光还是凡生的浅薄。

既然话说到这里,那就索性再来几个事例,看看对一些经典名言的另解吧。

经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另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心解——道是对的,可说的,也是错的,不可说的,是阴的,也是阳的,这才是真正之道。下句同理。即高深莫测之道,其实也很是平常,它就存在于最为细小的事中。而且,道本身就包括了是非,对错,好坏,可与不可之意。道是对立统一的,无所不包的。名也同理,名,即事物。如同佛学里的“相”和“色”。

经典——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

错解——修养内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

心解——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一个欲,在凡人眼里是欲望,圣人心中则是对物质的追求。从减少物质的欲望入手,方是提升心灵世界的最好方法。圣人懂得凡生的追求,故他们的教导我们时,也往往从现实出发,而绝不说什么高深的理论与空泛的大话。

经典——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孟子·万章》)

错译——箭能射到百步之外,靠的是你的力气;能射中目标,不光凭力气,还要靠技巧。

心解——箭能射到百步之外,靠的是你的力气;能射中目标,并不是凭你的力气,而是心。所以,修心是至关重要的。凡生遇事不用心做,只凭外在之力,故也只能想到低能的技艺之类。理解经典也就只能是技艺了。可悲欤!

经典——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错译: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可以管理别人,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只能被别人管理。

心解:修养心性的高于他人,可治他人;习练力气者低于他人,为他人所治。心是心灵、心性,力是气力、外力。根本不是什么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说。

经典——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孟子·离娄上》)

错译——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心解——具有真正仁、义、礼、德的人是不会侮辱别人的;言行一致,自我约束,从不放纵自己的人是不会强行改变他人的。

类似以上的曲解还有许多,如《庖丁解牛》里的“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个“生”,实为“性”,即本心、真心。庄子写此文的目的,就在于借形象的故事来教化痴笨的世人。那么,为什么庄子要用解牛来喻养心呢?因为牛是道的代表,牛所具有的本性如诚信、寡言、淳厚、无私、勤奋、及低下,无不与道性相合。故而老子才会喜爱青牛。牛也成为了道家的象征。又想起一个成语:“对牛弹琴”,这个成语的本意是人与牛完全可以进行心灵的对话,人之琴语,牛也完全可以懂得。绝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牛对人心声艺术性的表达,呆然无一丝的反映。像这类幼稚可笑的错误,不知我们还有多少。随便提出一个成语,我们对它们的意思的理解大都有误。

三心二意”——有人三个心,肉心、意心与灵心;二意:假意和真意。灵心产生的是真意,其他的是假意。佛家有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之说。二意是其中的第二意,即现在心生出的意。

聚精会神”——聚精生神,会神出窍,悟道合道。这方是道家修炼达到顶层最关键的一环节的过程。

方寸大乱”——生命的真心一般凝聚于身体的某个方寸之间,很不大的一个地方。方寸四周一乱,心也可能会乱,心一乱,万物皆乱,事情便茫无头绪了。

情非得已”——七情六欲并不是从本心中发出来的,它是后天种种欲望的产物。

偷天换日”——心性的本能非常强大,它可以改变客观的天,更换光泽的日,即改天换地。

人定胜天”——人,进入四禅八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境界,心念如如不动,才可出神在宇宙自由遨游,渐渐地成就,再与天地相合,到时,能量非凡,可以暂时改造局布的自然环境。

好了,总结一下,一个结论是,我们对古代经典的理解真的太低能幼稚了,一个关键的原因是我们不懂得一个道理,在古人的眼里,还有心性一说。不清楚他们看待什么事物,首先都会依照天地自然之理,从生命的本心出发,再推而广之。远离了天道,只承认现实物质的我们自然地就不能正确理解他们所看待的万物了。所以,想真正读懂圣人的经典,那是徒然。除了曲解,还可能是曲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